- 年份
- 2024(5193)
- 2023(7573)
- 2022(6349)
- 2021(5867)
- 2020(4523)
- 2019(10456)
- 2018(10558)
- 2017(20461)
- 2016(11232)
- 2015(12853)
- 2014(12939)
- 2013(13033)
- 2012(12874)
- 2011(11879)
- 2010(12352)
- 2009(11596)
- 2008(11370)
- 2007(10206)
- 2006(9552)
- 2005(9138)
- 学科
- 济(54755)
- 经济(54700)
- 管理(26278)
- 业(25457)
- 中国(21214)
- 地方(17715)
- 农(17200)
- 企(16685)
- 企业(16685)
- 方法(14819)
- 数学(12940)
- 数学方法(12862)
- 业经(12202)
- 银(11563)
- 银行(11553)
- 制(11491)
- 农业(11446)
- 行(11336)
- 发(10982)
- 融(10671)
- 金融(10671)
- 学(10543)
- 地方经济(9931)
- 贸(9915)
- 贸易(9899)
- 财(9827)
- 易(9553)
- 环境(8791)
- 土地(8342)
- 发展(7834)
- 机构
- 学院(164574)
- 大学(161981)
- 济(69528)
- 经济(67872)
- 研究(61802)
- 管理(56890)
- 中国(50375)
- 理学(46290)
- 理学院(45664)
- 管理学(45016)
- 管理学院(44705)
- 京(37303)
- 科学(35585)
- 财(34685)
- 所(31802)
- 中心(28058)
- 研究所(28024)
- 江(27615)
- 农(27488)
- 财经(25895)
- 北京(24945)
- 范(24576)
- 师范(24354)
- 经(23238)
- 州(22768)
- 院(22488)
- 业大(21518)
- 经济学(21333)
- 农业(21117)
- 省(19527)
- 基金
- 项目(94431)
- 研究(75178)
- 科学(72554)
- 基金(63592)
- 家(54177)
- 国家(53627)
- 社会(45801)
- 科学基金(44252)
- 社会科(43321)
- 社会科学(43313)
- 省(38366)
- 教育(34734)
- 基金项目(32980)
- 编号(32770)
- 划(31892)
- 成果(28150)
- 发(27102)
- 资助(25954)
- 自然(24909)
- 课题(24465)
- 自然科(24144)
- 自然科学(24137)
- 自然科学基金(23650)
- 发展(22482)
- 展(22093)
- 重点(21615)
- 部(20944)
- 年(20206)
- 创(19462)
- 性(19228)
共检索到280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伍育鹏
为加强地籍管理、建立健全地籍数据库,规范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更好地服务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全流程管理,2022年1月,自然资源部就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的地籍数据库管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宗地基本信息属性结构描述表中的“等级”同原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中的“土地级别”相比,易带来填报“等别”“级别”的不同理解。本文对土地分等定级的历史演变、背景意义做了简要梳理,便于调查登记中更准确地进行属性界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卫民
从《宪法》、《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土地承包经营法》、《农业法》到《物权法》,我国围绕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立法实践,逐步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目标经历了从确保农民"温饱"向促进农民"发展"的转变过程,通过农民的生存保障确保农村稳定和确保全国粮食基本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状况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呈现出由有期限权利向无期限权利发展,由非商品性权利向商品性权利发展,由非融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立法实践 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先进
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发展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王先进一、改革缘起和发展进程我国非农业工地使用制度改革是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开始的。酝酿国有工地使用制度改革,始于八十年代初。首先是由于城市经济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而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翁晓宇
土地发展权制度是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土地用途管制市场化机制的工具,是一项重要的土地法律制度。时至今日,它逐渐形成了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土地发展权"归公"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地发展权"归私"模式。在我国尚未引入土地发展权制度之时,它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田玉福
德国土地整理在发展历程中重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强调规划管控,注重多方参与和基础资料建设。实践证明,德国土地整理在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建议借鉴德国土地整理经验,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依靠创新机制、健全法制来推动土地整治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土地整治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发展 创新机制 德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胡甜 鞠正山 周伟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理论方法、整治技术、管理机制、绩效评价4大领域。结合土地整治行业发展需求,土地综合整治和整理目标多元化受到重视,土地整治过程的公众参与权实现、绩效评价和生态效应研究为当前热点。采用文献分析、归纳对比的方法,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基础,对2012年度国内土地整治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土地整治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深入探讨:构建土地整治主流理论,完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基于整治目标多元化注重差异化设计和土地整治集成技术研究;深入研究与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相适应的公众参与机制与模式;应进一步走向定量...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 战略目标 机制 效应评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乃安
土地发展权制度是被欧美国家实践证明具有一定价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我国"三化"建设中,要做好土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应从法律上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借鉴西方的"涨价归私"土地管理思想,赋予土地经营者个人拥有其发展权。
关键词:
土地发展权 土地流转 发展权归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松,罗昀,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
在分析土地整理运行机制和评价我国现行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整理意识不强、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公众参与、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与不足,提出我国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接着分别从设计科学化、融资多元化、开发专业化、利用高效化与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高效性、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典范性、区域农业发展的引导性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内容体系和基本特征。据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健全土地整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政策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杨
以农业活动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与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密切,两者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土地经营权集中这一问题上。土地流转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用地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还可以盘活农村劳动力市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要求集中土地经营权,其发展过程中带来经济效益并新增就业机会,既实现了旅游扶贫目的,又满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愿望,最终使得乡村旅游成为驱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探讨,通过各地实际案例的详细剖析,提出依托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路径及政策建议,以达到促进二者健康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流转 政策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遴杰,陈祁晖,李刚,高永,陶晓龙
通过对全国土地储备机构相关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在时间、区域与不同城市等级上的分布情况,结合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背景,推演出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即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与国家政策推动的交互作用,并指出我国土地储备发展的重点应由机构的建立转移到内涵的丰富上。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卢为民 唐扬辉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土地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从无偿到有偿,从协议到"招拍挂",从城市到农村,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有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实现了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土地供应从无偿向有偿转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伟刚 王建弟 丁洪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为深入了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采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了2002—2008年间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规模效应中的土地产出效应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首要贡献因素(165.15%);(2)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抑制碳排放增加贡献了5.45%;(3)代表技术效应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达到-61.52%。研究结论认为合理组织建设用地的产业布局成为减缓碳排放的可行手段,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低碳化"土地利用理念,巩固并加强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塔
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转变的迫切性土地与资本和劳动力一起构成生产要素的三个组成部分,但它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和要素.它的稀缺性要求有效与合理的开发与管理.高速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使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在经济与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及相邻地区,因土地需求迅速增加所引起的土地价格迅速上场,以及缺乏有效的政策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土地能否合理地利用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的过程才刚刚开始.未来一二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这与整个亚洲城市化进程是一致的.据估计,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2010年达到45%,根据现在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