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75)
2023(6251)
2022(5649)
2021(5371)
2020(4925)
2019(11720)
2018(11857)
2017(24819)
2016(13485)
2015(15739)
2014(16101)
2013(16308)
2012(15634)
2011(14269)
2010(14559)
2009(14074)
2008(14561)
2007(13521)
2006(12002)
2005(11166)
作者
(41224)
(34403)
(34119)
(33029)
(21692)
(16433)
(15951)
(13370)
(12813)
(12361)
(11600)
(11410)
(11029)
(10868)
(10857)
(10772)
(10569)
(10067)
(10066)
(10020)
(8686)
(8542)
(8514)
(7926)
(7847)
(7793)
(7786)
(7666)
(6997)
(6815)
学科
(59806)
经济(59749)
(36645)
管理(36235)
(30440)
企业(30440)
方法(29738)
数学(26945)
数学方法(26781)
(20402)
银行(20257)
(19782)
(18899)
中国(16944)
(16350)
(15866)
(13646)
金融(13644)
业经(12922)
(12468)
贸易(12459)
(12146)
(11955)
制度(11949)
(10686)
业务(10509)
(10052)
财务(10036)
财务管理(10002)
农业(9956)
机构
大学(205347)
学院(203123)
(88843)
经济(86911)
管理(77017)
研究(68283)
理学(64266)
理学院(63575)
管理学(62691)
管理学院(62303)
中国(61035)
(45455)
(44095)
科学(39847)
(36595)
(35968)
财经(35430)
中心(32654)
研究所(32156)
(31859)
(31845)
农业(29293)
业大(29002)
北京(28633)
经济学(28302)
财经大学(26233)
经济学院(25868)
(25841)
(25399)
(24731)
基金
项目(120266)
科学(92676)
研究(88416)
基金(86305)
(74222)
国家(73611)
科学基金(61411)
社会(54849)
社会科(51994)
社会科学(51973)
(46180)
基金项目(45648)
教育(40714)
(39274)
自然(38728)
自然科(37655)
自然科学(37641)
编号(37211)
自然科学基金(36980)
资助(36871)
成果(31433)
(27941)
重点(27215)
(25907)
课题(25075)
(24242)
教育部(23785)
科研(23385)
(23263)
人文(23026)
期刊
(98907)
经济(98907)
研究(65859)
中国(37686)
(36197)
金融(36197)
(35871)
(32373)
学报(30241)
科学(27314)
管理(26447)
大学(22390)
学学(21131)
农业(19730)
财经(18466)
教育(17014)
技术(16335)
业经(16074)
经济研究(16003)
(15722)
问题(14368)
理论(12876)
(12402)
实践(11630)
(11630)
技术经济(11040)
国际(10725)
商业(10500)
统计(10403)
(10265)
共检索到318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述军  刘玉侠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过度依赖、高负债以及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体制变迁引起的。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导致其不计后果的过度融资,形成高负债,国有银行改革的滞后与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则鼓励银行的过度放贷,特定背景下的二者结合引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而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双方行为都与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刚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信贷活动发生时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存款人、银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另一方面,在信贷活动中也存在着逆向选择,高利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分别在借款人和银行方面产生逆向选择。为了减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必须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智  罗结  
本文分析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隐含性契约关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提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化解的思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婧洲  
本文探讨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既有国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干预的因素,同时还受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并探寻了防范和解决不良资产的对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立生  周莉  
我国银行面临诸多风险,其中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危及银行健康发展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波。目前,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25%左右,其中呆帐贷款约占2%左右,加上逾期和呆滞贷款中实际收不回来的贷款,贷款损失可能达到5%~6%。因此,消化和减少不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廖国民  周文贵  
本文基于博弈论和预算软约束理论,从三个视角对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由于政府的父爱主义,其不仅关注投融资的经济效益,还关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收益,因此,政府总是偏好给陷入困境的企业实施再融资而不是破产清算;由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银行经理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其在贷款决策中存在寻租等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贷款对象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大大提高;由于对企业实施严格的破产政策会导致很大的外部性而产生过高的清算成本,使得银行偏好给陷于困境的企业实施再融资解救而不是清算。这些因素导致国有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文章提出了治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具体对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费军鸣   马骏  
许多学者认为不良资产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本。传统的信用理念和落后的产权制度才是造成我国巨额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许多其他原因都是这种根源的表象。狭隘的传统信用理念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深层次文化背景 在我国传统重农轻商的信用理念中,诚信乃人的立身之本,交友之道,而非经济活动的首要规范。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即为义食言,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所谓“信”指人与人之间承诺必须履行;“义”指合适、应当,也指利(查自辞海)。至于什么是合适、有利的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曾被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本文试图对既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由于国外文献总体上乏善可陈,因此进入本文视野的大部分有价值的观点都来自于国内文献。大致地说,国内偏重制度视角的经济学家在不良资产的特殊性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但对特殊性本身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根据本文的考察,经济金融改革启动不久,就有学者敏锐地发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属于国家负债的"金融方式";一些文献由国家融资切入几乎触到了不良资产形成的真正源头;另有文献认为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为寻求财政补贴最大化过度提供信贷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曹啸  
基于一个国有银行选择贷款项目的博弈模型,本文对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注资、剥离不良资产以及股改上市———进行了分析,指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前提条件,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则在于股改上市能否改变国有银行的项目选择行为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志凌  
目前,如何根据不良资产的特点,准确把握处置时机,灵活运用各种资产处置方式,积极探索资产处置的技术难点,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在对资产整理技术和处置技术、金融不良资产的定价技术和当前资产出售的技术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配置在内的六项技术模式,供决策部门参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志凌  
目前,如何根据不良资产的特点,准确把握处置时机,灵活运用各种资产处置方式,积极探索资产处置的技术难点,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在时资产整理技术和处置技术分析、金融不良资产的主体技术分析和当前资产出售的技术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配置在内的六项技术模式,供决策部门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国民  刘巍  
本文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和博弈论,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3个视角对国有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集中化的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有企业破产成本的缺失以及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各种隐性与显性担保造成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持续积累。要抑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我们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集中化的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建立分散化的银行体制;对企业实施严格的破产清算政策,硬化企业面临的软预算约束环境;严格限制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各种担保,消除银行对政府担保的依赖,防范银行道德风险的产生。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仁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是由于信贷资金财政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国有企业不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效率的制约。在借鉴马来西亚国家成功处理不良资产的基础上,提出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实行银行重组,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处置不良资产的自动调节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适处理巨额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深化国企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硬化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有关各方面通力协作.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钟京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我国银行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的一大障碍,其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完善的原因。本文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处置不良资产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