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1)
- 2023(11752)
- 2022(10523)
- 2021(10036)
- 2020(8263)
- 2019(19264)
- 2018(19200)
- 2017(37469)
- 2016(20143)
- 2015(23044)
- 2014(22966)
- 2013(22727)
- 2012(21097)
- 2011(18910)
- 2010(19029)
- 2009(17453)
- 2008(16997)
- 2007(14700)
- 2006(13085)
- 2005(11503)
- 学科
- 济(79912)
- 经济(79814)
- 管理(54820)
- 业(52891)
- 企(43515)
- 企业(43515)
- 方法(37584)
- 数学(31947)
- 数学方法(31618)
- 中国(23952)
- 农(21933)
- 财(18653)
- 业经(17827)
- 学(17486)
- 地方(16520)
- 贸(15230)
- 贸易(15220)
- 制(14795)
- 易(14785)
- 农业(14315)
- 和(14076)
- 理论(13601)
- 银(12845)
- 环境(12822)
- 银行(12812)
- 行(12284)
- 技术(12117)
- 教育(11961)
- 融(11852)
- 金融(11849)
- 机构
- 大学(294260)
- 学院(290499)
- 管理(115932)
- 济(113597)
- 经济(110986)
- 理学(100601)
- 理学院(99367)
- 管理学(97743)
- 管理学院(97217)
- 研究(97039)
- 中国(71006)
- 京(63636)
- 科学(60757)
- 财(52959)
- 所(48230)
- 研究所(44021)
- 中心(42993)
- 财经(42901)
- 农(42538)
- 业大(41927)
- 范(41171)
- 师范(40881)
- 北京(40677)
- 江(40525)
- 经(38893)
- 院(35299)
- 州(33527)
- 师范大学(33525)
- 经济学(33494)
- 农业(33378)
- 基金
- 项目(198269)
- 科学(155898)
- 研究(146408)
- 基金(143796)
- 家(125397)
- 国家(124076)
- 科学基金(105909)
- 社会(91460)
- 社会科(86593)
- 社会科学(86567)
- 基金项目(77795)
- 省(76140)
- 自然(68918)
- 自然科(67249)
- 自然科学(67233)
- 教育(66541)
- 自然科学基金(66011)
- 划(64817)
- 编号(60808)
- 资助(58080)
- 成果(49838)
- 重点(43896)
- 部(43801)
- 发(41965)
- 课题(41309)
- 创(40706)
- 创新(37860)
- 科研(37594)
- 教育部(37464)
- 项目编号(37448)
- 期刊
- 济(125164)
- 经济(125164)
- 研究(88659)
- 中国(50122)
- 学报(44681)
- 科学(42231)
- 管理(42141)
- 农(38397)
- 财(36689)
- 大学(33708)
- 教育(33534)
- 学学(31372)
- 农业(27339)
- 技术(23465)
- 融(23187)
- 金融(23187)
- 业经(20558)
- 财经(20190)
- 经济研究(19493)
- 图书(17452)
- 问题(17188)
- 经(17105)
- 理论(15271)
- 科技(14258)
- 实践(14129)
- 践(14129)
- 业(13774)
- 现代(13755)
- 技术经济(13556)
- 资源(13395)
共检索到418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俞来雷
首先介绍城市地区概念及国际上土地利用相关研究,并概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其空间变迁过程;然后从土地利用历史断面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近300年来各时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土地覆盖特征,以及从土地利用历史路径的角度出发,具体阐述土地覆盖特征所形成的过程;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来雷
在对国内外土地覆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区等相关概念以及本文的数据来源;分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覆盖结构与土地覆盖特征;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粮农组织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归纳为四大类:陆地植被覆盖类型、水域植被覆盖类型、陆地非植被覆盖类型以及水域非植被覆盖类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来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记录了华夏农耕文明更多的生活经验,论文以这些城市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全国尺度选取典型群体1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为样本,并定义农业水文地质适宜度指标,对各类水文地质与农业活动的空间关系进行了量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各富水程度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是农业适宜性较强的水文地质类型;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的农业适宜性也较强;而岩浆岩类含水岩组以及变质岩类含水岩组等则是农业适宜性较弱的水文地质类型,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的农业水文地质适宜度是岩浆岩类含水岩组以及变质岩类含水岩组的2~3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开 李陶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所构建的城乡文化遗产体系量大面广,数据信息与保护状况十分复杂,通过多元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全国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状、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尤为迫切和必要。基于文献研究、现状研究和需求调研,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研究并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信息系统,旨在推动全国名城镇村的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展示及长效保护机制的完善,构建全国名城镇村保护管理信息化"一张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邱冰 张帆 申世广
针对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保护的基本问题,结合城市绿地的特点,归纳了城市绿地系统保护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作用机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绿地类型上和转化为易于操作的图式模型。以国内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若干城市进行案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绿地系统保护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规划意识和措施已存在于实践中,但显现出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缺陷。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醒 张捷 张宏磊 钟士恩 陈星 李宜聪 李茹
名胜组景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景观的组合,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城市地标和旅游资源。以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为例,研究名胜组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金陵古代名胜组景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密集分布在长江、钟山、秦淮河等山脉和河流附近,同时也受人文地理界线的影响,较集中于南京城墙内;民国至当代的金陵四十八景的空间分布呈现东进南延北拓态势,逐步扩散至人文地理边界以外的外城郭,进而扩散到郊区县市(江北、高淳、溧水)。名胜组景的这种时空变迁特征与城市变迁存在强烈的关联。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景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金陵四十八景的时间演进过程中呈现自然景观数量减少、人文景观数量增多的趋势,景观景名、排序等存在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江 梁励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有着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对其产生的背景,即明清佛山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这些遗产的空间载体的研究,综述了佛山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色,结合对其生存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法定的形态规划中,通过保存相应的场所、维持空间的致密性、寻找相关的线索建立路径和结构性网络的方式,来实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从而实现其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佛山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态规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云 刘丹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以《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书为例,探讨在当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意义,并探索具体的保护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白仲尧
本文论述了历史名城的主要特征,认为历史名城的经济功能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历史名城作为旅游资源的意义,更要自觉运用名城的文化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
历史名城 文化力 经济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子昇
发展旅游事业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有可供游人参观游览的项目。在这一点上我国是得天独厚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丰富多采,遍布全国。而名胜古迹又多集中在各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周围。因此,保护和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树森
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的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距炎帝神农出生地裂山之西南二十公里处的擂鼓墩,1978年秋出土了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早期诸候之一的曾侯乙大墓葬。出土各种珍贵文物2300余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静
伴随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特点。在新一轮现代化建设高潮中,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将重新审视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保护问题。文章以杭州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保护途径,分析杭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针对城市空间结构转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实意义,分层次讨论杭州通过借助新城发展得以保护老城现状的城市"理性增长"必然性,最终提出依托休闲经济发展实现杭州"以老城养老城"良性循环的解决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