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80)
- 2023(21171)
- 2022(18140)
- 2021(16814)
- 2020(14454)
- 2019(33278)
- 2018(33179)
- 2017(64332)
- 2016(35069)
- 2015(39654)
- 2014(39559)
- 2013(39430)
- 2012(36453)
- 2011(32919)
- 2010(33367)
- 2009(31455)
- 2008(31388)
- 2007(28427)
- 2006(25184)
- 2005(22482)
- 学科
- 济(149459)
- 经济(149287)
- 业(117728)
- 管理(107866)
- 企(97543)
- 企业(97543)
- 方法(68649)
- 数学(57773)
- 数学方法(56926)
- 农(51763)
- 财(41618)
- 业经(39374)
- 中国(38380)
- 农业(34333)
- 制(30148)
- 地方(29528)
- 学(29517)
- 务(27818)
- 财务(27727)
- 财务管理(27670)
- 贸(27294)
- 贸易(27276)
- 易(26483)
- 企业财务(26224)
- 理论(25529)
- 技术(24734)
- 和(23974)
- 银(22861)
- 银行(22792)
- 行(21718)
- 机构
- 学院(514264)
- 大学(510530)
- 济(208669)
- 经济(204267)
- 管理(202655)
- 理学(174646)
- 理学院(172740)
- 管理学(169522)
- 管理学院(168591)
- 研究(168226)
- 中国(128891)
- 京(108694)
- 科学(104390)
- 财(97352)
- 农(93538)
- 所(85864)
- 业大(78710)
- 中心(77727)
- 江(77717)
- 财经(77680)
- 研究所(77596)
- 农业(72622)
- 经(70386)
- 北京(68677)
- 范(65452)
- 师范(64793)
- 经济学(62688)
- 州(62476)
- 院(60459)
- 财经大学(57275)
- 基金
- 项目(340199)
- 科学(267239)
- 研究(247407)
- 基金(246016)
- 家(214306)
- 国家(212458)
- 科学基金(182793)
- 社会(155226)
- 社会科(146966)
- 社会科学(146923)
- 省(134142)
- 基金项目(129757)
- 自然(119679)
- 自然科(116911)
- 自然科学(116882)
- 自然科学基金(114794)
- 教育(113949)
- 划(111848)
- 资助(102681)
- 编号(101832)
- 成果(82165)
- 重点(76115)
- 部(74816)
- 发(73022)
- 创(71152)
- 课题(69752)
- 创新(66150)
- 科研(65122)
- 教育部(63849)
- 国家社会(63381)
- 期刊
- 济(233924)
- 经济(233924)
- 研究(148027)
- 中国(95479)
- 农(88497)
- 学报(80926)
- 财(76560)
- 管理(76465)
- 科学(74668)
- 大学(61510)
- 农业(59787)
- 学学(58382)
- 教育(52593)
- 融(47488)
- 金融(47488)
- 技术(46935)
- 业经(42035)
- 财经(38251)
- 经济研究(35947)
- 经(32875)
- 业(31941)
- 问题(31487)
- 技术经济(27061)
- 统计(26258)
- 版(25063)
- 策(24070)
- 理论(23851)
- 商业(23763)
- 科技(23642)
- 现代(23487)
共检索到76002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秦德智 邵慧敏 秦超
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尽管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显露出较大的地区性不平衡。文章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DSSM),以2005年为基期,分别对四大地区2006-2012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四大地区种植业产业结构相对较好,但渔业、牧业、林业产业结构相对较差;四大地区中,东、中部地区渔业产业结构最不合理,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最不合理的是牧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大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农业产业 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 区域经济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燕 龚新蜀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扩展型C-D函数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形成区域就业差异的长期原因。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对区域就业量的短期影响在四大经济区中又是不稳定的。因此,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特点,以就业优先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方向,才是实现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东 陈茂竹 付晓东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大系统共同推进的过程,这个系统包括人口聚集、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等五个子系统。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五个子系统并非完全处于协调的状态,从而使城市化的内部结构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构建协调系数的概念,借以描述不同城市城市化内部结构的表现形态,寻找差异和共性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城市化大系统内部结构的差异普遍存在于地域之间和地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规律的分析,总结出不同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并对其成因和改进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指明了健康的城市化应该具备的属性。
关键词:
城市化 系统 协调性 发展道路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靳卫东 周光锋
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正处于不同阶段,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作用。长期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我国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了独立的特征。不过,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减弱,产业结构转化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先卫,阎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宋爽
我国四大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差异化诉求,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可以有效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激发技术创新。采用2004—2014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成本效应、创新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污染产业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在四个地区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费用型规制、投资型规制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创新效应;费用型规制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污染企业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建设项目"三同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宋爽
我国四大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差异化诉求,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可以有效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激发技术创新。采用2004—2014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成本效应、创新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污染产业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在四个地区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费用型规制、投资型规制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创新效应;费用型规制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污染企业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西部产业集聚地区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流入;费用型规制、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流入东北地区。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组合以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宋爽
我国四大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差异化诉求,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可以有效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激发技术创新。采用2004—2014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成本效应、创新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污染产业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在四个地区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费用型规制、投资型规制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创新效应;费用型规制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污染企业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建设项目"三同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云松 齐兰
通过我国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区域金融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存在不同程度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业行为时,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1)区域金融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欠发达相较于发达地区边际贡献效应更大。(2)地方政府干预属地金融业运行导致金融功能抑制与市场化配置机制扭曲,削弱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收支压力越大的地区负面影响越严重。因此,要建立金融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其核心在于加快区域金融市场化改革进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云松 齐兰
通过我国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区域金融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存在不同程度地方政府干预金融业行为时,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1)区域金融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欠发达相较于发达地区边际贡献效应更大。(2)地方政府干预属地金融业运行导致金融功能抑制与市场化配置机制扭曲,削弱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收支压力越大的地区负面影响越严重。因此,要建立金融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其核心在于加快区域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将财政体制改革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实现与区域金融化演进的协调有序推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罗朋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区域经济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产业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以全国四大板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协调指数和区域经济协调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从产业层次上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西部地区相似程度较高,优势并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差异程度也不大,因此从产业的分工协作角度考虑,东西部之间的直接合作更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有序转移可以"跨过"中部地区实现东西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产业协调指数呈不完全正相关的区域经济协调指数在全国四大板块表现各异,中部地区最大,而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中国四大板块的产业协调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处于极高水准,说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谐一致,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要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条件,反过来,产业协调发展又受到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二者相互和谐一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昌忠泽 陈昶君 张杰
本文使用1996—2017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考察了中国四大板块经济区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2)从区域层面来看,技术进步对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适用于东部和东北部,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去贯彻实施;(3)中国四大板块经济区要素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具有相对特殊性。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劳动力投入在东部地区表现为正向显著,东北部地区为负向显著,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不显著。本文最后结合中国四大板块经济区独特的要素禀赋状况,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楠 李锐
采用2003~2009年我国东北东中西部10个省份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的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农户消费结构的优化程度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依然是生存型的消费结构,食品和居住是消费支出的重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40%以上。农户的家庭人口规模阻碍消费结构的升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非正规金融组织贷款能够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消费结构 家庭纯收入 非正规金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基于中国1997—2010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期内能够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负效应,在长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经济增长 互动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意翔 孙涵
近年来,重工业的重新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型化特征,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能源消费。为了分析产业结构重型化条件下我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文章以产业结构重型化为背景,建立了我国能源消费函数,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重型化条件下我国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重型化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认为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能源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本期重工业产值每增加1%,不仅会使同期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1.80%、下期能源消费增加1.26%,还会使下下期的能源消费降低1.37%。最后,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能源消费实际,认为要降低能源消费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发...
关键词:
产业结构重型化 能源消费 误差修正模型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