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10)
- 2023(15435)
- 2022(13193)
- 2021(12428)
- 2020(10305)
- 2019(23740)
- 2018(23608)
- 2017(46017)
- 2016(24563)
- 2015(27834)
- 2014(28089)
- 2013(28148)
- 2012(26258)
- 2011(23922)
- 2010(24359)
- 2009(22865)
- 2008(21751)
- 2007(19463)
- 2006(17745)
- 2005(16318)
- 学科
- 济(103388)
- 经济(103277)
- 管理(68672)
- 业(68136)
- 企(54528)
- 企业(54528)
- 方法(42460)
- 数学(36619)
- 中国(36506)
- 数学方法(36288)
- 银(35149)
- 银行(35002)
- 行(33435)
- 融(31736)
- 金融(31735)
- 农(28599)
- 制(27125)
- 地方(26972)
- 财(25740)
- 业经(24101)
- 贸(19764)
- 学(19749)
- 贸易(19742)
- 农业(19529)
- 易(19015)
- 理论(16571)
- 和(15898)
- 环境(15892)
- 务(15786)
- 财务(15715)
- 机构
- 大学(353055)
- 学院(352619)
- 济(145075)
- 经济(141762)
- 管理(137973)
- 研究(120672)
- 理学(117221)
- 理学院(115922)
- 管理学(114202)
- 管理学院(113564)
- 中国(102019)
- 京(76681)
- 科学(71517)
- 财(70205)
- 所(60834)
- 中心(56360)
- 农(55780)
- 财经(55175)
- 研究所(54747)
- 江(52707)
- 经(49899)
- 北京(49800)
- 业大(48953)
- 范(46709)
- 师范(46305)
- 州(44462)
- 经济学(43712)
- 农业(43441)
- 院(43153)
- 财经大学(41020)
- 基金
- 项目(227572)
- 科学(178001)
- 研究(170366)
- 基金(163046)
- 家(140117)
- 国家(138847)
- 科学基金(118941)
- 社会(106296)
- 社会科(100787)
- 社会科学(100762)
- 省(88996)
- 基金项目(86607)
- 教育(77435)
- 自然(75488)
- 划(74430)
- 自然科(73657)
- 自然科学(73642)
- 自然科学基金(72287)
- 编号(71271)
- 资助(67810)
- 成果(58466)
- 发(51978)
- 重点(50392)
- 部(50220)
- 课题(48994)
- 创(47101)
- 创新(43887)
- 项目编号(43886)
- 教育部(43245)
- 科研(42859)
- 期刊
- 济(167163)
- 经济(167163)
- 研究(115449)
- 中国(71999)
- 融(57265)
- 金融(57265)
- 管理(51961)
- 农(51414)
- 学报(50687)
- 财(50575)
- 科学(47868)
- 教育(40139)
- 大学(38672)
- 学学(36181)
- 农业(33992)
- 技术(29782)
- 业经(28661)
- 财经(26905)
- 经济研究(26901)
- 经(22782)
- 问题(21667)
- 理论(20068)
- 图书(18583)
- 实践(18424)
- 践(18424)
- 商业(18049)
- 技术经济(16974)
- 业(16853)
- 贸(16774)
- 现代(16648)
共检索到551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汶彤
发展消费金融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促进中国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中国已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结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差距。为了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应该加强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理性的消费文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程晓云 王红强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并顺应这种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强与世界先进银行的竞争力。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程华 蔡昌达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的争议还未偃旗息鼓,金融科技(Fintech)早已腾空而起。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颠覆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各个领域独角兽级别的公司不断涌现,Fintech已经成为未来十年银行业无可辩驳的发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 银行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沈琳 叶敏
本文结合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两方面入手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一是积极开展低碳授信工作,包括:开拓信贷市场,寻求有效信贷资源;根据赤道原则实行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完善我国低碳绿色信贷的良好环境。二是拓展中国银行业的低碳中间业务领域,包括:为CDM项目提供多元化的中介服务,积极参与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的中介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文章还指出政府需在政策层面激励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而商业银行也应主动转变经营策略以适应碳金融发展。
关键词:
碳金融 低碳经济 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玲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商业银行面临"脱媒"危机,信息已不再是可以垄断的"稀缺资源"。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小贷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向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渗透,对银行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挤占效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使传统商业银行面对金融加速"脱媒"的局面。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以其拥有的客户优势、数据优势和结算优势,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程华 蔡昌达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的争议还未偃旗息鼓,金融科技(Fintech)早已腾空而起。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颠覆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各个领域独角兽级别的公司不断涌现,Fintech已经成为未来十年银行业无可辩驳的发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龙军
移动金融为商业银行迎接利率市场化挑战,加快业务转型,实现金融行业包容性增长目标等提供了有效手段。论文分析了我国移动金融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清明
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贷款刘清明就贷款资产内部构成看,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比重在90%以上,这种结构比例必须调整。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消费贷款是调整贷款结构的着力点。实践证明,作为60年代的一种金融创新,消费贷款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刺激...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俊 王刚贞
在过去的几年里,碳金融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业务也不断拓展创新,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不仅预示着巨大的商机,更具有促进经营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意义。文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可从以下方面发展碳金融业务:一是做大做强CDM项目融资业务,使其成为商业银行资产新的重要运用方向和新的利润来源;加速发展中介商模式,牢固树立商业银行在买卖双方之间的中介地位,以期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发展新模式,主要包括CDM项目资金管理模式、CDM项目融资租赁模式、碳基金托管模式以及参与CERs二级市场交易模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朝晖
本文主要介绍Allen and Santomero(1998,2001)的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学说,Scholtens and Wensveen(2000)的价值增加学说,以及Meron(1995)的功能学说。并根据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金融中介 风险管理 参与成本 价值增值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所晓磊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2015年12月,在中国的倡议推动下,G20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如何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动员更多的金融资源加快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2016年7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发表的公报强调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债券投资"等七条发展绿色金融的可选措施。2016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周茂清
中国碳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既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风险。本文在介绍碳金融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介入碳金融业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银行业如何更好发展碳金融业务提出了相应对策。并指出,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的同时更要防范风险,这是在碳金融时代需要积极面对的一大难题。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卓凡
针对金融衍生业务特点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进行了理性分析。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必要性和业务现状入手,从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角度提出了培育外部环境、加强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业务 理性思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邱伟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金融资源价值理论上的新金融理论。本文在分析金融资源价值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 ,引出了金融资源理论在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运用 ,并结合我国金融资源现状 ,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有的抉择。作者认为 ,追求适度规模、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创新力度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金融资源 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翁清云 刘丽巍
商业银行是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我国20强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实践中的表现与作为全球银行业重要新生力量的地位不相称,总体处于"忽视温室气体排放阶段",除非政策或利益相关者推动,很少主动进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实践。中型商业银行处于"开始探索碳金融实践阶段",上市银行在碳金融实践上走在非上市银行的前面。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加强相关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贷款,积极创新低碳投融资产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在支持低碳经济中防范和管理碳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