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5)
2023(6828)
2022(5787)
2021(5593)
2020(4730)
2019(10734)
2018(10478)
2017(22207)
2016(11807)
2015(13572)
2014(13458)
2013(13279)
2012(12761)
2011(11409)
2010(11664)
2009(11360)
2008(11889)
2007(11191)
2006(10207)
2005(9598)
作者
(33602)
(27886)
(27534)
(26565)
(17832)
(13240)
(12751)
(10539)
(10496)
(10130)
(9316)
(9265)
(9035)
(8793)
(8665)
(8413)
(8217)
(8194)
(8143)
(7970)
(7125)
(6877)
(6475)
(6355)
(6338)
(6272)
(6221)
(6160)
(5636)
(5389)
学科
(47302)
经济(47229)
管理(41256)
(40190)
(35482)
企业(35482)
方法(24105)
数学(21267)
数学方法(21082)
(20779)
(20434)
(19598)
银行(19453)
(18054)
(15207)
财务(15196)
财务管理(15162)
中国(14860)
企业财务(14612)
(12514)
金融(12514)
(11475)
(11104)
(10954)
制度(10949)
业务(10295)
业经(10126)
(10031)
贸易(10016)
体制(9678)
机构
大学(176372)
学院(173966)
(75410)
经济(73826)
管理(67853)
理学(57128)
理学院(56615)
管理学(55921)
管理学院(55591)
研究(53765)
中国(52637)
(43771)
(36829)
财经(34118)
(30996)
科学(28034)
(26797)
中心(26130)
(25901)
财经大学(25799)
(24770)
(24250)
经济学(24139)
北京(23995)
银行(23716)
研究所(23211)
(22069)
经济学院(21995)
(21648)
(20598)
基金
项目(100396)
科学(79224)
基金(75414)
研究(74772)
(63822)
国家(63314)
科学基金(54794)
社会(49791)
社会科(47381)
社会科学(47365)
基金项目(39394)
(36203)
教育(34352)
自然(33783)
自然科(32962)
自然科学(32954)
自然科学基金(32396)
资助(32041)
(30743)
编号(30134)
成果(25901)
(24147)
重点(21953)
教育部(21503)
国家社会(21028)
人文(20752)
(20557)
(20325)
(20172)
(19560)
期刊
(84698)
经济(84698)
研究(59944)
(36590)
金融(36590)
(36493)
中国(32416)
管理(26597)
学报(23588)
(22092)
科学(21700)
大学(18941)
财经(18321)
学学(17972)
(15521)
经济研究(14231)
教育(13685)
业经(13414)
农业(12930)
技术(12195)
问题(11704)
(11451)
理论(10973)
国际(10676)
实践(9810)
(9810)
财会(9592)
会计(9025)
商业(9011)
技术经济(8405)
共检索到279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宗义  刘亦文  
本文对我国银行在上市公司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机制和途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力度很弱。银行贷款无论期限长短,治理总体效应都为负,体现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治理机制的途径上,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长期贷款,与公司管理成本费用率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长期贷款与自由现金流量之间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银行的长期债权能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但由于长期贷款占比少,银行债权不能有效约束经理人。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自由现金流和管理成本费用率之间有显著的合理相关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邓莉  张宗益  李宏胜  
本文应用债权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选择了上市公司2001~2004年作为数据窗口,共4816个公司的混合数据样本,对银行债权治理的现金流效应、代理成本效应、以及银行债权期限结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对借款公司的治理效应都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我国银行对贷款人经营活动未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满四  邵国良  
本文以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广东的企业为样本,以相对较长时期的数据为证据,将银行债权细化为短期债权和长期债权,将上市公司细分为民营公司与国有公司,对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进一步证明,我国银行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近年来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约束虽然在不断加强,但财务约束仍只是简单的约束机制,可能进一步加剧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银企双赢。研究还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银行债权对国有公司存在"财务软约束",而对民营公司则存在"市场软约束";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银行债权对民营公司表现出更为有利的公司治理效应,而对国有公司却相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严玉玲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以公司绩效为银行债权公司治理效应的衡量变量,实证研究了银行债权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债权反而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绩效。且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银行债权负的治理效应更强。同时本文从动态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银行债权在上市公司中负的治理效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但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在我国仍然是负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建伟  李妍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晖  
从银行债权治理的监督作用和控制效应的视角,本文研究了银行债权治理是否影响独立审计质量这一问题。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间6 878个样本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银行债权治理发挥了监督作用和控制效应,提高了独立审计质量,而且当公司进行向上盈余管理时,银行债权治理效应作用更大,审计质量相对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当前对投资人、债权人保护的相关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继续完善以进一步加强银行等外部人的治理力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庆卫  刘宏宇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实践,顺应国际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发挥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的特色,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意义深刻;从有效的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实状况和职工参与的相应对策。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满四  徐朝辉  吴冰蓝  
将银行债权治理从单一机制静态研究扩展到二维机制互动与动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以契约治理为基础的二维治理框架已经形成,其效应呈动态优化趋势,但维度间形成替代关系,产生挤出效应,协同性不足;相比民营企业,二维治理各维度在国有企业中的效应更显著,且各维度均不断优化,维度间的互动关系出现了由替代向互补转变的端倪,而民营企业中契约治理不断完善,关系治理优化幅度不明显,维度间的替代关系反而加强。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和从严治党的成效明显,但市场化改革进程与人们预期尚有差距,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规范化亟待加强。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规范的银行债权二维治理机制提供依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佐发  
在我国上市公司重整实践中银行债权人经常成为被强裁的对象,而法院强裁的依据是清算价值标准。以这种标准为依据强裁严重损害了银行债权的利益。应该从银行债权充分参与重整营运价值分配的角度设定强裁的标准,并赋予银行债权人充分参与重整谈判的机会,以便从根本上保护银行债权在上市公司重整中的利益。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佐发  
在我国上市公司重整中银行债权经常成为被强裁对象,而法院强裁的依据是清算价值标准,这种标准严重损害了银行债权的利益。应该从银行债权人充分参与重整营运价值分配的角度设定强裁标准,并赋予银行债权人充分参与重整谈判的机会,以便从根本上保护银行债权在上市公司重整中的利益。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文青  
本文以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公司治理效应的衡量指标,从负债总体水平、债务期限结构和债权人性质三个层面对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治理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债权治理表现出弱化的特征;长期债务和企业债券融资的治理效用是显著的,而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均不能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雷强  李争争  
本文将银行债权从公司总债权中分离出来,研究中国的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综合治理效应。基于上市公司2004~2007年共4408个混合数据样本,对银行债权的综合治理效应、银行债权期限结构的治理效应和银行排名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行总贷款额度、短期贷款和银行声誉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短期贷款和银行排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有一定影响,综合治理效应主要是短期贷款的贡献;长期贷款的效应很微弱。结论表明中国的银行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能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芳  
文章从产权视角系统分析了银行债权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银行债权主要通过激励机制和控制权机制对企业的代理成本和治理绩效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性质,使得银行债权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机制失效,进一步的经验分析还表明,银行债权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短期债权来实现的,而其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积极影响则主要是通过长期债权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产权的不同,银行债权对于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路径将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云清  
一、银行债权融资的公司治理理论(一)银行融资的地位无论目前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银行债务在企业融资来源中都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Mayer(1990)在研究 G7国家企业融资来源时,发现银行债务是最大的单一外部融资来源(包括股权)。此外,Houston和 James(1996)分析了250家美国公众企业1980~1990年的债务结构数据发现:一般来说,银行债务(包括私有非抵押债务,而不是非银行债务)是那些大型企业(平均资产达到15亿美元)的最主要债务融资来源。有些学者从企业融资规模的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在企业融资来源中的地位。他们认为商业银行在企业融资来源中一直保持重要地位。如 Johnson...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于李胜  
债权弱化是我国各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债权弱化的大环境下,银行在信贷制度、维权措施、责任、奖惩激励等方面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保护自己的债权.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银行的管理者切实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债权维护能力有着更现实的意义,同时也为监管层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为此,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