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50)
- 2023(13984)
- 2022(11751)
- 2021(11258)
- 2020(9543)
- 2019(22255)
- 2018(22327)
- 2017(42480)
- 2016(23825)
- 2015(26916)
- 2014(26900)
- 2013(26007)
- 2012(24061)
- 2011(21817)
- 2010(21898)
- 2009(20153)
- 2008(19779)
- 2007(17784)
- 2006(15432)
- 2005(13880)
- 学科
- 济(90332)
- 经济(90232)
- 管理(62086)
- 业(59419)
- 企(47539)
- 企业(47539)
- 方法(45079)
- 数学(40698)
- 数学方法(40119)
- 中国(31655)
- 财(25230)
- 农(25113)
- 教育(21150)
- 学(19371)
- 制(19063)
- 业经(18840)
- 贸(17357)
- 贸易(17344)
- 易(16923)
- 地方(16623)
- 农业(16096)
- 理论(15962)
- 银(15784)
- 银行(15752)
- 务(15635)
- 财务(15577)
- 财务管理(15540)
- 行(15032)
- 企业财务(14724)
- 融(14134)
- 机构
- 大学(333463)
- 学院(328242)
- 济(130861)
- 经济(128029)
- 管理(123192)
- 研究(109656)
- 理学(106464)
- 理学院(105235)
- 管理学(103203)
- 管理学院(102571)
- 中国(79589)
- 京(70595)
- 科学(65449)
- 财(62150)
- 所(54408)
- 中心(51388)
- 农(50662)
- 范(50368)
- 师范(49932)
- 财经(49789)
- 研究所(49356)
- 江(49340)
- 业大(46709)
- 经(45147)
- 北京(45065)
- 经济学(41041)
- 师范大学(40580)
- 农业(39929)
- 院(39287)
- 州(39202)
- 基金
- 项目(216225)
- 科学(171037)
- 研究(162368)
- 基金(154991)
- 家(134082)
- 国家(132905)
- 科学基金(113594)
- 社会(101224)
- 社会科(95827)
- 社会科学(95799)
- 省(85338)
- 教育(81633)
- 基金项目(81143)
- 划(73459)
- 自然(72236)
- 自然科(70552)
- 自然科学(70531)
- 自然科学基金(69255)
- 编号(68702)
- 资助(64171)
- 成果(57750)
- 重点(49864)
- 部(49697)
- 课题(48650)
- 发(47177)
- 创(44801)
- 教育部(43271)
- 项目编号(42039)
- 科研(41846)
- 创新(41725)
- 期刊
- 济(136249)
- 经济(136249)
- 研究(103537)
- 中国(66265)
- 教育(60185)
- 学报(48600)
- 财(48240)
- 科学(44479)
- 农(44109)
- 管理(43695)
- 大学(38192)
- 学学(34630)
- 技术(32702)
- 农业(29910)
- 融(28642)
- 金融(28642)
- 财经(24445)
- 业经(22754)
- 经济研究(22516)
- 经(21038)
- 问题(19076)
- 统计(17410)
- 理论(16012)
- 图书(15927)
- 业(15849)
- 技术经济(15742)
- 职业(15465)
- 贸(15370)
- 策(15330)
- 商业(14774)
共检索到485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谦 李祎晨 张帅
本文对第五次、六次、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开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围绕“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分布”两大核心指标,通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次序和分类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细致呈现自2000年至2020年二十年间各民族人口在三次人口普查时间节点上的受教育状况及其总体变动趋势。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各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所构成的教育层次结构不断优化。当前各民族之间的受教育水平和教育层次结构仍存在差异,但从纵向发展上看,差异正不断缩小。在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根据各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强调因地制宜推进教育政策与实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玉福 伍淑花
基于"六普"和"五普"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转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助推下,与"五普"相比,"六普"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文盲人口普遍减少,义务教育普及率得到了较快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各民族间受教育状况不平衡性比较明显,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女性受教育人数远低于男性。加快教育发展,改善受教育状况,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较少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胜春 李曦辉
依据"六普"数据,文章分析了我国136个陆地边境县级行政区的人口受教育情况,并采用教育基尼系数分析了该区域人口教育均衡程度及其公平性。研究发现,我国陆地边境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万人高等教育人口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陆地边境县教育在较低的水平上均衡,相对不公平。文章还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实地考查情况,对提高我国陆地边境地区教育水平及其公平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陆地边境县 六普 受教育水平 教育公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宁波 张扬
本文基于改进熵值法,从文盲率、大专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及平均受教育年限三方面构建综合指标,对我国五普和六普数据中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县域空间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国民受教育程度综合评价中,大专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的权重最大,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次之;空间四分位图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县域空间格局具有集聚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呈减弱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呈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演变形态。
关键词:
国民受教育程度 县域差异 空间集聚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成荣 梅自颖
民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当前各民族人口共同迈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本文主要采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民族人口资料信息,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人口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呈现出的规模变动、水平变动、结构变动和公平变迁。我国各民族人口教育取得瞩目成就:建成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体系,国民整体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性别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水平提升由初等教育的高贡献度向高等教育的高贡献度转变,教育公平逐步得以实现。在各民族人口共同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聚焦于解决民族间、民族内和中华民族与其他教育发达体之间的差距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邓慧慧 王瀛娴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强老年教育已经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更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举措。加强对21世纪以来我国老年教育研究,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和晚年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老年教育 老龄化 教育形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凯 刘熹微
婚姻事关社会稳定和人口结构变迁,对婚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增加的趋势时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在探讨离婚率持续走高的原因。与离婚率趋势高度相关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那么,经济发展是导致离婚率增加的因素吗?本文使用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经济发展与离婚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县市,其离婚率越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解释了大约53.0%的离婚率差异。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而且对于女性的促进作用大于男性。女性收入水平越高,离婚概率越大,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展对女性的离婚率影响更大。为了遏制离婚率上升趋势,需要引导社会文化回归“家本位”。同时,肯定婚姻中女性的付出和牺牲,优化婚姻自由和婚姻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使男女双方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收入水平 婚姻 离婚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春辉 封进 王晓润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1991~2004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决策和医疗支出大小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年龄大的人群,其生病的概率较大;居民的医疗支出存在着财富效应;在中国农村地区,医疗支出的收入弹性为0.19,反映出医疗消费在农村地区是必需品。本文验证了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和健康资本三者之间存在着替代性,即相对贫穷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居民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健康资本来获得收入,从而导致其健康状况相对恶化、医疗支出增加。因此,对低收入者的医疗消费进行补贴对于提高他们的福利、缩小农村的不平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可以通...
关键词:
健康资本 医疗支出 收入 教育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磊
本文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31个省区市省域层面截面数据,研究了性别结构差异及其不同年龄层次下性别结构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性别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相比较而言,人口基础庞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海南省)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比较严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性别结构差异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整体上而言,我国男女性别结构失衡对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具有普遍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于居民消费升级却在不同年龄结构下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文章通过对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生育数据的分析发现,近年来二孩和多孩的总和生育率比过去略有提高,而六普数据显示的极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孩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其中居住于农村的育龄妇女的一孩生育率下降明显,其原因是近年来农村婚育年龄推迟,导致农村育龄妇女的未婚比例显著提高。在排除了六普育龄妇女孩次结构的影响后,六普的递进生育率水平实际上与2005年的水平相当。所以,从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孩次特征及其影响原因来看,六普数据显示的低生育水平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生育漏报。另外,六普数据反映出中国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已接近1.5,基本达到了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
关键词:
六普 生育水平 婚育推迟 终身生育水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关键词:
城镇化格局 人口流动 齐普夫指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元 邓夕也 刘潇潇 张杰
北京旧城是中国古都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承载地,也是人口矛盾的集中区。北京旧城人口结构在19902010年间发生了重大转变,本地人口不断过滤、向外疏解,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分析北京旧城人口过滤对于旧城保护与更新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人口比例结构、人口集聚度、人口密度等,在北京旧城、分区、分街道层面探讨了总人口、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总结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人口过滤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旧城就业结构变化、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重点学校与学
关键词:
北京旧城 人口过滤 人口普查 城市社会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薇 廖毅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经济因素对中国民族省份和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与非西部地区之间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幅度明显大于民族省份地区与非民族省份之间的差异;经济因素对于民族省份和西部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教育投入规模对民族省份人均受教育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再次是非民族省份,受影响最小的是非西部地区。
关键词:
民族省份 西部地区 教育经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廖婧琳 周利
基于2014年、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对此,文章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积极效应,主要包括覆盖广度和发展(使用)深度,且进一步考察户主受教育水平可能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促进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其中一级维度指标发展深度对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更加显著、稳定;但户主受教育水平的调节作用与预期并不完全一致,其仅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深度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中起着显著调节作用。相关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家庭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实施路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
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分析
城市房价水平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受教育水平视角的差异性分析
从户籍状况看我国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距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基于1985-2011年的数据分析
家庭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与收入水平——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和信贷渠道偏好分析——基于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视角的解释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98-2007年的数据分析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