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17)
2023(14326)
2022(12488)
2021(11922)
2020(9932)
2019(23430)
2018(23413)
2017(44489)
2016(24854)
2015(28241)
2014(28656)
2013(27835)
2012(25757)
2011(23603)
2010(23848)
2009(21701)
2008(21256)
2007(18931)
2006(16932)
2005(15127)
作者
(70727)
(58280)
(58178)
(55462)
(37173)
(27961)
(26517)
(22825)
(22449)
(21092)
(19979)
(19530)
(18462)
(18419)
(18079)
(17885)
(17628)
(17238)
(16802)
(16647)
(14641)
(14520)
(14108)
(13211)
(13123)
(13082)
(12947)
(12917)
(11805)
(11586)
学科
(96613)
经济(96471)
管理(67380)
(63862)
(51928)
企业(51928)
方法(46320)
数学(40716)
数学方法(40254)
中国(31564)
(26333)
(24588)
教育(23145)
(21425)
业经(20606)
地方(20126)
(20108)
(18565)
贸易(18551)
理论(18306)
(18014)
农业(17364)
(15650)
银行(15613)
技术(15552)
(14903)
(14808)
(14704)
金融(14701)
(14513)
机构
大学(359332)
学院(352627)
(137455)
管理(135905)
经济(134323)
研究(118724)
理学(117875)
理学院(116472)
管理学(114505)
管理学院(113823)
中国(84614)
(77810)
科学(71728)
(65843)
(59122)
(54252)
师范(53871)
研究所(53634)
中心(52766)
财经(52750)
(52262)
(51426)
北京(50271)
业大(49952)
(47909)
师范大学(44103)
(42859)
(41939)
经济学(41714)
农业(40815)
基金
项目(235017)
科学(185421)
研究(178029)
基金(168232)
(145378)
国家(144066)
科学基金(122991)
社会(110401)
社会科(104386)
社会科学(104361)
(91398)
基金项目(89140)
教育(87362)
(78863)
自然(78408)
自然科(76480)
自然科学(76461)
自然科学基金(75081)
编号(74597)
资助(69597)
成果(63159)
(53985)
重点(53401)
课题(53346)
(50498)
(48469)
教育部(46947)
项目编号(45778)
人文(45101)
创新(44924)
期刊
(149907)
经济(149907)
研究(114000)
中国(71092)
教育(64203)
学报(52957)
管理(49273)
科学(48446)
(47151)
(46731)
大学(41230)
学学(37377)
技术(32666)
农业(32368)
(30005)
金融(30005)
财经(25816)
业经(24108)
经济研究(23500)
(21956)
问题(20118)
图书(18241)
理论(17404)
技术经济(16272)
(16159)
实践(15791)
(15791)
(15784)
科技(15704)
职业(15585)
共检索到522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彭妮娅  
基于高等教育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因子分析和匹配度评价,我国高等教育承载力受教育资源和外部环境影响分别占六成和四成,约三分之一的地区高等教育承载力与承载量基本匹配。7个地区有盈余(北京和上海盈余程度最大),13个地区超负荷(河南超负荷最严重);东部沿海地区承载力匹配度较好(江苏最佳);超负荷的地区大多位于中部。为了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适当疏解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大承载力超负荷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保障和提升现有匹配地区的承载力水平;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建设,增强地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丽  陈万明  
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其本质在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基于31个省份2003-2014年的数据,从区域与整体两个层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成熟度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整体成熟度水平不高,但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除2011-2014年间略有下降外,发展度指数、协调度指数以及协调发展度指数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成熟度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03-2014年间成熟度的区域差异总体下降了15.3%,成熟度差异约70%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且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内部差异;高校的区域分布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贺祖斌  
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分别是其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同时,生态弹性力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必须适应相应的生态承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选取特定年份相关数据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描述中国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以此综合分析评价中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西南省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相对较大;长江、珠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已无水资源承载力优势;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如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超载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渐趋枯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建立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各系统承压水平,指出河北省综合承载力平稳上升,资源、社会承压能力较弱,河北省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祖婷  魏厦  
科学评价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构成,构建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河北省的实证分析,提出提高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南彩艳  粟晓玲  
针对水土资源承载系统的不确定性,在了解集对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原创联系度的可展性对其进行改进,将三级评判扩展到五级评判,进而建立基于改进SPA的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方法对关中地区影响水土资源承载力的20项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关中地区各地市水土资源承载等级。在综合评价中,用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以提高权重的可靠性,为了验证改进SPA的合理性,将其评价结果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除咸阳和渭南2008年水土资源承载等级为Ⅱ级外,其他地市均为Ⅲ级,承载基本平衡;②在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用集对势区间定位或同一度判定样本等级均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改进SP...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树强  徐娜  
本文选取全国、河北省和高阳县环境承载力水平作为研究对照组,采用相对指数法对雄安新区大气、水和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高于高阳县水平;水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和高阳县水平,说明雄安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优势;大气环境承载力分项指标显示,雄安新区指数与高阳县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和河北省平均水平。提高雄安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需要以"减气增水"为目标,将产业升级、治理区域协同和治理方式的市场化作为施政重点,多管齐下、综合整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晶  林琳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资源被大力开发以及环境日益恶劣,以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已经超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生态承载力。文章在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结合系统动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一河  傅微  李婷  刘源鑫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1)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2)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3)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4)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