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6)
- 2023(9712)
- 2022(8379)
- 2021(7806)
- 2020(6730)
- 2019(15360)
- 2018(15520)
- 2017(30771)
- 2016(16466)
- 2015(18579)
- 2014(18439)
- 2013(18085)
- 2012(16805)
- 2011(14936)
- 2010(14860)
- 2009(13451)
- 2008(12579)
- 2007(10958)
- 2006(9563)
- 2005(8313)
- 学科
- 济(70021)
- 经济(69948)
- 管理(50023)
- 业(45937)
- 企(36455)
- 企业(36455)
- 方法(34913)
- 数学(30691)
- 数学方法(30298)
- 农(20102)
- 中国(19635)
- 财(18893)
- 环境(15224)
- 业经(14881)
- 制(14202)
- 地方(13714)
- 农业(13543)
- 贸(13173)
- 贸易(13161)
- 易(12865)
- 和(12069)
- 学(12056)
- 银(11705)
- 银行(11685)
- 行(11148)
- 务(11007)
- 财务(10968)
- 财务管理(10941)
- 划(10560)
- 企业财务(10352)
- 机构
- 大学(228676)
- 学院(227965)
- 济(98960)
- 经济(97146)
- 管理(93087)
- 理学(80633)
- 理学院(79866)
- 管理学(78672)
- 管理学院(78246)
- 研究(70350)
- 中国(55456)
- 财(47652)
- 京(46629)
- 科学(39650)
- 财经(38248)
- 中心(34740)
- 经(34728)
- 江(33078)
- 所(32830)
- 农(31864)
- 业大(31125)
- 经济学(31096)
- 研究所(29507)
- 北京(28851)
- 财经大学(28621)
- 经济学院(28397)
- 范(28330)
- 师范(28071)
- 州(26433)
- 院(25818)
- 基金
- 项目(154984)
- 科学(123782)
- 研究(115477)
- 基金(115277)
- 家(99180)
- 国家(98407)
- 科学基金(85817)
- 社会(75722)
- 社会科(71804)
- 社会科学(71789)
- 基金项目(61450)
- 省(58986)
- 自然(54637)
- 教育(53383)
- 自然科(53339)
- 自然科学(53326)
- 自然科学基金(52339)
- 划(50232)
- 资助(46737)
- 编号(46690)
- 成果(36809)
- 部(35733)
- 重点(34474)
- 发(33687)
- 创(32441)
- 国家社会(31900)
- 教育部(31385)
- 人文(30886)
- 课题(30733)
- 创新(30451)
- 期刊
- 济(102314)
- 经济(102314)
- 研究(66886)
- 中国(39201)
- 财(36041)
- 管理(33920)
- 学报(29889)
- 科学(29312)
- 农(27917)
- 大学(24197)
- 学学(22750)
- 融(22727)
- 金融(22727)
- 教育(21009)
- 技术(20621)
- 农业(18756)
- 财经(18566)
- 业经(17343)
- 经济研究(16257)
- 经(15918)
- 问题(14866)
- 理论(12129)
- 贸(11811)
- 统计(11444)
- 技术经济(11285)
- 实践(11067)
- 践(11067)
- 图书(10576)
- 商业(10519)
- 策(10019)
共检索到329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慧卿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姚奕 倪勤
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验,也是艰巨任务。本文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的碳减排能力影响因素,构建了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我国1996~2008年碳减排状况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各影响指标的贡献率,通过最佳投影值的比较,考察我国各地区碳减排能力和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且可通过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两条路径来促进碳减排。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地的碳排放强度带来负向溢出效应,而对邻地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强的地区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数字经济发展弱的地区。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效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李逢春 胡雅蓓
应对气候变化,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责任,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路径转轨的外部约束条件。本文在测度中国各省份1990—2011年CO_2排放规模基础上,比较了各省份历年CO_2排放规模、排放增长速度、排放强度等指标,发现CO_2排放规模和强度存在着省际转移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与阶段特征。本文还测算了各省份2020年前的CO_2减排规模和强度值,并以此为外部约束指标,提出了中国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任务。要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任务,从区域层面要控制省份的CO_2排放规模和排放强度;从国家层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全...
关键词:
CO_2排放 区际转移 减排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亚虹 杨岚 姜帅帅
基于企业层面的环境规制强度,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探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减碳强度的提升,相比非万家企业,该政策通过“规模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技术效应”使得万家企业就业显著下降,表明该政策会降低污染企业就业。但城市层面分析发现该政策对城市工业企业总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呈现出城市层面的就业创造。进一步探究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以解释企业和城市层面就业效应的差异发现,企业层面存在万家企业至非万家企业的劳动转移,行业层面就业存在从更为污染的行业向清洁行业的再配置,表明规制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此外,政策实施后,减碳强度提升并未使得企业员工薪酬下降,表明该环境规制没有导致企业将减排治污成本转嫁造成员工福利损失。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从就业角度为中国环境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碳减排 就业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亚男 刘华军 刘传明 崔蓉
该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呈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增多,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效率呈近似"V"型的变化趋势。2沪、津、苏、浙、粤、京、鲁等省份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容易对其他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3网络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受损聚类,长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为经纪人聚类,能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受益聚类。4碳排放空间关联...
关键词:
空间关联 碳排放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晓泓 詹夏颜
巴黎气候大会再次明确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作为碳排放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在现行以生产者原则为主流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体系具有缺陷的背景下,对中国主张排放权及发展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聚焦学者们新提出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收益原则",构建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戈什模型,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核算1995—2011年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国家组的收益侧碳排放及收益侧碳排放转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中国收益侧碳排放远小于直接碳排放,并且净进口的收益侧碳排放规模逐步扩大。俄罗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技术进步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本文在构建省际节能减排矩阵分类模式,分析省际低碳经济发展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分解了中国28个省份基于低碳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并运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整体上低碳技术进步上升幅度较大,其中,科技进步贡献大于效率变化贡献,且省际间差异较大;由于回弹效应和减排成本的存在,大多数省份的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要小于效率变化的贡献。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应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制度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科技进步 效率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石爽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65Mt贸易隐含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不包括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承接了其转移的绝大多数贸易隐含碳;SDA结果表明,进口规模效应是推动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的最大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有效抑制了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规模的扩大,其他效应影响相对微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和胜 孙明茜
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准自然实验,以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地区碳排放水平的影响,进而立足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渠道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减排效应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水平,并且其减排作用逐年强化。影响渠道检验表明,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进一步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地区减排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强化作用并未显现。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推动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曹子建 张凯新
明晰省域碳排放责任并进行科学的配额初始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工作。文章基于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省域间贸易碳转移和各省共担责任碳排放,并分别应用Theil指数、Gini系数、类Gini系数和Kakwani指数进行省域碳排放公平性测度,基于人际公平、发展承续、发展效率、可行支付等原则对我国2020年碳排放配额进行省域初始分配并进行加权。结果表明:30个省可划分为10个集结域,基本符合地域分布特征;省域碳排放分布比较平均,不同收入省减排潜力不同;完成2020年全国碳排放配额目标,需要各省结合实际采取惯性或强化措施,同时突破集结域限制,加强统一碳市场建设,推动产品生产、消费以及碳排放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配置。
关键词:
碳转移 省域碳排放 核算 初始分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曹子建 张凯新
明晰省域碳排放责任并进行科学的配额初始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工作。文章基于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省域间贸易碳转移和各省共担责任碳排放,并分别应用Theil指数、Gini系数、类Gini系数和Kakwani指数进行省域碳排放公平性测度,基于人际公平、发展承续、发展效率、可行支付等原则对我国2020年碳排放配额进行省域初始分配并进行加权。结果表明:30个省可划分为10个集结域,基本符合地域分布特征;省域碳排放分布比较平均,不同收入省减排潜力不同;完成2020年全国碳排放配额目标,需要各省结合实际采取惯性或强
关键词:
碳转移 省域碳排放 核算 初始分配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基 杨来科 赵捧莲
本文借鉴Grossman﹠Krueger的污染分解模型,构建了包含有FDI、国内投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等自变量的计量模型,以比较FDI与国内投资对排放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外资、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程度均对中国的排放产生正效应;相反,技术进步对排放产生具有负效应。
关键词:
东亚垂直专业化 FDI 国内投资 碳排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欣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汪燕 王文治 马淑琴
通过构建区域间双边碳转移测算模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测算了省域最终需求和出口引致的碳转移,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分配因子来实施省域间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表明:本省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约占全部生产侧碳排放的41%,外省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约为31%,出口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约为22%。省域最终需求和出口引致的碳转移呈现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省域向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域转移,其中各省域出口引致的净碳转移量平均占全部净碳转移量的43.7%,出口是引致省域间碳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省域间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论文提出对重点减排省域实施"约束+补偿"的碳减排合作模式,同时控制碳排放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减少碳排放和碳转移量。
关键词:
碳转移 责任共担 碳减排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