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9)
- 2023(11300)
- 2022(10041)
- 2021(9403)
- 2020(8054)
- 2019(18716)
- 2018(18773)
- 2017(37396)
- 2016(20090)
- 2015(22952)
- 2014(22932)
- 2013(23056)
- 2012(21293)
- 2011(19372)
- 2010(19259)
- 2009(17808)
- 2008(17430)
- 2007(15163)
- 2006(13557)
- 2005(11830)
- 学科
- 济(83561)
- 经济(83464)
- 管理(59433)
- 业(56446)
- 企(45339)
- 企业(45339)
- 方法(42566)
- 数学(37725)
- 数学方法(37402)
- 农(22911)
- 中国(22716)
- 财(21104)
- 学(17479)
- 业经(17413)
- 贸(16430)
- 贸易(16423)
- 易(15947)
- 地方(15669)
- 制(15536)
- 农业(15135)
- 环境(13554)
- 银(13342)
- 银行(13305)
- 和(13197)
- 务(13163)
- 财务(13103)
- 财务管理(13073)
- 技术(12837)
- 行(12685)
- 理论(12549)
- 机构
- 大学(298039)
- 学院(295287)
- 管理(120291)
- 济(119383)
- 经济(116804)
- 理学(104693)
- 理学院(103628)
- 管理学(102024)
- 管理学院(101508)
- 研究(95329)
- 中国(71530)
- 京(63534)
- 科学(58873)
- 财(55914)
- 所(47438)
- 农(46719)
- 财经(45726)
- 业大(44629)
- 研究所(43129)
- 中心(42909)
- 经(41624)
- 江(41147)
- 北京(40514)
- 范(37510)
- 师范(37174)
- 农业(36749)
- 经济学(35869)
- 院(34523)
- 财经大学(34197)
- 州(33889)
- 基金
- 项目(201136)
- 科学(157595)
- 研究(147219)
- 基金(146370)
- 家(126715)
- 国家(125711)
- 科学基金(107997)
- 社会(92007)
- 社会科(87236)
- 社会科学(87212)
- 基金项目(78285)
- 省(77282)
- 自然(70743)
- 自然科(69018)
- 自然科学(69001)
- 自然科学基金(67787)
- 教育(67231)
- 划(65087)
- 资助(61433)
- 编号(60534)
- 成果(48833)
- 部(45149)
- 重点(44338)
- 发(42127)
- 创(41095)
- 课题(40632)
- 教育部(38718)
- 科研(38598)
- 创新(38304)
- 人文(38042)
- 期刊
- 济(126529)
- 经济(126529)
- 研究(87052)
- 中国(48831)
- 学报(45910)
- 管理(42959)
- 科学(41788)
- 农(41514)
- 财(39277)
- 大学(34870)
- 学学(32942)
- 农业(29280)
- 教育(29232)
- 融(25515)
- 金融(25515)
- 技术(24631)
- 财经(22025)
- 业经(21285)
- 经济研究(20222)
- 经(18546)
- 问题(17529)
- 理论(16264)
- 图书(15319)
- 实践(14949)
- 践(14949)
- 技术经济(14600)
- 业(14543)
- 科技(13928)
- 商业(13761)
- 现代(13522)
共检索到419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道亮 傅泽田
分析了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 ,建立了可量化的我国可持续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我国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食物安全的水平、质量和可靠性一直稳定提高 ,并基本处于安全状态 ,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则出现波动和下降的趋势。我国食物安全下一步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提高农民收入 ,储备农业生产能力 ,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发展持续农业 ,这是我国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食物安全的根本。
关键词:
实证研究 中国 可持续食物安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道亮 傅泽田
本文基于对可持续食物安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了能反映食物安全水平、质量、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可靠性的指标体系 ;将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 ,提出了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的综合评判方法 ,并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方面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评估 ,得出了初步的研究结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晓明 曾晓红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显著地位 ,其食物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尽管许多研究已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但水资源的短缺可能成为维护其食物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 ,建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体系 ,是确保中国的食物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吴传钧
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体制和制度的转型,使中国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无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食物安全。论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到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在760×108kg左右;实现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应立足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土资源 可持续食物安全 中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 潘建伟 袁学国
食物安全是各国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核心政策目标之一。如何解决由人口增长引起的食物需求增加并支持城市工业化 ,这是中国 2 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界定了中国食物安全内涵 ,选择粮食总产量波动指数、食物自给率、粮食储备率、按人口平均的食物产量和低收入阶层的食物保障水平等五个指标对中国的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提出了实现我国食物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繁盈 许月卿
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是我国一切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基础资源日益紧缺以及加入WTO的国情下,食物安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回顾了食物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综述了我国在自然基础资源与食物安全、食物安全现状及其评价、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以及食物安全预警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今后我国食物安全研究应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在研究内容上,不仅重视食物数量保障,更应注重食物质量安全、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等方面;在研究视角上,不仅重视宏观食物安全研究,更应重视微观食物安全;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网络技术、空间模拟技术以及3S技术等,进一步加强综合食物安全的定量和动态研究。
关键词:
食物安全 进展 展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已不仅局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保障,而应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油、糖、水果及饮料(如酒类)等各类食物。我国饲料粮消费已于2015年开始超过口粮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指出我国口粮供给非常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保障上,并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应恒 李娜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深度把握新时代国民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民食物安全,更好地满足国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大食物观”这一政策背景,通过梳理其内嵌于农业观、民生观中的重要内涵与政策意义,结合中国食物供给所面临的农业资源约束、结构性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食物消费过剩与营养失衡共存的困境,思考新时代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方向。“大食物观”所包含的中华农耕文明传统与灿烂饮食文化,对克服当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资源约束困境、推动国民食物消费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资源禀赋条件内含的潜力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改革的推动,能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提供动力。针对食物安全保障问题,本文结合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健康观和大市场观等视角,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食物安全 饮食文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吕新业 王济民 吕向东
本文利用VAR模型和主成份分析法,对我国1980—2003年的食物安全进行了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和预警。
关键词:
食物安全 短期预测 预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钟来元 刘黎明
食物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国家安全战略及其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都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综合食物安全保障的风险源。研究对综合食物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综合食物安全应当包括食物数量安全,其中食物质量安全和食物可持续供给安全,其中食物数量安全是实现综合食物安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食物数量安全的5大风险因子:即资源约束风险、生产投入性约束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消费需求风险和国际贸易风险,构建了我国食物数量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理系统,提出了我国食物数量安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措施。
关键词:
食物安全 风险因子 防范体系 应急预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永钦 齐维孩 祝琴
随着人们饮食需求的不断多样化,可持续食物消费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探寻可持续的食物消费模式,重点分析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及特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量化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环境压力动态变化;基于可持续食物消费的内涵,结合中国均衡膳食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指标,构建食物生态承载级别衡量标准,并据此建立了符合中国食物消费习惯、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环境压力小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结果显示:中国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1978-2013年中国食物消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了154.49%,2008年出现生态赤字,2013年赤字值为0.0705 ghm2;食物生态承载级别持续恶化,2008年生态承载级别由"较高"下降到"中等";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构建使得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了12.92%,表明转变食物消费模式是解决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这一矛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灵恩 成升魁 穆松林 徐增让 高利伟
基于食物分类的视角对城市餐饮消费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科学、准确的了解城市餐饮消费食物资源结构,从而为餐饮消费的资源环境效应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城市各部门经营管理决策奠定基础,提供依据。目前国内外缺乏此类研究。文章首先对国内外餐饮消费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基于食物分类对拉萨市8家不同等级、不同类别餐饮场所的餐饮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人均点菜量、人均消费量和浪费率等指标从消费场所、消费主体、消费时间等视角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关键词:
餐饮消费 食物分类 游客 拉萨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季焜
虽然中国在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足的衣食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近年来人们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却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的目的是试图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食物和粮食安全做一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目前不但不存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 ,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食物和粮食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也能够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中国需要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 ,建立粮食安全的新框架。
关键词:
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 政策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禹 许世卫 李哲敏 喻闻 高利伟
[目的]我国在外就餐浪费的食物占到食物浪费总量的绝大部分,新时期我国城市居民发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评价及其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方法]文章在构建了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3—2015年对北京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大量调查数据,采用了列联表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城市居民在外就餐浪费食物的情况及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构建了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影响因子模型。[结果]根据受访人主观感受得到的北京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并不严重,居民的年龄、职业、居住情况和就业状况对在其在外就餐食物浪费有显著影响。[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就餐原因、就餐人数、就餐频率、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在城市居民在外就餐浪费状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年龄、本地居住时间以及对能源短缺的认知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