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2)
2023(7679)
2022(6516)
2021(6006)
2020(4766)
2019(10992)
2018(10932)
2017(21163)
2016(11449)
2015(12927)
2014(12911)
2013(13171)
2012(13016)
2011(12091)
2010(12510)
2009(11733)
2008(11512)
2007(10529)
2006(9811)
2005(9223)
作者
(36104)
(30137)
(29786)
(28378)
(18988)
(14253)
(13664)
(11605)
(11315)
(10797)
(10162)
(9840)
(9828)
(9531)
(9335)
(9321)
(8824)
(8823)
(8615)
(8607)
(7742)
(7544)
(7297)
(6813)
(6799)
(6791)
(6765)
(6640)
(6167)
(5960)
学科
(57708)
经济(57659)
(26747)
管理(26572)
中国(21702)
地方(20838)
(17906)
(17120)
企业(17120)
方法(16781)
数学(14896)
数学方法(14803)
业经(12691)
农业(12209)
地方经济(11883)
(11766)
银行(11750)
(11542)
(11471)
(11044)
金融(11042)
(11002)
(10878)
贸易(10863)
(10407)
(10248)
(10129)
环境(9698)
发展(8016)
(7993)
机构
学院(173965)
大学(172265)
(74334)
经济(72644)
研究(67436)
管理(58977)
中国(52193)
理学(48774)
理学院(47987)
管理学(47227)
管理学院(46896)
科学(41076)
(38997)
(35952)
(35492)
研究所(31645)
(31039)
中心(29662)
(27796)
财经(27280)
(26330)
师范(26079)
北京(25739)
(24458)
(24160)
农业(24114)
业大(23945)
(23147)
经济学(23073)
师范大学(20969)
基金
项目(104816)
科学(82056)
研究(78210)
基金(73958)
(64523)
国家(63965)
科学基金(53170)
社会(49312)
社会科(46769)
社会科学(46762)
(41783)
基金项目(39559)
(35606)
教育(34598)
自然(32415)
编号(32061)
自然科(31561)
自然科学(31554)
自然科学基金(30922)
(29809)
资助(29235)
成果(27212)
发展(24341)
重点(24126)
(23933)
课题(23682)
(22568)
(21497)
创新(20268)
国家社会(20175)
期刊
(94917)
经济(94917)
研究(60351)
中国(39899)
(30513)
学报(25904)
科学(24953)
(24187)
管理(23113)
(21952)
金融(21952)
农业(20742)
教育(20560)
大学(19127)
学学(17843)
业经(16989)
经济研究(15209)
技术(14347)
问题(13566)
财经(13429)
(11606)
(10902)
(10377)
国际(9735)
商业(9461)
(9084)
现代(8704)
理论(8624)
技术经济(8570)
资源(8519)
共检索到286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志军  
在明确我国发达地区城郊地带的发展背景,并对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分析总结了我国发达地区城郊地带发展的基本特点。认为与传统城郊地带相比,我国发达地区城郊地带的运行机制和空间格局更趋复杂多变,进而对该地带出现的多重空间错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1)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城郊地带多重空间错位产生的根源,是城镇化、产业化、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2)城郊地带多种发展功能的空间格局常存在不匹配现象,这也加剧了多重空间错位的复杂性;(3)差异性均衡是我国发达地区城郊发展的总体趋势,需要政府进一步进行科学的调控。而明确城郊地带的多重空间错位,有利于科学认识该地带的发展演变、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雯  
从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入手,探索这些地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并试图解决实施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方  
入世以来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大幅增长势头 ,发达地区要扬长避短 ,推动利用外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加强引进跨国定购和基金投资 ;加强引进新产品开发、生产投资 ;增强利用外资的实际效益。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金山  罗非  
"铁锈地带"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我国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锈带"概念及典型特征,从经济、产业、科技、环境、社会5个维度构建"锈带"指标体系,测算2003—2016年我国发达地区城市"锈带"指数,识别"锈带"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发达地区72. 5%的城市呈现出较严重的"锈带"问题;东北地区城市群"锈带"程度最高,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次之,珠三角城市群最低;15.2%的城市处于"锈带"危机之中,34.7%的城市未实现"锈带"危机的突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杰  武拉平  
文章在回顾北京市大兴区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基础上,利用Paneldata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城郊土地非农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土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外商投资刺激了土地非农化进程,且对土地规模经营具有负面影响;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是土地非农化直接的推动力量;第二产业劳动力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但未产生预期的土地规模经营效应;农业经营状况对发达地区城郊农民的非农化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娜  曾菊新  
我国发达地区由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城镇群体的发展已日益呈现出网络化发展格局。笔者以苏南地区与温州地区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它们在城镇网络化发展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归纳出城镇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从而对发达地区城镇网络化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建民  王爱国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学城现象 ,是政府、高校、社会等多种力量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的产物。大学城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划、投入、管理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 ,大学城的建设应当遵循协调发展、规划先行、体制创新、科学管理等原则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侯祥鹏  
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为代表的我国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比较优势不明显。具体到行业,四省之间现代服务业部门构成差异不大,地区间分工程度不高,但行业发展各有特点,略显错位发展态势。四省现代服务业投入不足必将掣肘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未来应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因地制宜,重点关注那些现在比重小但增速快的行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继青  
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地区起着示范和先导的作用,深入分析和系统监测评估,可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和特殊矛盾,总结改革成效。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一方面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改革的规定动作,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层面的改革提供可推广的地方经验和模式。唤起和凝聚地方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条件,是决定地方教育改革目标落到实处,并且持续进展制度化的关键要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玉洪  段万春  李耀平  
人力资源是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政策的制订对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我国科技发达地区科技中介人力资源政策,有利于各地区甚至国家科技中介人力资源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对科技中介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保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赋予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能。我国发达地区在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诸如苏州模式、南海模式、芜湖模式、湖州模式、重庆模式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时,要重点做好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登记制度,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公平有序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工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聂永红  周扬明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出现农民工短缺问题,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多年来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二是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张;三是劳动力素质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民工的培训与保障力度,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素质。文章提出,企业要与农民工签订长期合同,减少农民工季节性打工和劳动力回流费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民工的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潘海英  吴兆丹  
通过对浙江温岭市379户农户资金借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当地农户借贷资金供给主体是农村合作银行。尽管该行信贷服务创新显著,对农户的信贷供给较充分,但对农户潜在的资金借贷需求的满足率不到50%;当地60%左右农户对银行信贷服务满意度不高,但90%以上农户对民间借贷持认可态度;农村民间自由借贷比较普遍,规模较大,有一定规范性,主要用于补充农户生活消费资金不足;少数非传统农户通过营利性民间借贷获得较大规模的急需生产资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