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2)
- 2023(11430)
- 2022(9935)
- 2021(9075)
- 2020(7897)
- 2019(18211)
- 2018(18049)
- 2017(34769)
- 2016(18879)
- 2015(21312)
- 2014(21326)
- 2013(21231)
- 2012(19995)
- 2011(18233)
- 2010(18642)
- 2009(17588)
- 2008(17797)
- 2007(16286)
- 2006(14279)
- 2005(12847)
- 学科
- 济(79448)
- 经济(79370)
- 业(57737)
- 管理(57491)
- 企(47306)
- 企业(47306)
- 方法(37730)
- 数学(33063)
- 数学方法(32727)
- 中国(23204)
- 农(22293)
- 财(20499)
- 技术(18854)
- 业经(17614)
- 制(16629)
- 学(16465)
- 贸(15900)
- 贸易(15890)
- 易(15456)
- 地方(15098)
- 农业(14684)
- 银(14317)
- 银行(14279)
- 行(13669)
- 技术管理(12894)
- 融(12873)
- 金融(12870)
- 理论(12644)
- 和(12249)
- 务(12016)
- 机构
- 大学(285648)
- 学院(284629)
- 济(118237)
- 经济(115801)
- 管理(109165)
- 研究(94696)
- 理学(94408)
- 理学院(93285)
- 管理学(91716)
- 管理学院(91148)
- 中国(71571)
- 京(59878)
- 科学(58758)
- 财(55993)
- 所(48651)
- 农(47978)
- 财经(44770)
- 研究所(44242)
- 中心(43386)
- 江(43171)
- 业大(41863)
- 经(40475)
- 农业(38167)
- 范(37808)
- 北京(37744)
- 师范(37408)
- 经济学(36811)
- 州(34228)
- 经济学院(33645)
- 院(33590)
- 基金
- 项目(185763)
- 科学(146841)
- 研究(135433)
- 基金(134557)
- 家(117585)
- 国家(116627)
- 科学基金(99366)
- 社会(86188)
- 社会科(81785)
- 社会科学(81762)
- 省(74019)
- 基金项目(71948)
- 自然(63774)
- 教育(63488)
- 划(62434)
- 自然科(62344)
- 自然科学(62322)
- 自然科学基金(61257)
- 编号(54338)
- 资助(53980)
- 成果(44726)
- 创(43571)
- 重点(42450)
- 部(41895)
- 发(40452)
- 创新(39949)
- 课题(38521)
- 教育部(35776)
- 科研(35651)
- 国家社会(35589)
共检索到416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屹 魏泽盛
研究目标:我国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耦合效应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因子分析、耦合效应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各省份双创能力及不同双创主体、双创载体同双创环境的耦合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是基本一致的。高校与双创环境、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耦合效应对双创能力影响最大,同双创能力正相关。研究创新:确定了双创能力的区域差距,揭示了不同双创主体、双创载体与双创环境的耦合效应及其同区域双创能力的影响关系。研究价值:不仅描述了双创能力的时空差异,而且为进一步推动地区间双创能力的协调发展、建立双创协调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添土 葛格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持续发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效应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的稳定发展。基于1986~2017年的福建统计数据对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效应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程度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联动性不强,总体耦合度不高,就业机构演变滞后于产业结构演变。为促进福建省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创新发展战略为指引,积极发挥投资、消费、出口对就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人才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抓住"数字福建"契机,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立体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耦合效应 就业改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鞠晓伟 赵树宽
技术选择问题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技术选择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技术变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发展的首要阶段。本文从生态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产业技术选择与技术生态环境耦合效应,并以吉林省37个工业产业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吉林省工业产业中技术选择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不匹配现象普遍存在,超过80%产业耦合效应处于失调状态,并且产业规模是制约产业选择技术水平的"约束因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金生 匡东
本文首先基于价值链视角、主成分分析法和CPEA指数定量测度了1998~2014年我国创新创业水平;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函数考察了我国创新创业耦合关系演进的阶段特征、匹配协调类型;最后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测算了我国创新创业耦合的直接、间接及综合就业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呈"J"曲线增长趋势;创新创业耦合度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并表现为"濒临耦合失谐→勉强耦合匹配→初级耦合匹配→中级耦合匹配"四阶段渐进主过程,但在协调类型方面始终属于"创新滞后型";我国创新创业耦合值每增加1%,带动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就业效应分别为0.2651%、-0.0143%和0.2508%。
关键词:
创新 创业 耦合关系 就业效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金生 匡东
本文首先基于价值链视角、主成分分析法和CPEA指数定量测度了19982014年我国创新创业水平;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函数考察了我国创新创业耦合关系演进的阶段特征、匹配协调类型;最后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测算了我国创新创业耦合的直接、间接及综合就业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呈"J"曲线增长趋势;创新创业耦合度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并表现为"濒临耦合失谐→勉强耦合匹配→初级耦合匹配→中级耦合匹配"四阶段渐进主过程,但在协调类型方面始终属于"创新滞后型";我国创新创业耦合值每增加1%,带动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就业效
关键词:
创新 创业 耦合关系 就业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向育
提升城市群物流、人口和经济系统耦合度,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评估了我国13个主要城市群物流系统、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协同度,实证检验了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外,我国其余城市群物流、人口和经济系统耦合度较差,仍有较强的上升空间。物流-人口-经济系统耦合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提升人均消费水平,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因此,需统筹国内国际发展需求,强化现代物流支撑能力,同时要加快物流枢纽建设,发挥好物流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聪
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我国23个空港型枢纽城市航空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空港型枢纽城市航空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整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并且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同时存在着显著的地域不均衡现象,整体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成正比。由此可见,我国中西部地区空港型枢纽城市在实现航空物流与经济质量协同发展方面仍具有较大挑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艺桦 谷天锋
城镇失业人口已成为我国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最紧迫、最严重问题之一。根据1988—2003年统计年鉴,对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研究其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从纵向角度分析,城镇失业人口数变化与增长的省区差异具有一定集聚现象;②从横向角度分析,城镇失业人口空间分布呈“四区、一带”凝聚,这与纵向分析的分布地带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认为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表现为“四区、一带”格局;城镇失业人口和城市化的耦合系数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城市水平提高,耦合系数增加,两者耦合水平则减少,当城市化达到完成阶段,两者耦合关系减至最低。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情况下,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失业人口 省际差异 城市化 耦合分析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沁筑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提出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中国28个省域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各省域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双向直接投资子系统与企业创新子系统的发展水平,通过比较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将各省域分为同步型、双向直接投资驱动型与企业创新驱动型。同时,分析中国省域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系统的耦合度时序变化趋势。然后,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协调、磨合、阻抑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看,整体耦合度不高,但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从省域层面看,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且各地区耦合协调阶段不同。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沁筑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提出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中国28个省域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各省域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双向直接投资子系统与企业创新子系统的发展水平,通过比较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将各省域分为同步型、双向直接投资驱动型与企业创新驱动型。同时,分析中国省域双向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系统的耦合度时序变化趋势。然后,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协调、磨合、阻抑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看,整体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建红 矫卫红
以山东省经济数据为样本,解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的耦合效应。运用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系数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出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协调度改善明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推动作用,但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拐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基于山东省域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与产业体系,以人才、创新与产业"立体化"建设为核心,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方创琳 孙心亮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对同步加快干旱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脆弱得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甘肃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交互耦合效应。研究认为,河西走廊城市水资源短缺属于结构型短缺中的相对性短缺,城市兴起的第一驱动力是资源和交通,并因水的丰缺而盛衰,城市化进程缓慢的第一制动力不是水,而是弱小的产业集聚力。多重胁迫约束下未来3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能达到35%左右,只...
关键词:
水资源 城市化 耦合效应 河西走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彭朝霞 吴玉锋
构建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关键词:
生态经济 耦合协调度 省域 空间计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振华 慈福义 张佳文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指数增长迅速,而绿色创新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增长缓慢;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平稳增长,已由濒临失调阶段进入基本协调阶段,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特征,江苏、广东的发展成果尤为突出,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但相关性逐渐减弱,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以东部“高-高”集聚区与西部“低-低”集聚区为主;耦合协调度受到三个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发育程度、政府调控能力是驱动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