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34)
- 2023(9576)
- 2022(7887)
- 2021(7157)
- 2020(5801)
- 2019(12905)
- 2018(12842)
- 2017(25251)
- 2016(13526)
- 2015(15010)
- 2014(15161)
- 2013(15201)
- 2012(14729)
- 2011(13727)
- 2010(14017)
- 2009(13214)
- 2008(12781)
- 2007(11493)
- 2006(10528)
- 2005(9878)
- 学科
- 济(79670)
- 经济(79603)
- 管理(34776)
- 业(30090)
- 方法(26798)
- 数学(24238)
- 数学方法(24088)
- 企(21831)
- 企业(21831)
- 地方(20610)
- 中国(20442)
- 农(16478)
- 学(14794)
- 地方经济(14036)
- 财(13929)
- 制(13848)
- 业经(13723)
- 银(11990)
- 银行(11981)
- 融(11759)
- 金融(11757)
- 行(11636)
- 农业(11100)
- 环境(10751)
- 贸(10676)
- 贸易(10665)
- 易(10294)
- 体(9907)
- 和(9079)
- 发(8967)
- 机构
- 大学(206801)
- 学院(206666)
- 济(96712)
- 经济(94769)
- 研究(76226)
- 管理(72130)
- 理学(61043)
- 理学院(60264)
- 管理学(59280)
- 管理学院(58872)
- 中国(58514)
- 财(45160)
- 科学(44119)
- 京(43565)
- 所(39139)
- 财经(35583)
- 研究所(35124)
- 中心(33458)
- 经(32163)
- 经济学(32160)
- 江(31850)
- 农(31403)
- 经济学院(28741)
- 北京(28106)
- 范(27513)
- 师范(27264)
- 院(27243)
- 业大(26681)
- 财经大学(26348)
- 州(25328)
- 基金
- 项目(128079)
- 科学(100275)
- 研究(94992)
- 基金(92450)
- 家(80665)
- 国家(80022)
- 科学基金(67075)
- 社会(62268)
- 社会科(59052)
- 社会科学(59039)
- 省(49290)
- 基金项目(48010)
- 教育(43596)
- 划(41537)
- 自然(40219)
- 自然科(39186)
- 自然科学(39173)
- 自然科学基金(38465)
- 资助(38100)
- 编号(37495)
- 成果(31388)
- 发(29629)
- 重点(29474)
- 部(29033)
- 课题(27209)
- 国家社会(26773)
- 创(25989)
- 性(25635)
- 教育部(24908)
- 创新(24541)
- 期刊
- 济(115747)
- 经济(115747)
- 研究(69110)
- 中国(40664)
- 财(32546)
- 学报(30732)
- 农(28689)
- 管理(28540)
- 科学(28125)
- 大学(23333)
- 融(23331)
- 金融(23331)
- 学学(22022)
- 教育(21233)
- 经济研究(20405)
- 农业(19358)
- 财经(19052)
- 技术(18879)
- 经(16545)
- 业经(16450)
- 问题(15585)
- 贸(12584)
- 技术经济(11614)
- 统计(11551)
- 国际(10644)
- 理论(10368)
- 商业(10254)
- 策(10001)
- 经济问题(9743)
- 业(9423)
共检索到325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中建 王志华
县域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是拉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中转站。通过测度2014—2020年我国2 074个县以及296个城市的经济韧性发现,城市经济韧性整体高于县域经济,当受到外部冲击后,县域经济韧性逆势上升;在产业方面,第三产业韧性高于第二产业,受到外部冲击后,第一产业韧性逆势上升,第二产业韧性波动较小,第三产业韧性下降明显;在区域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韧性较强,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较强。此外,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发现,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对经济韧性均有显著的边际贡献,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经济稳定为降低韧性波动提供有益支撑。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县域的经济增长对韧性的边际贡献有所下降,经济稳定对韧性的边际贡献显著提升;对县域而言,第三产业、东部地区、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显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稳定显著。为实现县域经济韧性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韧性,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注重经济韧性的产业和区域差异,协调产业间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协作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要发挥经济稳定对降低经济波动作用,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平衡统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桂红 肖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的均衡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有清楚的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馨 李燕凌
文章基于县域经济韧性的丰富内涵,运用熵值法、核密度分析法、面板Tobit模型对2015—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在时间和空间变化方面,中国县域经济韧性水平在时间上经历了“小幅度下降—持续上升”的两阶段变化,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分布。高水平区数量较少,呈零星块状分布。中等水平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低水平区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2)在动态演进方面,相较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韧性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韧性提升的同时区域差距变化不大。(3)在影响因素方面,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和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经济基础和政府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所有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县域经济韧性水平最主要因素,其次是人力资源。
关键词:
县域经济韧性 发展特征 地区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娜娜
本文基于2012-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区域经济韧性指数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影响,并且创新创业水平在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并且西部地区模型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影响效果较弱。本文结合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为区域经济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岚田 葛扬
强化经济韧性、确保经济行稳致远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场分割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内在逻辑,并用我国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分割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排除内生性干扰和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此关系依旧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分割会通过抑制制造业规模和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经济韧性;市场分割对经济韧性的负面作用在个体私营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会得到强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则是一个缓解市场分割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东平 蒋晓亮
文章结合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假说,通过对GDP、财政和教育等多项人均指标的分析,实证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江苏省52个县经济增长的绝对和条件收敛情况。透过各个指标的不同变化情况分析,发现1994—2000年间各项指标呈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而2000年以后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散情况。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β收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齐昕 张景帅 徐维祥
本文构建了浙江省县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浙江省县域经济韧性,然后通过甄别经济韧性指数,对浙江省县域经济韧性的异质性以及县域经济韧性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经济韧性强度由浙江省东北部向西南部呈阶梯式递减,创新因素在经济韧性空间分异上具有显著影响;浙江省"两山"之间的偏差依旧存在,"两山"理论在不同韧性增幅区域的引领程度不同;环境质量、两山偏差、企业创新占比、信息化应用水平与经济韧性变化有显著性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王桂虎
疫情和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韧性,对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产业重塑、产业创造、创新激励和人力资本扩散等四个层面,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并从产业资源配置的视角探讨数字金融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县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县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具有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为抵御冲击、分散风险的冲击抵抗能力提升,且表现为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提升;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深化产业融合的溢出效应,进而强化了产业融合对县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能。为此,增强县域经济韧性的关键是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要盘活存量资源、补给流量资源,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在产业间、城乡间的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思思 马晓钰 崔琪
文章基于2006—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用工具变量法回归(IV-2SLS)和广义空间三阶段回归(GS3SLS)模型,验证了产业数字化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机制,并探寻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数字经济提升经济韧性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各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产业数字化会促进数字产业化效率的提升,数字经济在其双重内涵的协同作用下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的影响;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改善生存支持、经济发展支持和环境支持这三个途径助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穆亚丽 王浩 杨红强 孔凡斌
【目的】研究农村数字化发展提升林业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为推动形成林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评估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和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机制检验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检验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和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1)农村数字化发展能够提升林业经济韧性,提高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生产率是农村数字化发展影响林业经济韧性的主要路径,农村数字化发展提升林业经济韧性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效应更强且边际效益递增,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越高,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提升效应越强。2)在不同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下,农村数字化发展对林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表现为前期极强的数字红利、中期面临数字化瓶颈、后期效益递增。3)农村数字化发展影响林业经济韧性存在门槛效应,当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时,农村数字化发展对林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跨越第一个阈值后,随着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提升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趋势;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均显著为正。4)除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降水量对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农村数字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经济韧性,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提高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生产率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注重分阶段动态化和差异化提升数字赋能林业经济韧性,与加强经济基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和借助自然禀赋协同提升林业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林远 高红贵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借助数字经济激发产业链韧性的绿色发展效应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2006—2022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模型、含交互项的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产业链韧性、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提高长江经济带产业链韧性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绿色发展,该效应在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和发达地区更明显;数字经济在产业链韧性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只有突破一定规模后,才能有效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长彬 王海南 张正河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准确判断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是制定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以河北省为例,使用17年实际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研究该省136个县域经济发展的σ-趋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县域间地理相关性特别是经济相关性后,σ值发生了显著变化。经典方法在σ-趋同计算结果中存在严重偏误,会导致对发展差距的误断。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特别是经济相关性矩阵的运用,可以显著矫正经济发展差距经典测度方法的不足。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计量经济 地理相关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云凤 胡一鸣
我国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传承,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绿色发展的和谐统一。笔者通过文献调查,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发展脉络。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完善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在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史上具有开创与先驱作用,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林业建设思想;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呈现出接续性、连贯性和发展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完善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活运用,对前代探索成果的继承,对于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对于时代发展的创新开拓,形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各个阶段的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新时代1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标志性成果,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生态文明思想 传承发展 实践检验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新时期应对复杂国内外局势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风险、稳定、流通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对我国2007-2020年31个省市的经济韧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韧性较为强劲,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和西部滞后于东部地区;直辖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陕西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较快;经济系统风险性、稳定性持续增强,流通性小幅波动,创新趋势向好;产业结构多样化、人力资本、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消费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展地区内外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我国省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创新投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