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662)
- 2022(1511)
- 2021(1543)
- 2020(1428)
- 2019(3252)
- 2018(3573)
- 2017(7715)
- 2016(4143)
- 2015(4945)
- 2014(5077)
- 2013(5314)
- 2012(5323)
- 2011(4875)
- 2010(5107)
- 2009(5112)
- 2008(5100)
- 2007(4848)
- 2006(4563)
- 2005(4229)
- 2004(3740)
- 学科
- 济(17612)
- 经济(17591)
- 管理(10391)
- 业(9883)
- 中国(8450)
- 方法(8302)
- 数学(7813)
- 数学方法(7788)
- 企(6414)
- 企业(6414)
- 制(5926)
- 农(5585)
- 贸(5253)
- 贸易(5248)
- 易(5184)
- 银(5178)
- 银行(5176)
- 行(5034)
- 财(4707)
- 税(3821)
- 融(3740)
- 金融(3740)
- 税收(3629)
- 收(3605)
- 体(3455)
- 制度(3234)
- 度(3234)
- 农业(3058)
- 出(3022)
- 体制(2895)
- 机构
- 大学(68936)
- 学院(67185)
- 济(30726)
- 经济(30007)
- 管理(24647)
- 研究(22361)
- 理学(20006)
- 理学院(19814)
- 管理学(19628)
- 管理学院(19506)
- 中国(19258)
- 财(17113)
- 京(15273)
- 财经(13142)
- 经(11769)
- 所(11308)
- 科学(11079)
- 北京(10554)
- 江(9838)
- 经济学(9818)
- 研究所(9741)
- 财经大学(9655)
- 中心(9497)
- 经济学院(8949)
- 范(8388)
- 师范(8339)
- 州(8196)
- 院(7950)
- 农(7756)
- 系(7348)
- 基金
- 项目(33469)
- 研究(27127)
- 科学(25277)
- 基金(23384)
- 家(19260)
- 国家(19097)
- 社会(16600)
- 社会科(15687)
- 社会科学(15684)
- 科学基金(15285)
- 教育(12661)
- 基金项目(12051)
- 编号(12026)
- 省(11968)
- 成果(10918)
- 划(10396)
- 资助(10249)
- 部(8390)
- 课题(8296)
- 自然(8253)
- 自然科(7984)
- 自然科学(7979)
- 自然科学基金(7812)
- 发(7383)
- 性(7305)
- 项目编号(7241)
- 教育部(7234)
- 重点(7201)
- 社科(7058)
- 人文(6895)
共检索到110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胡江
刻石,即是刻写石经,也就是将儒家经典刻写在石头上。自公元2世纪至18世纪,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刻石工程有7次。第1次刻石东汉灵帝刘宏接受蔡邕的建议,于熹平四年(175)开始把儒家经典刻写石上,这是儒家经典的第1次刻石,历史上称“熹平石经”。因为石经的字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一种字体书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敏如
我国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众多,固然是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人口问题缺乏足够重视,人口发展太快所致,但建国前人口基数很大也是重要的原因。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我国有人口54,100余万,比公元前2100年夏禹时的1,300余万,增加了将近四十倍。在建国前的四千多年里,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2013年6月中国出现了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企、流动性短缺的情况,有人称其为"钱荒"。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中叶和宋代都出现过具有典型意义的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那才是真正的"钱荒"。钱荒的危害及成因中国古代的钱荒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刘秩谈到"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就涉及当时的通货不足问题。到唐德宗时期,杨炎于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通货不足越来越成为一个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在游猎采集为生阶段,无城无市。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市随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兴起,城中有市,市被垣围住。地主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市场经济兴起后,市破城墙而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城成为市发展的障碍,相继被拆除;新兴之市不再修城,于是有市无城。城与市关系的演进过程显示:市场的力量可以突破市垣与城墙的限制,并最终摧毁市垣与城墙,自行前进;中国市场经济是几千年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产物,它是内生的,而不是从国外搬来的或主观设定的。
关键词:
城市的历史 城市 城与市的关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姚玉珠
在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的今天,科学审慎地总结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有重要影响的乡村建设运动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帮助农民解决历史上没有解决好的具有统领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关键词:
村治工程 乡村建设派运动 新农村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宾泓
在我国丝织业发展史上,曾经历过丝织业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幅度的空间转移,研究这一转移过程,分析其转移因素,对于总结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分布规律有一定意义。一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丝织业重心位于黄河流域,其分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丝织业生产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见图1)。春秋战国时期,丝织生产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区各诸候国均把农桑放在经济生产的首位,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根据《诗经》、《史记》、《禹贡》等史书记载,当时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何平
一、税收负担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税负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各自所处时代具体的财政征课而展开的。在古代中国,财政征课的内容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大体说来,财政征课包括三种类型:(1)贡;(2)赋;(3)力役。“贡”是最早出现的财政征课方式,是贡纳者必须履行的奉献义务。“赋”的内涵较为复杂。“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文德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经济生活,就经济类型看,古今数百个民族和族体,大致可划分为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其中,游牧民族和半游牧民族占居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北方、西北、西南、东北周边万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曾居住过狄、戎、匈奴(包括其支系铁弗、屠各、卢水胡)、东胡、乌桓、鲜卑(包括其支系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段氏、柔然、契丹、奚)、氏、羌、丁零(高车、敕勒、坚昆)、乌孙、月氏、突厥(沙陀、突骑施)、回鹘、吐蕃、女真、蒙古等许多从事游牧、半游牧的民族。目前,居住在上述地区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土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水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