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54)
2023(11559)
2022(10118)
2021(9747)
2020(8546)
2019(19999)
2018(19749)
2017(37654)
2016(20465)
2015(23646)
2014(23509)
2013(23189)
2012(21583)
2011(19548)
2010(19545)
2009(18321)
2008(18200)
2007(15932)
2006(13608)
2005(12315)
作者
(59163)
(49416)
(49328)
(47305)
(31272)
(23861)
(22736)
(19547)
(18598)
(17483)
(16802)
(16597)
(15592)
(15477)
(15475)
(15314)
(15145)
(14617)
(14256)
(14247)
(12251)
(12216)
(12070)
(11269)
(11230)
(11095)
(10977)
(10919)
(10040)
(9916)
学科
(83141)
经济(83056)
管理(55394)
(54043)
(42644)
企业(42644)
方法(42532)
数学(38471)
数学方法(38015)
中国(24973)
(22931)
(22559)
(17311)
(17260)
贸易(17253)
(17034)
(16844)
业经(16582)
农业(14793)
(13958)
(13946)
地方(13924)
银行(13924)
财务(13903)
财务管理(13866)
(13257)
企业财务(13125)
(12748)
金融(12745)
(12504)
机构
大学(295774)
学院(292510)
(121728)
经济(119122)
管理(113649)
研究(98431)
理学(97939)
理学院(96870)
管理学(95123)
管理学院(94574)
中国(74908)
(62136)
科学(59385)
(57340)
(48957)
(48202)
中心(46242)
财经(45865)
研究所(44489)
业大(43584)
(43106)
(41662)
北京(39076)
农业(38128)
(37954)
经济学(37728)
师范(37563)
(35747)
经济学院(34272)
(34190)
基金
项目(195071)
科学(153246)
基金(142169)
研究(141461)
(124083)
国家(123097)
科学基金(105102)
社会(88652)
社会科(84033)
社会科学(84010)
(75653)
基金项目(75382)
自然(68742)
自然科(67110)
自然科学(67087)
教育(66397)
自然科学基金(65868)
(64665)
资助(58666)
编号(58641)
成果(47385)
重点(44406)
(43960)
(41486)
(40460)
课题(39493)
科研(38482)
创新(37853)
教育部(37603)
大学(37095)
期刊
(127781)
经济(127781)
研究(86299)
中国(54765)
学报(45313)
(44519)
(41656)
科学(41444)
管理(39418)
大学(34366)
学学(32127)
教育(31451)
农业(28415)
技术(26127)
(25961)
金融(25961)
财经(22365)
经济研究(20923)
业经(20735)
(19183)
问题(17633)
(15644)
统计(15575)
理论(15394)
(15352)
图书(14765)
技术经济(14530)
实践(13983)
(13983)
商业(13621)
共检索到429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洪川  向体燕  高玉建  马永红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丹东   翟月   陈洪捷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王海英  
利用2015年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的数据,对毕业生工作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的平均次数为1.19次,在教育背景上呈现出弱者流动多、强者流动少的特征,即专科和本科高于硕士和博士,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高校高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在专业类型上表现为硬学科流动少、软学科流动多的特点,即专业技能取向的学科(工科、理科)低于注重通用性能力发展的学科(人文、社科);在制约因素方面,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拥有量和个体能力等变量是影响毕业生工作流动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卿石松  梁雅方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世奎  沈文钦  
对我国2006届博士毕业生学缘结构的实证分析表明,博士教育整体的优质生源比例偏低,特别是非"985工程"高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明显不够;博士生存在逐级向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趋势;博士生存在明显的"母校"情结,流动性差,"近亲繁殖"问题较为突出。大幅度提高博士生的待遇,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博士招生自主权,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招生考核方式是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的当务之急。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澄锋  沈文钦  陈洪捷  
伴随着政府和高校一系列"引智"工程,高校具有海外学位背景的博导规模在迅速扩张。那么,具有海外学位背景的博导相较于"本土"博导,二者指导博士生的水平谁更胜一筹呢?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生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和标准负二项回归分析了博导海外学位背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满意度以及博士生国际期刊论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海外学位背景的博导所指导的博士生,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更高,但学位论文指导满意度更低。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澄锋  陈洪捷  沈文钦  
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是博士生获得学术共同体承认进而获得学术职位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不同群体特征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是否存在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毕业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从院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及中科院和社科院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其他高校;从学科类别来看,自然科学类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博士生;从生源类型来看,男性、非普通招考以及跨学科的博士生在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从培养过程来看,具有境外留学经历以及科研参与经历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状况更加优异。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邱文琪  
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从城际流动类型与分布、就业城市偏好、流动收益与成本和流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城际流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87%的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了城际流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的主要选择。人力资本变量和地区经济变量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过流动尤其是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收益显著更高,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家庭毕业生的提升作用显著更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金蕾莅  何雪冰  张超  王长明  
使用清华大学2007~2016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的全样本数据,检验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年内,博士毕业生累计学术职业率存在显著学科差异,由高至低分别是人文学科(79.1%)、理学(69.0%)、社会科学(59.2%)和工学(54.5%);十年内,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理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出现短期下降后回弹,主要表现为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下降;工学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稳中有升,前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上升,后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高等院校就业比率的上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鑫   许丹东  
跨学科学位论文是推动博士生跨学科学术训练的重要抓手,但跨学科研究通常存在挑战度高、周期长的特点,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生可能面临着更高的延期毕业风险。基于2022年度“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项目的研究表明:跨学科学位论文给博士生带来了较大的研究压力、需花费更多时间成本,对其延期毕业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影响的异质性方面,跨学科学位论文更可能增加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单一化博士生的延期毕业风险。据此,建议对博士生完成跨学科学位论文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持。通过延期后的项目资助、弹性学制,助力合理延期博士生完成高水平、长周期的跨学科研究。重点支持自然科学博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极招收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生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澄锋  陈洪捷  沈文钦  
课题参与是博士生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然而,在理论及实践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课题参与数量,而忽视了对课题参与质量的关注和考察。通过对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课题"的8 207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课题参与数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仅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得到验证,在人文学科领域并不成立;而课题参与质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均得到支持,并且相较于课题参与数量,课题参与质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更大。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丹东  沈文钦  翟月  陈洪捷  
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读体验对于改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全国261所博士生培养单位、15512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状况,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对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科研硬件条件的评价较高,但对课题申请环节、课程教学、生活条件、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相对较低。另外,约50%的博士生是延期毕业的,并且其归属感和整体满意度得分都明显不如未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过程,重点在课题研究支持、课程教学、生活条件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改进,并通过提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降低博士生的延期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祝军  沈文钦  赵颖  徐浩天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俊梅  王顶明  
根据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发布的2014、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相关数据,文章以就业率、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类型及就业结构分布等方面作为观察点,对近两年高校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综合比较和趋势分析,并对未来博士生培养体系提出了建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周丽萍  
基于2015年全国17个省(区、市)的2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经济新常态对学生的毕业去向影响显著。2015年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同时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出境的比例都显著提升。第二,经济发展状况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东部高校因地缘优势在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些地区、城市、行业、部门、岗位确实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第三,人力资本对求职结果和起薪均有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个人学历层次、学历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