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5)
- 2023(8488)
- 2022(7193)
- 2021(6529)
- 2020(5632)
- 2019(12687)
- 2018(12760)
- 2017(25264)
- 2016(13749)
- 2015(15590)
- 2014(15685)
- 2013(15704)
- 2012(14869)
- 2011(13616)
- 2010(14029)
- 2009(13368)
- 2008(13499)
- 2007(12390)
- 2006(11356)
- 2005(10465)
- 学科
- 济(60652)
- 经济(60561)
- 管理(43085)
- 业(41919)
- 企(33062)
- 企业(33062)
- 方法(23684)
- 数学(20371)
- 数学方法(20145)
- 中国(18716)
- 农(18465)
- 制(18069)
- 财(16939)
- 业经(15253)
- 体(12166)
- 农业(12047)
- 地方(11815)
- 银(11780)
- 银行(11752)
- 行(11292)
- 贸(11215)
- 贸易(11208)
- 产业(11154)
- 易(10929)
- 学(10911)
- 体制(10254)
- 融(10201)
- 金融(10197)
- 技术(10062)
- 环境(9614)
- 机构
- 大学(212795)
- 学院(211800)
- 济(92541)
- 经济(90697)
- 管理(79414)
- 研究(72943)
- 理学(67784)
- 理学院(67037)
- 管理学(65981)
- 管理学院(65584)
- 中国(55478)
- 财(46950)
- 京(45116)
- 科学(41735)
- 所(37030)
- 财经(36304)
- 研究所(33019)
- 江(32672)
- 经(32651)
- 农(32506)
- 中心(31996)
- 经济学(29586)
- 北京(28774)
- 业大(28455)
- 范(27000)
- 经济学院(26782)
- 财经大学(26760)
- 师范(26743)
- 院(25988)
- 州(25626)
- 基金
- 项目(132789)
- 科学(105336)
- 研究(99704)
- 基金(96679)
- 家(83435)
- 国家(82794)
- 科学基金(70438)
- 社会(65075)
- 社会科(61816)
- 社会科学(61800)
- 省(51804)
- 基金项目(50933)
- 教育(45283)
- 划(43383)
- 自然(42861)
- 自然科(41768)
- 自然科学(41754)
- 自然科学基金(41013)
- 编号(40010)
- 资助(39146)
- 成果(34223)
- 部(30401)
- 重点(30243)
- 制(30054)
- 发(29930)
- 课题(28483)
- 创(28067)
- 国家社会(27319)
- 创新(26408)
- 教育部(26280)
共检索到324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炳林
从作用模式出发,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市场驱动机制、政府作用机制和自我维持机制。市场驱动机制是推动产业转移最根本的力量,政府作用机制引导企业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进一步转化为现实行为,自我维持机制是形成产业转移行为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现象的原因。三者之间互相联系,通过作用于企业这一主体而彼此连接、相互耦合。现实中由于动力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出现产业转移粘性、行政区划内转移、政策目标偏差等耦合误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动力机制 耦合误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炳林
产业转移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及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的变化,都将对企业的迁移行为产生影响力。围绕力的一般作用过程及其特征,从社会网络影响力的产生、传导及反馈的过程来解析社会网络机制。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社会网络 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建军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现象。在界定了产业区域转移内涵意义之后 ,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 ,区分了产业区域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并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近年开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区域转移状况。最后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梅林 张杰 杨先花
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下,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基于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内涵、动力机制等既有研究,从考虑运输成本的"推-拉"模型与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效应的市场动力机制,以及信息不对称下强弱势政府间竞争博弈机制两个维度,剖析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内在机理。从创新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降低交易成本3个方面探讨了促进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的政策保障措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翔 张艾荣
提出了气象灾害事件产生和演化的概念模型,认为气象灾害事件的产生与发展是气象要素、社会因素、信息、行为主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中耦合的驱动力,指出耦合驱动力的构成及动力源,并进一步从利益压力和信息势差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灾害事件耦合的社会动力机制。
关键词:
气象灾害事件 耦合 动力机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宋炳林
政府是推动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之一,其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引导和激励企业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进一步转化为现实行为,形成产业转移的推动力量。围绕作用力的一般作用过程及其特征,从政府作用力的来源、表现及发生机理来解析政府作用机制。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政府作用 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刘志彪 王亮亮
文章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12家工业上市公司2000-2010年在国内30个省份的投资数据,将地区和企业层面特征综合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分别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从本土企业微观层面揭示了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成本、市场需求、集聚外部性、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规模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利润率、资本结构则不是决定性因素;(2)集聚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引资效应;(3)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发育完善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动力;(4)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具有更强的转移意愿。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动力机制 上市公司 国家价值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冉云芳 陈绍华 徐灵波
企业深度参与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将高职院校“校中企”合作模式作为共生系统,分别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探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耦合效应和外驱动力。据此得出结论:契机动力促进校企共生的达成,经济动力维系校企共生的关系,耦合效应体现校企共生的强度,外驱动力保障校企共生的稳定。应治理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经济矛盾,创新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合作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玲丽
现实中的产业转移困难重重,主要是受"嵌入性"约束,企业担心转移出去后,失去其所嵌入发达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对维持企业生产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纯粹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引领企业大规模有序转移,此时,政府的制度安排尤为重要。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在"合法性机制"作用下,政府引导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的制度安排,使得企业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能够保留嵌入在发达地区的部分社会关系网络,充分调动企业向外转移的积极性;但是,企业转移属于市场行为,政府过度干预会失灵。因此,政府在推动园区共建成功以后,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英龙 张国平
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耦合已经成为区域内资源整合一种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本区域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耦合的动力。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欲实现快速和高质量的耦合,却需要依赖于一定条件,京津冀需在推动三地协同发展中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郭正模
我国老龄产业在现阶段还处于初创时期,当前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问题甚为关键。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成长理论为视角,对老龄产业成长过程中的需求(need)、技术(产品)创新(innovation)、要素投入(investment)以及政策扶持(policy)等动力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老龄产业成长的需求具有交易支付能力有限等若干特点;相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体制创新对动力机制的形成更为重要;应当按照"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来设计其资金、土地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投入的模式与机制,以及按照培育"弱质"产业的定位实行政府引导性战略和长期性的扶持政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丽 张琳
针对不同国家碳排放责任的争论,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驱动本国产业变化从而影响碳排放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制造业碳排放为对象,分别选取了9个老牌发达工业化国家和9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分析制造业规模、制造业高碳负荷行业以及制造业碳排放格局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研究发现全球制造业呈现了由欧美向日本转移、欧美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欧美日亚洲四小龙等向中国大陆转移的三个阶段。同时,以化工、焦炭、基本金属制造业、非金属矿产品、碱性金属以及纺织业为主的高碳负荷行业也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新亮
文章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并指出,中国只有拥有世界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最强大的科技阶段,才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关键词:
科技中心 科技发展 动力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秉镰 胡玉莹
文章尝试运用波士顿矩阵和区位商方法识别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的具体行业,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该识别方法具有有效性,且目前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国范围内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即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价值链高端的产业仍向东部集中。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适合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区位商 波士顿矩阵 价值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然 马萌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都市群构成的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角,它们的发展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在我国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中北京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天津市则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港口和生态城市,地处华北、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北京、天津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所以,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分析京津冀产业转移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和政府调控两方面,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作为市场驱动的主要因素,以政府调控实现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作用,促进京津冀区域辐射互联,优势互补,产业布局优化。
关键词:
京津冀产业转移 市场驱动 政府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