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37)
- 2023(16349)
- 2022(14296)
- 2021(13232)
- 2020(11216)
- 2019(26005)
- 2018(25595)
- 2017(50456)
- 2016(27132)
- 2015(30460)
- 2014(30374)
- 2013(30028)
- 2012(27619)
- 2011(24687)
- 2010(24585)
- 2009(22553)
- 2008(21738)
- 2007(18915)
- 2006(16644)
- 2005(14431)
- 学科
- 济(114164)
- 经济(114043)
- 管理(76937)
- 业(73619)
- 企(58926)
- 企业(58926)
- 方法(55237)
- 数学(49329)
- 数学方法(48762)
- 农(30412)
- 中国(30131)
- 财(29707)
- 地方(25100)
- 贸(23644)
- 贸易(23632)
- 业经(23160)
- 易(23012)
- 学(22965)
- 农业(20689)
- 制(19753)
- 务(17802)
- 财务(17732)
- 财务管理(17688)
- 环境(17252)
- 技术(17107)
- 银(16759)
- 企业财务(16728)
- 银行(16716)
- 和(16523)
- 理论(16316)
- 机构
- 大学(387339)
- 学院(385441)
- 济(158313)
- 经济(155164)
- 管理(153545)
- 理学(134213)
- 理学院(132713)
- 管理学(130378)
- 管理学院(129678)
- 研究(125677)
- 中国(93623)
- 京(81290)
- 科学(77715)
- 财(73469)
- 所(62028)
- 农(60220)
- 财经(59675)
- 中心(57317)
- 业大(57052)
- 研究所(56552)
- 经(54360)
- 江(54160)
- 北京(50752)
- 范(50033)
- 师范(49533)
- 经济学(49064)
- 农业(47267)
- 院(46073)
- 经济学院(44762)
- 财经大学(44654)
- 基金
- 项目(268132)
- 科学(212187)
- 基金(196871)
- 研究(194668)
- 家(171541)
- 国家(170202)
- 科学基金(146878)
- 社会(123652)
- 社会科(117343)
- 社会科学(117315)
- 基金项目(104424)
- 省(103470)
- 自然(96201)
- 自然科(93957)
- 自然科学(93937)
- 自然科学基金(92251)
- 教育(89775)
- 划(87677)
- 资助(81505)
- 编号(78906)
- 成果(62768)
- 重点(60042)
- 部(59797)
- 发(57355)
- 创(55356)
- 课题(53497)
- 科研(51863)
- 创新(51768)
- 教育部(51491)
- 国家社会(51375)
- 期刊
- 济(163923)
- 经济(163923)
- 研究(111869)
- 中国(65347)
- 学报(60386)
- 科学(55349)
- 财(54586)
- 管理(54582)
- 农(53474)
- 大学(45941)
- 学学(43459)
- 教育(38346)
- 农业(37032)
- 技术(33120)
- 融(32438)
- 金融(32438)
- 财经(28583)
- 经济研究(27195)
- 业经(26978)
- 经(24374)
- 问题(22423)
- 统计(18947)
- 贸(18853)
- 理论(18768)
- 技术经济(18628)
- 图书(18533)
- 业(18221)
- 科技(17811)
- 商业(17428)
- 实践(17021)
共检索到548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驱动一个地区GDP增长的最终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比较和探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根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特点,对于我国决策机构有效地统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帮助。然而,由于过去我们一直缺乏可用于这一方面研究的有效的实证研究工具,因此对于我国区域间GDP增长根源的研究很不深入,始终停留在表面的定性研究上,未能揭示出我国各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本文就是要通过研制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我国各大区域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贡献做实证性追溯。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我国的区域发展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投入产出 最终需求 带动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阿玲 黄伟 张晓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差距也日趋显著,并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针对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不少学者和专家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剖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规划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从区域间产业相互交流合作的经贸关系角度出发,借助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表这一有效分析工具,计算了反映区域间产业相互带动影响关系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统计指标,深刻细致地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区域经济差距在区域间产业链关系中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颇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投入产出 产业关系 地区差距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惠娟
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需求结构变化为前提,从最终需求、中间需求、外部需求三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我国服务业增长的需求因素及每种类型的需求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外向度较低,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较弱,整体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增长主要受本地最终需求的影响,生产服务业增长主要受本地中间需求的影响,各类需求对生产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对生活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投入产出 定量研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鹏
文章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起点,以产业的双重开放为基本线索;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价值创造理论和贸易理论构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和产业对内开放指标;进而以统计性描述的方式展示了这三项指标在中国8大区域间、17个产业间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价值创造能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
开放 价值创造 区域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沈利生 吴振宇
本文推导了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对GDP形成及增长贡献的方法。在1 99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本文计算了 1 997年— 2 0 0 1年我国出口对GDP形成及增长的贡献 ,计算并分析了各部门的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 ,分析并揭示了 1 997年— 2 0 0 1年单位出口贡献率下降的原因。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出口 GDP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商勇
区域贸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和空间互动模型探讨中国省际贸易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贸易表现出不对称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地区间的贸易受经济规模影响,无论是贸易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会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邻近地区间贸易更为活跃,但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刘红光
全球化贸易下国际产业转移"隐含碳排放"、"碳转移"以及"碳泄漏"等碳污染效应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键时期,区域间产业转移导致的相关碳污染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中国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对中国八大区域间以出口和消费为导向的产业转移规模、流向和行业进行定量测评,并与2007年中国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结合,以考察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问题。所得结论是,通过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西北和东北等地区成为碳排放转入和碳泄漏重灾区,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行伟波 李善同
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菠阳 李俊玮 刘红光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N区域间产业转移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对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量、转移路径进行测算,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因素对产业转移的驱动效应,并通过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的对比研究将产业转移类型区划分为综合增长型、优化调整型、适当保留型和综合转出型四种类型,根据实证研究对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分为宏观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地区产业政策、市场核心因子等四个方面,为定量化研究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瑞君
经济增长不仅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也要求部门之间的结构均衡。文章通过列昂惕夫线性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多部门的协调增长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多部门协调增长的最优增长速度
关键词:
投入产出模型 矩阵 协调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