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3)
2023(6443)
2022(5497)
2021(4924)
2020(4242)
2019(9586)
2018(9489)
2017(19894)
2016(10315)
2015(11403)
2014(11442)
2013(11562)
2012(11098)
2011(10175)
2010(10145)
2009(9613)
2008(9416)
2007(8584)
2006(7790)
2005(7151)
作者
(30689)
(25455)
(25415)
(24252)
(15719)
(12015)
(11733)
(9876)
(9462)
(8868)
(8626)
(8411)
(8145)
(8072)
(8053)
(7720)
(7608)
(7426)
(7350)
(7253)
(6509)
(6171)
(6107)
(5788)
(5707)
(5618)
(5500)
(5381)
(5053)
(4950)
学科
(55247)
经济(55215)
管理(26482)
(26068)
方法(21575)
(19710)
企业(19710)
数学(19339)
数学方法(19221)
中国(15651)
地方(15640)
(13481)
业经(11850)
(10965)
产业(10423)
地方经济(10213)
(9777)
贸易(9771)
(9734)
(9454)
(8886)
农业(8611)
(8552)
银行(8542)
(8297)
(7830)
金融(7828)
环境(7665)
(7639)
技术(7587)
机构
学院(159788)
大学(159725)
(72473)
经济(71081)
管理(61626)
研究(54305)
理学(53203)
理学院(52546)
管理学(51829)
管理学院(51532)
中国(40933)
(33887)
(32855)
科学(32206)
(26720)
财经(26529)
研究所(24157)
中心(24075)
(23923)
经济学(23341)
(23260)
(21964)
师范(21798)
北京(21558)
经济学院(21335)
(20640)
业大(20070)
(19946)
财经大学(19741)
(18899)
基金
项目(104047)
科学(84188)
基金(77116)
研究(76948)
(66328)
国家(65924)
科学基金(57169)
社会(51897)
社会科(49573)
社会科学(49565)
基金项目(41606)
(40547)
自然(35026)
自然科(34181)
自然科学(34173)
(34002)
教育(33726)
自然科学基金(33573)
资助(30563)
编号(30538)
(24958)
成果(24318)
重点(23668)
(23173)
国家社会(22053)
(21703)
课题(21002)
发展(20706)
(20446)
创新(20445)
期刊
(80787)
经济(80787)
研究(49463)
中国(25765)
管理(22444)
(21201)
科学(21004)
学报(20180)
(18068)
大学(15346)
(15128)
金融(15128)
学学(14507)
业经(14387)
经济研究(13884)
财经(12954)
技术(12927)
农业(12598)
教育(12342)
问题(12076)
(11309)
商业(9590)
(9308)
技术经济(8947)
统计(8874)
理论(8384)
(8278)
现代(8156)
实践(7456)
(7456)
共检索到232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康娟  付旻杰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产业不断涌现新的空间特征,区域间各产业联系逐渐密集形成复杂的网络。对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构造了产业空间网络,将其仿真成有形的拓扑结构图,诊断区域产业联系以及产业价值的空间分布。对产业网络的定义、表达、结构特征等问题提出定量研究方法,并以我国区域间产业为实证进行测度,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揭示产业空间网络的结构。结果显示:我国产业发展具有网络化趋势,同时该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地域集聚性以及核心—边缘的特征,各区域产业网络地位、价值网络地位以及经济地位都具有级差性。对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祥  高新宇  李志鹏  肖尤丹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我国31个省(区、市)间专利转让网络结构,了解各地区2016年的跨区域专利转让情况;并通过计算网络中各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分类聚类和构建核心-边缘网络结构模型等方法,对各地区的跨区域专利转让的网络结构、区块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北京、上海和江苏等为首,我国各省(区、市)已经建立较为广泛但还不够成熟的区域间专利转让网络,跨区域专利转让大致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只有陕西和广东在专利输出和吸纳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除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外,其余地区在网络结构中均属于边缘节点,在整体网络结构中参与度较低。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区域间专利转让效果的政策与启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伟,张阿玲,张晓华  
With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trade volumes become more and more large.Taking full advantages of themselves,different regions get win-win benefits by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their weakness in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y that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A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the rationality also exists in the structure of exchange products in regional industry.To inquire into its rationality is helpful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as well as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integration.Applying the connected model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this article is to have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rationality of exchange products structure in China's regional industry.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贸易量也越来越大,各区域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产业经贸交流活动中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了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达到了区域间产业经贸交流的双赢。如同国际贸易一样,一国区域之间产业经贸产品的结构也同样存在着合理性问题。探讨区域间产业经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更科学更有效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本文将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经贸产品结构的合理度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家庭  唐袁  
运用基尼系数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城市化基尼系数和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对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较为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递减。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之初,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拉大;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不断缩小的阶段,但是其缩小速度越来越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伟  张敏敏  
了解区域经济关系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区域间产业经贸利益得失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把握区域间各产业在区际经贸交流活动中相互获利水平的状况,从而可以为调整规划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建立良好的区际经济关系服务。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中一直未能确切地从实证角度出发来揭示我国区域间各产业在区际经贸交流中相互获益的情况。为了能切实揭示我国各区域在区际产业经贸交流中的这种利益分享状况,本文在我国首次研制了地区间投入产出联结模型,并通过这一模型的研制成果,从实证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比较了区域间各产业在区际经贸交流活动中经贸利益得失的分配情形。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产业竞争是市场经济和区域竞争最基本的表现之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在区域间的产业竞争力。本文通过研制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我国各区域各产业在各区域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以揭示我国当前区域间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和表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关系是分析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关系、比较各区域产业间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基础。过去,我国在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区域本身的特点、优势和给予的优惠政策上,而对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关系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全国首次研制了产业分类齐全、区域划分科学合理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模型,并借助该模型的研制结果分析了我国区域间产业的经贸流动关系,说明了当前我国区域间产业经贸流动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和表现特征,希望该项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今后更科学地规划区域经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出贡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本文通过研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表,首先以30个产业划分为基础,比较和分析各区域各产业总产品值占相应各区域内所有产业总产品值的比率、相应各区域各产业的增加值率,接着再以8个产业划分为基础,分析比较各区域各产业在生产结构上的特点,从而揭示出各区域的产业主要特征状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姜朋  梁俊娇  李羡於  郭文武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五个区域,研究了其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总税负,还是货物和劳务税或所得税税负,在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税负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三大直辖市、东部区域、东北三省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姜朋  梁俊娇  李羡於  郭文武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五个区域,研究了其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总税负,还是货物和劳务税或所得税税负,在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税负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三大直辖市、东部区域、东北三省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