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0)
- 2023(11794)
- 2022(9972)
- 2021(8948)
- 2020(7667)
- 2019(17291)
- 2018(16833)
- 2017(32974)
- 2016(17183)
- 2015(19301)
- 2014(18954)
- 2013(19124)
- 2012(18257)
- 2011(16920)
- 2010(17146)
- 2009(16177)
- 2008(15626)
- 2007(14008)
- 2006(13033)
- 2005(11912)
- 学科
- 济(94665)
- 经济(94584)
- 管理(44835)
- 业(40154)
- 方法(33416)
- 企(30085)
- 企业(30085)
- 数学(29631)
- 数学方法(29375)
- 中国(25401)
- 地方(22592)
- 农(21233)
- 学(18611)
- 业经(17356)
- 财(17004)
- 制(15958)
- 地方经济(15056)
- 贸(14728)
- 贸易(14715)
- 农业(14237)
- 易(14220)
- 融(13520)
- 金融(13519)
- 银(13494)
- 银行(13454)
- 行(13082)
- 环境(12991)
- 体(11591)
- 和(11275)
- 发(10958)
- 机构
- 大学(264444)
- 学院(261385)
- 济(121110)
- 经济(118884)
- 研究(98749)
- 管理(94097)
- 理学(80392)
- 理学院(79372)
- 管理学(78041)
- 管理学院(77536)
- 中国(74497)
- 科学(58382)
- 京(56583)
- 财(54754)
- 所(51108)
- 研究所(46167)
- 农(45135)
- 财经(43163)
- 中心(43093)
- 江(40002)
- 经济学(39491)
- 经(39114)
- 业大(37659)
- 北京(36054)
- 农业(35603)
- 经济学院(35370)
- 院(35178)
- 范(34939)
- 师范(34556)
- 财经大学(32000)
- 基金
- 项目(167943)
- 科学(132605)
- 基金(123228)
- 研究(121325)
- 家(108974)
- 国家(108107)
- 科学基金(90816)
- 社会(80362)
- 社会科(76275)
- 社会科学(76253)
- 基金项目(64411)
- 省(64159)
- 自然(56562)
- 自然科(55220)
- 自然科学(55200)
- 划(54974)
- 教育(54848)
- 自然科学基金(54193)
- 资助(50286)
- 编号(47031)
- 成果(39187)
- 重点(38876)
- 发(38678)
- 部(37939)
- 国家社会(34552)
- 创(34428)
- 课题(33538)
- 教育部(32482)
- 创新(32359)
- 科研(31908)
- 期刊
- 济(141366)
- 经济(141366)
- 研究(86214)
- 中国(52386)
- 学报(42789)
- 农(40487)
- 财(39373)
- 科学(39278)
- 管理(36835)
- 大学(32308)
- 学学(30486)
- 农业(27190)
- 融(26705)
- 金融(26705)
- 教育(25401)
- 经济研究(24723)
- 财经(22721)
- 技术(21417)
- 业经(20688)
- 经(19897)
- 问题(18955)
- 贸(16127)
- 技术经济(14555)
- 国际(13887)
- 业(13844)
- 统计(13491)
- 世界(12523)
- 商业(12506)
- 理论(12413)
- 策(11784)
共检索到408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关键词:
要素流动 集聚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开忠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成为与居民利益攸关的问题。它的变化自然构成社会日益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由于资料和方法的原因,目前有不同认识。本文在澄清有关方法、并在微机的支持下对历年统计资料按可比价格处理的基础上,系统描述我国省际、沿海与内地之间不平衡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并分析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和效果的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要素 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米娟 张楚宜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要素集聚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影响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爱芝 杨开忠 李国平
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成因以及解决措施和政策后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但是在制度和历史文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上的定量化分析和研究还相当匮乏;提出要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和缘由进行分解,或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变化趋势 成因 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宜庆 钟宇生
本文依据1990~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金融数据,选用HHI指数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金融集聚度;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各地区的资本集聚度、劳动要素禀赋指数和技术集聚度;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得出区域金融集聚度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结果表明: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最高,金融集聚作用系数排在第三位。金融集聚度最高的东部地区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最明显;全国、东北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明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秋丽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环境与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要素集聚可以对当期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但规模效应是环境污染逐年上升的根本原因。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又会制约要素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
要素集聚 区域经济 因素分解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立元 刘研召
本世纪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对中国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成本的两地区-两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并在合理的参数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贸易成本的降低阻碍了劳动力、资本与可贸易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转移,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角度。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成本 价格指数效应 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严汉平 李冀 王欣亮
自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划方式正式出现在国家"七五计划"中,以此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区划方式仍然是一种较为简单粗略的划分方式,对省际空间结构、经济联系等考虑不足,因此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本文试图引入新的区划方式,以Theil指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并与三大地带区划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说明采用更加细致且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区划方式对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价值所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国红
集聚与扩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动态表现形式。集聚与扩散的交替运动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定位集聚与扩散之间的转折点 (临界点 )可以预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及下一个增长点的出现。用数理模型对这一过程给予解释
关键词:
集聚与扩散 交替运动 区域经济 临界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彩君 徐维祥 唐根年
本文分析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按照对CP模型基本假设放松部门和生产要素两方面的约束条件分类,并进行了梳理,同时根据集聚水平测度的不同角度对现有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最后评述了研究现状的不足和展望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
要素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CP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道华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投入要素、产业结构以及要素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来说,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差距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其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地区间的交流学习,提高落后地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的学习效应。制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差异 要素效率 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沈凯玙
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首先刻画了各城市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数字经济与要素流动的交互影响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又一重要力量。此后,文章借助于包容性增长框架,采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宽带中国”的准自然实验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强化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实现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但数字经济的这种调节效应主要与资本的迁入以及技术的扩散有关,通过劳动力迁移所发挥的调节效应尚不明显。就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异质性表现来看,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在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创新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偏高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驱动,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保障,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畅通要素流动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深入的情况下,海南省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逐渐改变了过去比较落后的局面,但是海南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针对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为海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促进海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