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1)
- 2023(12575)
- 2022(10766)
- 2021(9724)
- 2020(8483)
- 2019(19291)
- 2018(19032)
- 2017(37663)
- 2016(20553)
- 2015(23178)
- 2014(23510)
- 2013(23665)
- 2012(22751)
- 2011(20928)
- 2010(21222)
- 2009(20282)
- 2008(20122)
- 2007(18294)
- 2006(16427)
- 2005(15228)
- 学科
- 济(105887)
- 经济(105791)
- 管理(55067)
- 业(52313)
- 方法(41996)
- 企(40003)
- 企业(40003)
- 数学(37464)
- 数学方法(37148)
- 中国(26730)
- 农(24823)
- 地方(23781)
- 财(23172)
- 学(22936)
- 制(19165)
- 业经(18944)
- 贸(17376)
- 贸易(17367)
- 易(16819)
- 农业(16661)
- 银(16166)
- 银行(16112)
- 融(15654)
- 金融(15652)
- 行(15453)
- 地方经济(15275)
- 环境(14202)
- 和(13953)
- 务(13239)
- 财务(13217)
- 机构
- 大学(316149)
- 学院(313799)
- 济(139474)
- 经济(136611)
- 研究(116692)
- 管理(112290)
- 理学(95605)
- 理学院(94400)
- 管理学(92764)
- 管理学院(92173)
- 中国(88301)
- 科学(72297)
- 京(67860)
- 财(64368)
- 所(62408)
- 农(58934)
- 研究所(56557)
- 中心(51433)
- 财经(50739)
- 江(48415)
- 业大(47798)
- 农业(46864)
- 经(45856)
- 经济学(44779)
- 北京(43220)
- 院(41210)
- 范(40384)
- 经济学院(40241)
- 师范(39910)
- 州(38112)
- 基金
- 项目(199075)
- 科学(154869)
- 基金(144427)
- 研究(140334)
- 家(128571)
- 国家(127577)
- 科学基金(105953)
- 社会(89526)
- 社会科(84793)
- 社会科学(84768)
- 省(76963)
- 基金项目(75454)
- 自然(68529)
- 自然科(66841)
- 自然科学(66811)
- 划(66011)
- 自然科学基金(65652)
- 教育(63507)
- 资助(60646)
- 编号(55153)
- 重点(46226)
- 成果(46153)
- 发(44933)
- 部(44551)
- 创(40152)
- 课题(39216)
- 科研(38655)
- 创新(37866)
- 计划(37697)
- 国家社会(37606)
- 期刊
- 济(160376)
- 经济(160376)
- 研究(97804)
- 中国(60315)
- 学报(54969)
- 农(52996)
- 财(49569)
- 科学(48478)
- 管理(41452)
- 大学(40127)
- 学学(38197)
- 农业(35372)
- 融(31805)
- 金融(31805)
- 经济研究(27350)
- 教育(27284)
- 财经(26578)
- 技术(25430)
- 业经(23428)
- 经(22984)
- 问题(21552)
- 业(18462)
- 贸(17998)
- 技术经济(17185)
- 统计(16415)
- 国际(15406)
- 理论(15193)
- 版(15070)
- 商业(14747)
- 世界(14378)
共检索到48129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收敛,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从短期性和长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倒U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发散,但只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在长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趋于收敛;并给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收敛 倒U形假说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焕明
本文在引入实际人均资本存量变量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趋同性的解释框架。认为在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的初始值较不发达地区高且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在未来趋于一致的条件下,人均产出的地区间的差距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曲线呈倒U形。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的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在短期内我国各省区的人均产出的差距扩大,但这种差距的扩大速度逐渐减小,在长期内存在经济增长的地区趋同性;并给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趋同性 倒U形假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阳
人口迁移是否能够加速经济收敛,主要是由迁移人口对工资率的敏感程度决定的;对工资率越敏感,则意味着由人口迁移作用的收敛速度就越快。文章考察了我国地区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同时验证了人口迁移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经济增长 条件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利华 刘宾
文章将资本、劳动和能源消耗作为生产要素,用广义方差分解和广义脉冲响应方法,分析我国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各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看,能源消耗和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劳动力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小;从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时间效应看,资本与能源投入增长短期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期对经济增长为持续负效应,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以高投资和高能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若要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未来必须增加更多的投资,更多的能源为投入,以抵消原投资与能源对经济增长形成的长期持续负效应。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经济增长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收敛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晓河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趋势放缓,这是短期变量和长期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短期变量主要是受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摩擦等引起的供需冲击,以及各级政府在同一时段相继出台一些规定形成了“合成谬误”,对经济运行形成了紧缩效应,在短期因素影响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失效或被减弱的风险。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趋势性下降是由结构转换迟缓引起的,带有机制性下降的特点。由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引领的转型不及时,由中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的进程滞后,由原始自主创新替代大规模复制创新过程受阻,加之人口结构过早过快出现老龄化及外部环境突变等,都是影响我国经济长期走向的重要因素。当前宏观政策目标短期是防止经济过快过大下滑,长期是防止经济增长提前过早出现趋势性下降。为此,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消费引领、制造业高端化为导向,重新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供给 需求 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郑逸芳 王强强 许佳贤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关键词:
生产要素 区域经济增长 差异性 收敛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乔宁宁 王新雅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汝德
长期增长与短期增长的替代─—应用生产可能性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黄汝德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单纯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由于短时期内容易见成效,故呈现短期高速增长的特征。但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的技术水平及资源配置能力等限制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因而长期增长必然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雷 李坤望
本文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增长效应——对区域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成员国人均收入的收敛趋势的检验,本文发现不同的一体化组织的成员结构对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各不相同。“北-北”模式的区域组织,其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收敛趋势;“南-南”型区域组织建立之后,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发散趋势;而“南-北”型一体化组织对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分析各类一体化组织的增长效应, 还有助于预测不同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前景,并对一体化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增长 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新华 于骁玥
文章运用1991~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探讨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其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分别为0.766和0.85。针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应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和建立科学经费管理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
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长期均衡 短期波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程建 连玉君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收敛 共同趋势 协整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总结为β收敛、σ收敛、概率收敛,并加以说明和评价。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β收敛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与β收敛和σ收敛不同,概率收敛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它能够表明收敛的长期稳定性。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应该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果。
关键词:
区域收敛 β收敛 σ收敛 概率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向伟 陈斐 李峰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