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69)
- 2023(15129)
- 2022(12934)
- 2021(11799)
- 2020(9998)
- 2019(23006)
- 2018(22782)
- 2017(44697)
- 2016(24004)
- 2015(27501)
- 2014(27662)
- 2013(27735)
- 2012(26665)
- 2011(24574)
- 2010(24897)
- 2009(23419)
- 2008(23145)
- 2007(20792)
- 2006(18685)
- 2005(17358)
- 学科
- 济(123555)
- 经济(123438)
- 管理(63884)
- 业(61339)
- 方法(47073)
- 企(46130)
- 企业(46130)
- 数学(41823)
- 数学方法(41537)
- 中国(34179)
- 地方(32146)
- 农(31787)
- 财(25737)
- 业经(24152)
- 学(23341)
- 制(21729)
- 农业(21616)
- 贸(21371)
- 贸易(21354)
- 易(20574)
- 银(19091)
- 银行(19051)
- 融(18981)
- 金融(18978)
- 行(18365)
- 地方经济(18018)
- 环境(17676)
- 和(16304)
- 发(15740)
- 体(14647)
- 机构
- 大学(358414)
- 学院(358099)
- 济(158386)
- 经济(155072)
- 管理(131300)
- 研究(130103)
- 理学(111035)
- 理学院(109625)
- 管理学(108031)
- 管理学院(107322)
- 中国(99936)
- 京(77382)
- 科学(77273)
- 财(73322)
- 所(67067)
- 研究所(60174)
- 农(59707)
- 中心(58908)
- 财经(57359)
- 江(56003)
- 经(51734)
- 经济学(49946)
- 北京(49887)
- 业大(49698)
- 范(49303)
- 师范(48875)
- 院(46611)
- 农业(46582)
- 经济学院(44919)
- 州(44782)
- 基金
- 项目(224968)
- 科学(176174)
- 研究(167050)
- 基金(161335)
- 家(139908)
- 国家(138707)
- 科学基金(117157)
- 社会(106501)
- 社会科(100896)
- 社会科学(100871)
- 省(88012)
- 基金项目(85239)
- 教育(76117)
- 划(74402)
- 自然(72798)
- 自然科(70947)
- 自然科学(70928)
- 自然科学基金(69655)
- 编号(68304)
- 资助(66391)
- 成果(56565)
- 发(54265)
- 重点(51422)
- 部(50544)
- 课题(48252)
- 创(45880)
- 发展(44002)
- 国家社会(43979)
- 展(43323)
- 教育部(43159)
- 期刊
- 济(187421)
- 经济(187421)
- 研究(114627)
- 中国(73795)
- 财(55595)
- 农(54708)
- 学报(52867)
- 科学(49558)
- 管理(47834)
- 大学(39617)
- 融(38872)
- 金融(38872)
- 教育(37814)
- 学学(37058)
- 农业(36942)
- 技术(31078)
- 经济研究(30559)
- 业经(29425)
- 财经(29384)
- 问题(25430)
- 经(25392)
- 贸(20969)
- 业(19893)
- 技术经济(19310)
- 国际(17955)
- 统计(17474)
- 商业(17290)
- 资源(17223)
- 理论(17201)
- 世界(17161)
共检索到561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婉君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八大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郁 曾军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的角度,将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借助于中国旅游网(www.cnta.com)、《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资料,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标准差(St)和变异系数(Vt)两个主要指标,来测算我国国际旅游区域经济差异情况。
关键词:
八大经济区 入境旅游 区域经济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研究目标: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测度与评价。研究方法:针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构造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偏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探究经济指标间的真实关系。运用上述新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等级相关系数度量各地区在不同时刻排名的相关性及两种数据变换方法排名的一致性。研究发现: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比较稳定,省际差异显著存在,且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差异也显著存在,但呈现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稳中有进,其中长江中游进步最为明显;北部沿海协同发展初见成效,但内部差距仍然很大;相对而言,东北退步明显;黄河中游发展参差不齐;大西南和大西北发展依然滞后。研究创新:主要是方法上的创新,本文提出的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方法稳定有效,新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适用范围更广。研究价值: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并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凤朝,潘雄锋
本文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划分八大经济区的观点,以八大经济区为分析单元,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并通过对各经济区优劣势的比较,对不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讨论,试图为我国科技力量布局调整和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对策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八大经济区 技术创新能力 聚类 评价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勇 龚新蜀
采用中国四大经济区2000~2012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协整检验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ECM模型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短期和长期都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不同区域又存在显著差异;自主创新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及环境保护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层面也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区域差异。本文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涛 黄宇菲 冯奎 吴华清
本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非线性规划法、TOWA-GA混合算子方法,首次以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视角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稳步向好的趋势,但仍存在总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总体差异水平不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八大综合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全国层面和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7个综合经济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北部沿海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本文研究内容对制定八大综合经济区差异化政策,落实八大综合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何若帆 陈钲 朱帆
研究目标:探究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和β收敛。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鲜明区域非均衡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除全国以及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外,其余六个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西南、西北经济区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差异显著;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不显著的条件β收敛;不同经济区的驱动因素和收敛情况各不相同,在制定政策和建设规划时应有所区别。研究创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挖掘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区域差异的来源;构建纳入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生态文明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旭娜 赖川波
文章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我国八人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中,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对两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并在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识别和估计问题拘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八人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变系数模型,得出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特特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长期影响程度不同,从实汇角度说朋了在应用面板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忠宇 热孜燕·瓦卡斯
文章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利用201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刻画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Dagum基尼系数以及三维Kernel密度估计对其空间差异展开分析,并通过变异系数法与空间SDM模型考察其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八大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逐步提升特征,但仍存在着地区差异,且区间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重要来源。(2)八大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梯度特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3)八大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万平 李冬
基于新发展理念,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逻辑主线,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涵盖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市场治理、绿色转型、开放经济和民生福祉等6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02—2018年中国八大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通过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剖析其空间差异并进行结构分解,提出“维度导向—目标识别—机制探测”的空间差异研究框架,揭示其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八大区域维度导向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在各维度长期领先于内陆地区,但增速落后于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稳定,呈现“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西北”依次减小的趋势;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差异以区域间差异为主,且呈现区域集聚的特征;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以开放经济和绿色转型为主,贡献率近60%;形成机制主要受制于协调发展、市场治理和绿色转型等维度,脱贫攻坚、创新投入、城乡协调和市场协调等目标层影响也较为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煜 高永琳 骆温平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必然要求。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同步增长,更是效率的适应与协同提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物流创新不足导致我国物流业效率明显落后于制造业;从效率角度对八大经济区两业灰色关联度进行测量与比较分析,发现各省市区两业联动水平和区域整体两业联动水平存在显著的不一致。因此,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一体化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耿德林 周慧 江忠伟 王威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且往往具有复杂性、突发性、危害性以及传染性等特点。为全面深入分析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工具,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筛选出金融风险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的指标,并据此提出防控金融风险空间溢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区域经济 空间溢出 风险防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晔
本文借鉴Combes et al.(2007)的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测量方法,运用长三角16个城市、珠三角13个城市和环渤海地区19个城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三个经济区的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的城市集聚效应在1990年代最强,但近年却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其区域集聚效应表现最弱;长三角在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两方面都表现得最为突出;环渤海经济区的城市集聚效应最弱,而在区域集聚效应上表现良好。进一步地,文章认为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循环累积"决定了三个经济区内集聚效应的强弱,并且针对它们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外溢性以及产业同构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樊敏
文章首先基于三阶段DEA分析方法构建均质化效率分析框架,在剔除地区经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物流产业总体状况等外部环境变量以及随机因素对效率影响基础上,分析相同环境及随机条件下中国八大经济区域2008年物流产业实际运作效率水平。其后依据均质化环境下获取的更加切实、准确的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产业 运作效率 三阶段DEA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金春雨 陈霞 王伟强
我国区域服务业集聚水平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服务业集中度水平在八大区中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而长江中游、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在八大区中居于中游水平;东北、西北地区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水平相对较低,位于八大区下游水平,各区域服务业专业程度较低,而且波动性较大。服务业发展在相邻地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水平对服务业产出的直接影响效应均为正,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劳动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增加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相邻区域资本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其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地区专业化 服务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