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6)
- 2023(13145)
- 2022(11261)
- 2021(10166)
- 2020(8630)
- 2019(19669)
- 2018(19509)
- 2017(38018)
- 2016(20546)
- 2015(23518)
- 2014(23903)
- 2013(24109)
- 2012(23296)
- 2011(21574)
- 2010(22175)
- 2009(20968)
- 2008(20908)
- 2007(19041)
- 2006(17250)
- 2005(16209)
- 学科
- 济(110347)
- 经济(110249)
- 管理(54253)
- 业(51634)
- 方法(39013)
- 企(38503)
- 企业(38503)
- 数学(34227)
- 数学方法(33983)
- 中国(31750)
- 地方(29336)
- 农(27985)
- 业经(21859)
- 财(20946)
- 学(20838)
- 制(19952)
- 贸(18998)
- 贸易(18985)
- 农业(18753)
- 易(18290)
- 银(18062)
- 银行(18030)
- 融(17605)
- 金融(17603)
- 行(17485)
- 地方经济(17422)
- 环境(15789)
- 发(15003)
- 和(14787)
- 体(13283)
- 机构
- 学院(314014)
- 大学(313909)
- 济(141874)
- 经济(138867)
- 研究(117392)
- 管理(113754)
- 理学(95377)
- 理学院(94163)
- 管理学(92770)
- 管理学院(92149)
- 中国(90598)
- 科学(69283)
- 京(68266)
- 财(64992)
- 所(61646)
- 研究所(55214)
- 农(52791)
- 中心(52255)
- 财经(50345)
- 江(49765)
- 经(45273)
- 经济学(44637)
- 北京(44386)
- 范(43213)
- 业大(42995)
- 师范(42844)
- 院(41346)
- 农业(41199)
- 经济学院(39967)
- 州(39609)
- 基金
- 项目(191761)
- 科学(149698)
- 研究(143197)
- 基金(136306)
- 家(117921)
- 国家(116921)
- 科学基金(98018)
- 社会(91162)
- 社会科(86378)
- 社会科学(86354)
- 省(75516)
- 基金项目(71393)
- 教育(64568)
- 划(63691)
- 自然(59603)
- 编号(58897)
- 自然科(58065)
- 自然科学(58047)
- 自然科学基金(56985)
- 资助(56232)
- 成果(49639)
- 发(48016)
- 重点(44146)
- 部(42688)
- 课题(41893)
- 发展(39212)
- 创(39195)
- 展(38602)
- 国家社会(37460)
- 创新(36901)
- 期刊
- 济(172151)
- 经济(172151)
- 研究(103029)
- 中国(67751)
- 农(49386)
- 财(48192)
- 学报(45768)
- 科学(43051)
- 管理(42820)
- 融(34996)
- 金融(34996)
- 大学(34105)
- 教育(33763)
- 农业(33264)
- 学学(31916)
- 经济研究(28273)
- 技术(27967)
- 业经(26999)
- 财经(25659)
- 问题(23078)
- 经(22239)
- 贸(19225)
- 技术经济(17739)
- 业(17470)
- 国际(17136)
- 商业(16041)
- 统计(16012)
- 世界(15831)
- 理论(15736)
- 经济问题(14552)
共检索到502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丁谦 曾庆均 郭韬
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客观现实而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源于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人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中国,这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诱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意识的差别、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行政区经济"的导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正是这些诱因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宏观经济顺畅运行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现状 原因 危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于鸿君 马庆林
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显著缩小,到2007年地区差距基本处于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同欧盟成员国相比,我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偏高。本文认为,各省的资源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不同,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地区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当前要做的是,确定合理的地区差距水平。我国各个省区情况千差万别,当外部冲击产生时,各省面临不同的"失业—通货膨胀压力"组合,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统一的,这种差异化需求和统一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拉大了地区差距。本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勤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需顺应区域发展,转变办学理念,灵活多样办学,重视实践培训,实行开放办学,以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覃成林 郑云峰 张华
运用所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法,分别计算了2001—2010年全国、四大区域以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据此分析其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目前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趋于上升,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有降低,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广西、湖北、黑龙江、安徽、天津、江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下降,其余25个省市区趋于上升。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夏兴园 胡俊超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显示,中部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后发优势以及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使得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梅
制度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制度供给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快以产权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市场化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加快中西部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德勇 崔莹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在各区域内的不同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面提出差异化制定区域性利率及信贷政策、合理布局区域间金融机构、加快建设区域性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区域性金融监管方式等建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丽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陕西高校与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而是造成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与落后的经济发展并存的现象。鉴于此,今后迫切需要把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规模与质量并重上来,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陕西高校 区域经济 协调性分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冉光和 李敬 熊德平 温涛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如果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步伐不一,两者协调发展的制度弹性过低,农村金融就可能抑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将制约农村金融的扩张,从而产生两者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制度的弹性分析框架,并从制度变迁模式、制度供给主体特征以及制度变迁环境三个层面分析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原因。作者以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和谐制度为目标,提出了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不协调 制度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尚金
安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鉴于各区域存在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别,势必影响各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只有统筹区域发展,协调组织,综合利用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战略,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分类指导 比较优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雅南 山口伸晴 邵宜航
本文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国土开发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对中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及原因。由此发现,中日区域经济政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财政投入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差距 协调发展政策 中国 日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文耀
本文利用1998~2010年的统计资料,首先,对13年来西部12个省市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纵向演进分析,并与东、中部和东北地区做了横向对比;其次,选择了极差测度法、标准差测度法和标准差系数测度法等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极值、极差、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作为指标,度量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域经济的相对和绝对差异;最后,对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做了分析并得出简单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詹新宇 王贤彬
文章通过方差分解和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发现,技术进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并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引入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投入、研发能力、经济开放度、市场化程度是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也应减少地方政府干预,打破地区条块分割。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 条件趋同 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希华,张淑敏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