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05)
2023(16634)
2022(13924)
2021(12944)
2020(10876)
2019(24600)
2018(24810)
2017(47610)
2016(26034)
2015(29540)
2014(29342)
2013(28671)
2012(26255)
2011(23873)
2010(24106)
2009(22224)
2008(21656)
2007(19267)
2006(17180)
2005(15432)
作者
(74960)
(61840)
(61690)
(58687)
(39386)
(29787)
(28085)
(24221)
(23450)
(22051)
(21125)
(20714)
(19633)
(19621)
(19090)
(18755)
(18414)
(18340)
(17812)
(17752)
(15528)
(15260)
(14927)
(14088)
(13945)
(13927)
(13768)
(13754)
(12469)
(12248)
学科
(105035)
经济(104930)
管理(78636)
(74067)
(61395)
企业(61395)
方法(44857)
数学(38164)
数学方法(37728)
中国(32092)
(28782)
(25258)
业经(24541)
地方(23931)
技术(22312)
(21807)
(20298)
(19454)
贸易(19441)
环境(19391)
农业(19240)
(18888)
理论(18775)
(18212)
银行(18172)
(17585)
(17583)
金融(17583)
(17410)
(16318)
机构
大学(371010)
学院(369932)
(147249)
管理(146473)
经济(143976)
理学(126083)
理学院(124694)
研究(124133)
管理学(122678)
管理学院(122015)
中国(93562)
(80328)
科学(76610)
(68379)
(62026)
研究所(56361)
(55624)
中心(55496)
财经(54418)
(54330)
业大(52827)
北京(51241)
(50158)
师范(49753)
(49275)
(45736)
(44697)
经济学(43654)
农业(43265)
财经大学(40218)
基金
项目(248223)
科学(195243)
研究(185462)
基金(177481)
(153745)
国家(152455)
科学基金(130858)
社会(115966)
社会科(109796)
社会科学(109766)
(98135)
基金项目(94465)
教育(84790)
自然(83290)
(82156)
自然科(81287)
自然科学(81265)
自然科学基金(79772)
编号(76698)
资助(71909)
成果(62713)
重点(55652)
(54441)
(54207)
(54064)
课题(53372)
创新(50190)
国家社会(47156)
项目编号(47131)
科研(46531)
期刊
(163764)
经济(163764)
研究(111568)
中国(73592)
管理(55125)
学报(54895)
科学(52105)
(50078)
(49688)
教育(46727)
大学(41791)
学学(38844)
农业(35165)
技术(33821)
(33437)
金融(33437)
业经(27462)
经济研究(25841)
财经(25746)
问题(22008)
(21954)
图书(20722)
科技(20457)
技术经济(18961)
(18823)
理论(18445)
(17428)
现代(17039)
商业(16895)
实践(16879)
共检索到550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书洁  李雨明  
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往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考察,研究选取了突出当前国际化进程的17项指标,构成了区域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发达地区表现出了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各区域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发展不均衡。针对不同发展实际,要重视离岸创新合作研发引领的全球智力环流价值链,探索构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数据智能评价系统并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会  徐文燕  
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分类评价视角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别,从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类别与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开展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主要基于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立足于创新个体的基本素质、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侧重创新个体的影响力和创新环境。(2)三类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呈现九种组态路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共同主导型,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个体—组织共同主导型、个体—组织—环境均衡发展型,创新创业类人才为个体驱动型、环境主导型。(3)三类科技人才既有环境主导型这一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不同组态路径的替代关系中创新环境“硬条件”支持尤其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三类科技人才个体、组织和环境的要素组合,为驱动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娟  张梦潇  罗天雨  
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合作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此,以27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8年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科技人才政策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2)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产学研合作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学研耦合度大于0.524时,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更加明显;(3)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协同政策组合效应优于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各省科技人才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优化产学研协同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相林  
在国内首次对青年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进行了界定和研究,特别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科学精神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科学精神在创新任务设计、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组织气氛等外部影响因素和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是制约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有助于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行为,但不是关键的因素。该研究结论对于青年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启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良成  杨国栋  
本文以2004-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科技人才资源、投入、绩效、环境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科技人才投入所占比重最大,科技人才资源所占比重最小。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三级梯度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科技人才"高地",包括三个科技人才中心,即以北京、山东、天津、辽宁和河北五省市组成的环渤海,以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的长三角,以广东省为主的珠三角。中部内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渊博  
为把握我国各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发展水平,为研究提升整体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提供依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均得到了相同的分析结果: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形成阶梯下降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保持前列且相对稳定,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仅难以改变,而且可能会不断加剧,而东北三省的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资源投入是促进多地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惠  张向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惠  张向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沈菊华  
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璇  张向前  
当前科技人才对创新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造和扩散创新以及增加整个社会知识存量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阶段测算了科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科技人才在经济中的贡献显著偏低,科技人才存量不足、创新投入偏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核心科技人才流失是其主要原因。提出增加创新投入、为理工类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就会、加强职业教育和控制人才流失等建议提高科技人才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业强  朱春筱  邢飞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者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拓展了创新主体参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产业国际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大学国际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却没有被重视。文章以三螺旋算子为门槛值研究大学国际化水平、能力和不同类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合作环境整体上指向区域化,官、产、学三者合作水平较低,区域科研体系开放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创新合作环境整体较差。官、产、学三者合作相对紧密的地区具有良性的创新合作环境,大学国际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官、产、学三者合作不密切地区的创新能力则受大学国际化能力的影响较大。无论是"走出去"、"引进来"还是"面对面"形式的大学国际化,在创新合作环境好的地区,对创新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受代理变量选择的影响,"编码"形式大学国际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明显;在创新合作环境差的地区,大学研发投入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需要"引进来"和"面对面"形式的大学国际化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培训,以增加创新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流,促进当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