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30)
- 2023(19728)
- 2022(16449)
- 2021(15062)
- 2020(12794)
- 2019(29220)
- 2018(28945)
- 2017(55696)
- 2016(30380)
- 2015(34307)
- 2014(34179)
- 2013(34136)
- 2012(31632)
- 2011(28533)
- 2010(29070)
- 2009(27111)
- 2008(27281)
- 2007(24648)
- 2006(21929)
- 2005(19930)
- 学科
- 济(137435)
- 经济(137286)
- 业(103049)
- 管理(96255)
- 企(88458)
- 企业(88458)
- 方法(59623)
- 数学(49717)
- 数学方法(49102)
- 农(39806)
- 财(38085)
- 中国(37382)
- 业经(35850)
- 地方(30317)
- 农业(27224)
- 制(26798)
- 务(25396)
- 财务(25324)
- 财务管理(25272)
- 学(24929)
- 贸(24929)
- 贸易(24914)
- 易(24181)
- 企业财务(23893)
- 技术(22999)
- 和(22195)
- 理论(21915)
- 银(21728)
- 银行(21672)
- 行(20839)
- 机构
- 学院(449674)
- 大学(446016)
- 济(187405)
- 经济(183659)
- 管理(173769)
- 研究(150620)
- 理学(149021)
- 理学院(147326)
- 管理学(144740)
- 管理学院(143891)
- 中国(116092)
- 京(94766)
- 科学(92355)
- 财(88495)
- 农(78044)
- 所(77143)
- 财经(70129)
- 研究所(69688)
- 中心(69451)
- 江(69280)
- 业大(66052)
- 经(63494)
- 农业(61418)
- 北京(59629)
- 范(58211)
- 师范(57616)
- 经济学(57312)
- 州(55014)
- 院(54080)
- 经济学院(51922)
- 基金
- 项目(293053)
- 科学(231935)
- 基金(213150)
- 研究(212625)
- 家(185725)
- 国家(184124)
- 科学基金(158530)
- 社会(135895)
- 社会科(128975)
- 社会科学(128939)
- 省(115864)
- 基金项目(112380)
- 自然(102795)
- 自然科(100435)
- 自然科学(100403)
- 自然科学基金(98660)
- 教育(97951)
- 划(97236)
- 资助(87693)
- 编号(85268)
- 成果(69059)
- 发(66453)
- 重点(66429)
- 部(64862)
- 创(62369)
- 课题(59547)
- 创新(57902)
- 科研(56392)
- 国家社会(56205)
- 教育部(55413)
- 期刊
- 济(211081)
- 经济(211081)
- 研究(130899)
- 中国(86282)
- 农(71299)
- 财(70171)
- 学报(68442)
- 管理(67241)
- 科学(64635)
- 大学(51944)
- 学学(49120)
- 农业(48682)
- 教育(44792)
- 融(43157)
- 金融(43157)
- 技术(42246)
- 业经(36141)
- 财经(34963)
- 经济研究(33194)
- 经(30118)
- 问题(28392)
- 业(27492)
- 技术经济(24487)
- 统计(23473)
- 贸(22817)
- 商业(21505)
- 策(21486)
- 版(20929)
- 现代(20589)
- 理论(20461)
共检索到674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尹筱雨
本文基于劳动力投入视角探讨了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基本跨越依靠劳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区域非均衡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东部在劳动效率提升和劳动力地区配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但仅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地区,且劳动效率重心的空间变化是物流业发展重心演变的主要原因。缩小区域劳动效率差距是转变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部地区行业(企业)内劳动力再培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有效匹配,才能发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且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强化人力资本,推动劳...
关键词:
物流业 非均衡性 驱动效应 劳动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性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向玲凛
文章基于2005—2016年西部地区、西部省域和西部市域三级空间尺度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法等统计分析方法与ESDA-GIS等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均衡度、地区发展均衡度和空间发展均衡度三个维度着手,测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均衡程度并分析其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公共安全指数的持续下降,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均衡度不高且呈现走低趋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且省际的收入差异高于省内,农村的收入差异高于城镇;西部地区的空间发展均衡度呈现出由差异向集聚转变的趋势,但局部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的区域却不多,且其收入水平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出省际显著差异,市际明显集聚的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4年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研究了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差距均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同时,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状态之间的流动性较低。据此,提出了扭转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态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一、双重调整非均衡模型的构建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生产要素市场,均存在需求和供给两方。市场上,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易,就是在需求和供给双方的讨价还价中实现的。供给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需求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雷钦礼
一、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 任何一个商品市场,均存在需求和供给两方。在标准的均衡分析之中,假定价格水平是柔性的,若需求大于供给,则价格上涨,若需求小于供给,则价格下跌;价格的调整过程是即时进行的,从而市场总是处于供需相等的均衡状态。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价格水平往往是粘性的。价格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市场上的交易往往是在供需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郁庆璘
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是在经济计量理论和非均衡市场大量统计观察的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开创者是美国经济计量学家费阿和杰斐。 一、基本模型 假设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如下。需求方程 Dt== a0X_t~D+μ_t~D (t=1,2,…,T)(1)供给方程 St=β_0X_t~sX_t~s+μ_t~s (t=1,2,…,T)(2)这里,Dt表示时期t的需求量,St表示时期t的供给量,X_t~D、X_t~s是各种外生变量的向量,a0,β0是待估参数,μ_t~D,μ_t~s是随机误差项,并假设μ_t~D,μ_t~s的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无序列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秀娟
文章基于技术效率改进的随机前沿分析,通过不同时序产业部类发展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面决策单元分类效率,开展物流业技术效率增进的时空差异验证。结果证实:全国物流产业在产业规模逐年增长过程中,东部和西部的物流业发展未获得规模化的技术效率递增,我国局部区域的物流产业效率累计不平衡,劳动力投入对物流产业的效率改进作用相对不足。但东部区域对于有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相关要素的组合投入效率较高。
关键词:
物流业 效率 区域差异 随机前沿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普查 投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小兰 朱颖
研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物流业“双碳”目标具有政策理论指导意义。基于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持续改善过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非均衡性,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是物流运输强度、运输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缩小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利用各驱动因子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政策,实现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 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