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49)
2023(12909)
2022(11014)
2021(10123)
2020(8705)
2019(19712)
2018(19335)
2017(37836)
2016(20868)
2015(23439)
2014(23212)
2013(23103)
2012(21853)
2011(19905)
2010(20086)
2009(19109)
2008(19180)
2007(17569)
2006(15361)
2005(13964)
作者
(62629)
(52482)
(52217)
(50094)
(33204)
(25268)
(23878)
(20392)
(19512)
(18545)
(17845)
(17519)
(16818)
(16803)
(16440)
(16318)
(16009)
(15524)
(15262)
(15083)
(13089)
(13025)
(12688)
(11937)
(11818)
(11713)
(11681)
(11616)
(10696)
(10529)
学科
(91989)
经济(91909)
管理(60602)
(59693)
(47919)
企业(47919)
方法(41708)
数学(36996)
数学方法(36668)
中国(25935)
(24526)
(23101)
地方(20726)
(19410)
(19063)
业经(18672)
技术(17443)
(17428)
贸易(17414)
(16880)
(16212)
银行(16171)
农业(15991)
(15508)
(14897)
金融(14895)
(13669)
财务(13648)
财务管理(13612)
环境(13478)
机构
大学(310532)
学院(309082)
(131065)
经济(128352)
管理(115810)
研究(107451)
理学(99693)
理学院(98449)
管理学(96801)
管理学院(96204)
中国(81271)
科学(66754)
(65981)
(61187)
(55621)
(54066)
研究所(50593)
财经(48773)
中心(48531)
(46926)
业大(46349)
(44226)
农业(42820)
经济学(41626)
北京(41504)
(40996)
师范(40588)
(38616)
经济学院(37868)
(37271)
基金
项目(202915)
科学(160359)
基金(148062)
研究(145325)
(130370)
国家(129370)
科学基金(109716)
社会(93720)
社会科(89051)
社会科学(89028)
(79507)
基金项目(78525)
自然(70670)
自然科(69036)
自然科学(69012)
自然科学基金(67805)
(67488)
教育(66650)
资助(60279)
编号(57381)
成果(46762)
重点(46628)
(45394)
(44933)
(43751)
创新(41271)
课题(40428)
国家社会(39421)
科研(39090)
教育部(38457)
期刊
(141624)
经济(141624)
研究(91825)
中国(57951)
学报(50195)
(47822)
(46358)
科学(46350)
管理(42142)
大学(37180)
学学(35143)
农业(32259)
教育(30324)
(29644)
金融(29644)
技术(25869)
财经(24552)
经济研究(23800)
业经(23019)
(21184)
问题(19879)
(17848)
技术经济(16773)
(16135)
统计(15980)
商业(15158)
(14872)
科技(14863)
理论(14756)
(14545)
共检索到455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施雄天   余正勇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和综合指标来构建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和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示法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将各指标集合进行可视化呈现;同时运用QAP模型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结构分解和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新质生产力整体上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均值>长江中游>西南地区>黄河中游>东北>西北”的梯度格局;(2)新制造和新服务指标的提升有助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3)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八大地理分区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在影响因素的扰动下大部分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表现为加快速度收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庆前  
明晰新质生产力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转移和收敛模型研究2015—202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和收敛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组间、组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变化主要取决于区域间差异。同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β收敛,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和收敛周期,且对外开放、资本存量和政府支持程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定量研究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动态考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演进情况和收敛情况,为未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林蔚  孔荣  
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各地区收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状态,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但增速最快;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为明显,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具有不同的α收敛、β收敛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德森  杨朝峰  
首先建立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把30个省市按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为4组,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062013年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创新能力都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考虑空间效应影响的俱乐部划分方法使得组内创新能力差异小而组间差异大,较传统的区域创新能力俱乐部划分更为合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不存在整体上的β收敛,但存在着创新能力强的省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德森  杨朝峰  
首先建立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把30个省市按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为4组,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06~2013年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创新能力都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考虑空间效应影响的俱乐部划分方法使得组内创新能力差异小而组间差异大,较传统的区域创新能力俱乐部划分更为合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不存在整体上的β收敛,但存在着创新能力强的省份集群和创新能力弱的省份集群两大俱乐部收敛现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师博  张良悦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显示,我国整体视角的能源效率是趋异的。但就区域层面而言,西部能源效率表现出发散的迹象,东部显示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呈现出逐渐向东部收敛的态势。在西部地区,西北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西南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处于频繁波动状态。通过借鉴经典的收敛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中部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能源效率向东部水平收敛的速度愈快,具有β收敛的特征。通过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要实现能源效率向东部、中部的收敛,必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子敏  潘丹丹  
基于2006—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从9个方面选取了反映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分项指标,采用熵值法进行加权处理,计算了各个省级行政区互联网发展综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发现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区域互联网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通过对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计算,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先锋  师萍  卫伟  
文章以2000~2007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测评了我国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状况。研究显示: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增长趋势,TFP年均增长率达到2.1%;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增长的最显著因素,技术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有负作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均存在绝对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研  
文章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建立政府治理效能指数,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对差异来源进行分解,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态势良好,但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全国及东部地区来讲,高质量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生态文明差异;全样本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β收敛,中部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α收敛,西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宁   刘宏伟   龚宇润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生态、融合共享4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水平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收敛模型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源、时空特征以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特征看,我国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呈现两极甚至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性特征看,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则不存在收敛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世辉  
本文通过构建数字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我国数字物流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及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物流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增长且呈“自东向西”依次减弱趋势。从区域异质性分析来看,东部与西部地区数字物流发展水平异质性最大,东部与中部异质性次之,中部与西部异质性最小。从收敛性分析来看,我国及三大地区数字物流发展水平收敛趋势逐步削弱,中部地区收敛系数影响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敛影响系数最小。最后,本文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岳   王善高   白雪冰  
文章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在测度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分别利用α收敛系数、面板数据模型检验α收敛与β收敛特征,最后采用Moran指数分析空间集聚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整体基尼系数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趋势,区域内差异水平则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区域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东部-西部差异最大,中部-西部差异最小,全国整体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全国层面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存在α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通过空间集聚性分析发现,各年度Moran指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祝志勇   杨凤梅   李维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新质生产力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人才、新质生产单元和新质企业组织;在中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产业部门、新质产业链、新质创新网络、新质产业集群;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其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度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呈逐年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最后,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分析可知,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凸显,空间效应也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