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3)
2023(9620)
2022(7924)
2021(7304)
2020(5933)
2019(13278)
2018(13200)
2017(25659)
2016(13835)
2015(15484)
2014(15593)
2013(15765)
2012(15230)
2011(14089)
2010(14541)
2009(13793)
2008(13540)
2007(12308)
2006(11397)
2005(10841)
作者
(41885)
(34647)
(34454)
(32680)
(21969)
(16389)
(15927)
(13494)
(13194)
(12416)
(11916)
(11642)
(11182)
(10996)
(10821)
(10804)
(10238)
(10137)
(9891)
(9889)
(8868)
(8484)
(8478)
(7952)
(7926)
(7893)
(7672)
(7646)
(6897)
(6777)
学科
(67754)
经济(67694)
(34760)
管理(34293)
中国(25425)
(23432)
企业(23432)
方法(22684)
地方(22232)
数学(20317)
数学方法(20183)
(18962)
(16019)
银行(16007)
(15505)
(14667)
(14630)
金融(14629)
业经(14216)
(13484)
地方经济(12957)
农业(12723)
(12392)
贸易(12379)
(11950)
(11701)
(11293)
环境(11116)
(11094)
保险(11001)
机构
学院(206239)
大学(204949)
(89422)
经济(87437)
研究(76499)
管理(74554)
中国(63815)
理学(61716)
理学院(60856)
管理学(59844)
管理学院(59442)
(45495)
科学(45244)
(45082)
(39485)
研究所(35164)
中心(34833)
财经(34342)
(32531)
(31652)
(30929)
北京(30226)
(29605)
师范(29367)
经济学(27883)
(27842)
(26874)
业大(25897)
财经大学(25284)
经济学院(25152)
基金
项目(125727)
科学(99385)
研究(94835)
基金(89818)
(77487)
国家(76838)
科学基金(64999)
社会(60757)
社会科(57637)
社会科学(57625)
(49146)
基金项目(46983)
(41983)
教育(41958)
自然(39542)
编号(38760)
自然科(38510)
自然科学(38500)
自然科学基金(37758)
资助(36993)
(33534)
成果(32289)
重点(29019)
课题(28218)
(27729)
发展(27423)
(26995)
(25320)
国家社会(24980)
创新(23925)
期刊
(108822)
经济(108822)
研究(71730)
中国(45657)
(30965)
(30632)
金融(30632)
(29649)
管理(28088)
科学(27214)
学报(26801)
教育(22588)
大学(20451)
农业(20356)
学学(19056)
业经(18601)
经济研究(17535)
技术(17325)
财经(16505)
问题(14767)
(14062)
(12185)
资源(11049)
国际(11009)
理论(10948)
统计(10932)
商业(10713)
技术经济(10505)
(10270)
实践(9844)
共检索到3362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毕学成  谷人旭  王春萌  曹贤忠  
区域风险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维度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演化性等特点。从区域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发展风险问题,构建了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以此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发展风险特征进行了评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包含债务金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基础与创新能力5个维度15个三级指标,其中社会稳定系统与债务金融系统所占权重较高,而创新能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所占权重相对较低。2) 2008-2017年间我国区域发展风险整体上有所下降,其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非均衡的特点。3)区域发展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相对较为稳定,相同空间关系属性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文章同时提出了区域发展风险控制的若干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宏婷  陆玉麒  
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以R&D强度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结合马尔可夫链和ESDA,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中国省域R&D投入的绝对差距在扩大而相对差距在缩小,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东西部之间R&D投入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并呈两极分化的态势,投入重心正在向东南部偏移。R&D投入增长也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形成了以长三角和鲁皖赣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圈层结构。增长热点区由分散格局转为集中连片格局,增长冷点区在大幅减少,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R&D投入时空差异的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丽燕  张鑫  杨艳艳  
本文首先构建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分析2004、2008、2012年安徽省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并采用马尔科夫法分析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时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已初步形成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皖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强盛,皖中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增长最为突出,皖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始终薄弱。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凌雁  翁钢民  
文章基于2006—2016年我国省域旅游与交通发展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趋势,进而为旅游产业与交通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偏低,但这11年各地区均有稳步提升,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级降低的趋势,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全国总体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全局Moran指数逐年增长,有利于正向辐射效应发挥作用;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广东一带,且范围逐年有所扩张,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低-高"集聚区紧邻高值集聚区,受正向辐射效应影响,发展势头良好;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一带,区域范围有所缩减;显著的"高-低"集聚类型仅包含四川一地,作为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其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广海  刘真真  李盈昌  
选择能够反映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类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TOPSIS法对沿海11个省份2000,2005,2010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采用马尔科夫链和ESDA法探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变。沿海11个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及格局演变来看,旅游产业发展重心有由南向北迁移的趋势,以长三角为中心、以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渐趋明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谢伟  柳光程  信召阳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进入调整变换期,经常账户顺差规模呈持续下降趋势,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性加大,但中长期看,货物贸易顺差不会出现真正的反转,资本与金融账户顺逆差也是可以接受的。各项指标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风险总体可控,但短期资本大进大出会放大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也存在一定的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因此,需要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加以有效防范和应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倪晓磊   李陈陈   陈旭东  
为深入探究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文章基于改进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运用空间趋势面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层次探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省份差异化明显,呈现出由西向东的“人”字型演化趋势、由北向南的倒“U”型演化趋势,在空间趋势面上呈现出“西低东高,北降南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探索性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小飞  傅春  陈伏生  杨丽  
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效益外部性使得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本应由相关的若干区域共同承担,因此,建立合理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及区域内外共同补偿机制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构建水足迹与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对江西省及11地市水足迹与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如下:2000~2013年,江西省总生产水足迹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粮食、水产品、猪肉生产所占比重较大,水盈余呈波动下降趋势。11地市生产水足迹与水足迹效率呈上升趋势,除南昌市出现水赤字要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外,其余各市均有水盈余,应获得生态补偿资金。2000~2013年江西省水盈余共需补偿1 805.76亿元,平均每年128....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维  陈云  王晓伟  文春生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社会建设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社会建设差距先缩小后增大;环境保护水平空间格局为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区域环境保护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区域发展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区域集聚在下游地区,呈现向中游地区扩大之势;低值区和冷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呈现向上游地区收缩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焕峰  周艳霞  
区域经济发展是改革30余年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缺乏空间相关性,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的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数据更是如此。本文验证夜间灯光数据(NTL)与国家层面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空间自相关性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空间面板全模型(SAC),研究中国1992—2013年间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导致的NTL变化的时空模式,并考察了区域规模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等变量对以NTL度量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证实了NTL数据不仅是研究中国国家及省级区域层面经济增长时间、空间模式的有效代理变量,更有助于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模式的本质及异质性。1992年至2013年间区域灯光的高一高集聚始终稳定在东南沿海并出现集聚的自我强化。区域灯光亮度与人口增长、区域面积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呈现负相关性,类似NTL增长率差异同样出现在内陆及沿海观测单元之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焕峰  周艳霞  
区域经济发展是改革30余年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缺乏空间相关性,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的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数据更是如此。本文验证夜间灯光数据(NTL)与国家层面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空间自相关性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空间面板全模型(SAC),研究中国1992—2013年间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导致的NTL变化的时空模式,并考察了区域规模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等变量对以NTL度量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证实了NTL数据不仅是研究中国国家及省级区域层面经济增长时间、空间模式的有效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