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63)
2023(10967)
2022(9208)
2021(8375)
2020(6781)
2019(15158)
2018(15060)
2017(28977)
2016(15441)
2015(17535)
2014(17560)
2013(17730)
2012(17260)
2011(16163)
2010(16651)
2009(15693)
2008(15261)
2007(13891)
2006(12983)
2005(12204)
作者
(47549)
(39582)
(39473)
(37520)
(25103)
(18684)
(18047)
(15268)
(15020)
(14091)
(13660)
(13108)
(12901)
(12755)
(12244)
(12193)
(11632)
(11386)
(11358)
(11246)
(10294)
(9803)
(9541)
(9155)
(9034)
(9009)
(8768)
(8671)
(8084)
(7715)
学科
(90366)
经济(90296)
管理(38167)
(34385)
地方(28381)
中国(27666)
方法(25925)
(23863)
企业(23863)
数学(22749)
数学方法(22615)
(21531)
业经(17843)
地方经济(17026)
(16660)
(15342)
农业(14745)
(14593)
银行(14582)
(14535)
金融(14532)
(14305)
环境(14016)
(13734)
贸易(13719)
(13687)
(13595)
(13110)
(11179)
(10698)
机构
学院(237018)
大学(234177)
(108658)
经济(106350)
研究(91840)
管理(82033)
中国(70780)
理学(67976)
理学院(67012)
管理学(66030)
管理学院(65574)
科学(54047)
(51723)
(49641)
(47558)
研究所(42483)
中心(39995)
财经(38101)
(37264)
(36345)
经济学(34635)
(34374)
(34173)
师范(34113)
北京(34034)
(33103)
经济学院(30884)
(30641)
业大(30071)
科学院(28029)
基金
项目(143866)
科学(112797)
研究(108773)
基金(101421)
(87830)
国家(87113)
科学基金(72945)
社会(70107)
社会科(66564)
社会科学(66550)
(56989)
基金项目(53468)
教育(48153)
(47979)
编号(44538)
自然(43096)
自然科(41871)
自然科学(41858)
自然科学基金(41021)
资助(40794)
(38590)
成果(37263)
重点(33243)
课题(32580)
发展(31682)
(31199)
(31083)
国家社会(29159)
(29112)
创新(27465)
期刊
(138073)
经济(138073)
研究(81984)
中国(52190)
(34816)
(34435)
管理(32254)
学报(32006)
科学(31633)
(27780)
金融(27780)
教育(26200)
大学(24001)
农业(23530)
经济研究(23042)
学学(22571)
业经(21741)
技术(21201)
财经(19484)
问题(18623)
(16985)
(14698)
国际(13189)
技术经济(13083)
资源(12526)
商业(12443)
(12012)
世界(11834)
统计(11773)
现代(11699)
共检索到387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通过对我国发展空间变化的历程分析,探讨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的组织形式及其动力机制。认为,我国正经历着一轮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组过程,核心动力来自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思路。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空间重组过程的中心区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原经济区是其空间组织核心区域之一,目前虽有政策边缘地区之不利,但具有巨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其建设对我国发展空间组织优化及其相关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区际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发展特性高度相关。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关联性加大;河南省中西部、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东部较低,但整体上的经济差异在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和沿三门峡、焦作、安阳发展轴为主体的高水平关联发展区,以及以京广线以东为主体区域的低水平关联发展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火艳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的集聚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机制缺失阻碍了体育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提出优化体育产业集聚区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集聚区内体育产业链条、构建聚集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通过区域体育产业品牌集群的培育提升创新能力等建议,为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艳丽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缩小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及大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指导性、预测性的中长期地方政府区域投资发展规划,希冀为解决"中国难题"提供思路和样本。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庸金  
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重任。国内外经济发展日益重视包容性,包容性发展理应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要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实现地区间在经贸、文化、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互利共赢发展,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火艳  
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分析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策略。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体育消费群体大、劳动力成本低;具有丰富、独特的体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完备的产业政策、交通、信息等服务支撑体系。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强化地缘区位联系,实现联动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增长极,通过摊饼式辐射,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县域为载体,实现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发展;构建区域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胥亚男  李二玲  屈艳辉  位书华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静玉  丁志伟  孙方  赵爽  
城镇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非农业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空间距离等4个指标计算中原经济区各个基本地域单元(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数,据此,重组中原经济区的城镇等级结构。采用经济隶属度、经济作用场强和中心城市可达性等三个指标,进行城镇组团的重组,并将30个城镇组团整合为郑州城市组群、洛阳城市组群、平顶山城市组群、邯郸城市组群和商丘城市组群。以城镇组团和城市组群为基础,沿主要交通线路构建京广和陇海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济南—郑州—重庆和合肥—郑州—太原两条二级城镇发展轴线,以及若干条三级城镇发展轴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鸿昌  
在肯定了河南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根据中央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定位,提出了加快并优化投资结构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长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春玲  
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但中原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竞争力差,要后来居上,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目前,中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许广月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兴增长极,其对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必将起到纲领性指引作用,其发展也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空间范围、建设意义、发展定位与建设举措等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行研究。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逻辑框架应是"2345"发展框架: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轮互动,"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为我国整体发展作出五大贡献(经济发展贡献、粮食贡献、交通贡献、能源原材料贡献、生态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小丽  
区域协同物流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对区域协同物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发展协同物流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制约中原经济区协同物流发展的四大因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协同物流发展的五大策略,即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构建综合运输网络协同体系、构建物流信息服务协同体系、打造区域物流龙头企业和构建供应链协同物流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继周  冯德显  张震宇  杨迅周  
一、建立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中原经济区建立的客观必然性中原经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过突出贡献,北宋时成为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形成了繁荣发达的衣业经济基础和往来密切的经济联系。建国后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现代的工商业经济基础。但农业为主体的基本经济特点却仍旧未改。现代经济建设布局对工业中心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建设投资和骨干项目的作用及发展配套工业、完善区内工业体系,影响了大型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建立与发展,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凝聚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