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8)
- 2023(15592)
- 2022(13356)
- 2021(12389)
- 2020(10825)
- 2019(24701)
- 2018(24571)
- 2017(48299)
- 2016(26134)
- 2015(29452)
- 2014(29607)
- 2013(29219)
- 2012(26944)
- 2011(24255)
- 2010(24258)
- 2009(22967)
- 2008(22887)
- 2007(20390)
- 2006(17723)
- 2005(16107)
- 学科
- 济(108773)
- 经济(108627)
- 管理(80663)
- 业(73745)
- 企(60978)
- 企业(60978)
- 方法(50304)
- 数学(44568)
- 数学方法(44042)
- 财(32175)
- 农(29039)
- 中国(28943)
- 制(25046)
- 业经(22901)
- 地方(22562)
- 学(21344)
- 贸(20445)
- 贸易(20434)
- 易(19845)
- 务(18801)
- 农业(18799)
- 财务(18744)
- 财务管理(18692)
- 银(18219)
- 银行(18177)
- 企业财务(17727)
- 行(17308)
- 融(17037)
- 金融(17029)
- 环境(16766)
- 机构
- 大学(378548)
- 学院(377192)
- 济(156140)
- 经济(152898)
- 管理(146460)
- 理学(126572)
- 理学院(125174)
- 研究(123969)
- 管理学(122979)
- 管理学院(122281)
- 中国(94529)
- 京(78676)
- 财(76670)
- 科学(75221)
- 所(62660)
- 农(60588)
- 财经(60371)
- 中心(57559)
- 研究所(56500)
- 江(56498)
- 业大(54929)
- 经(54668)
- 北京(49243)
- 经济学(48622)
- 范(47960)
- 农业(47526)
- 师范(47494)
- 院(45113)
- 财经大学(44836)
- 州(44776)
- 基金
- 项目(251374)
- 科学(198476)
- 基金(183566)
- 研究(182888)
- 家(159745)
- 国家(158477)
- 科学基金(136021)
- 社会(117186)
- 社会科(111145)
- 社会科学(111114)
- 省(98341)
- 基金项目(97205)
- 自然(87752)
- 自然科(85696)
- 自然科学(85669)
- 教育(84898)
- 自然科学基金(84126)
- 划(82968)
- 资助(75112)
- 编号(73991)
- 成果(60510)
- 重点(57014)
- 部(56587)
- 发(53871)
- 创(52393)
- 课题(51047)
- 创新(49120)
- 制(48788)
- 科研(48755)
- 教育部(48657)
- 期刊
- 济(169612)
- 经济(169612)
- 研究(108718)
- 中国(70705)
- 财(60853)
- 学报(57818)
- 农(54204)
- 管理(53659)
- 科学(53543)
- 大学(44051)
- 学学(41729)
- 教育(36375)
- 农业(36122)
- 融(34559)
- 金融(34559)
- 技术(32831)
- 财经(30066)
- 业经(27846)
- 经济研究(27188)
- 经(25752)
- 问题(23014)
- 贸(18887)
- 统计(18848)
- 业(18627)
- 技术经济(18398)
- 理论(18389)
- 版(17653)
- 商业(17519)
- 策(17444)
- 科技(16820)
共检索到553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寇大伟
文章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协调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维度,把区域协调机制分为四种典型类型,即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京津冀为例、省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广东省为例、省际市场主导-地方参与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长三角为例、省际地级市间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黄河金三角为例。四种区域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文化等情况,决定了其内部不同行政区间以及与中央政府间具有不同的府际关系,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机制。同时文章试图通过从府际关系的视角对区域协调
关键词:
区域协调 协调机制 区域创新 区域经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丽红 杨博文
碳减排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开展区域性碳交易,不过各地方立法相差悬殊,使区域性碳交易不能正常运行。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立法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府际横向合作,构建区域性碳交易立法协调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共同执法,将区域性碳交易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焕峰 刘心怡
本文在测度广州辐射腹地范围、广州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并进行空间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广州与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关系不是简单的二元空间结构,即中心—外围关系,广州与省内周边城市主要有四类区域经济关系:广州—深圳是中心交互型;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清远是邻域渗透型;广州——汕头、湛江、韶关是次中心转移型;广州—其他城市是中心与边缘扩散型。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彬 柳天恩
大部制下,政府机构数量、层级减少,单一机构职责增加,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和利益集中,也容易导致部门利益的固化。为防止政府部门利益固化影响改革成效,应该强化府际关系协调:横向上通过权力制衡与利益均衡鼓励同级政府机构的协同合作,纵向上在增加下级政府积极性的同时实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分权的方向,着重考虑部门利益的因素,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监督制衡制度,建立和完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信息机构之间分工合作机制。除了组建议事协调机构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还应该培育经济中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友良
本文在府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借助资源位理论原理,提出府际竞合概念及测量指标;接着采用2009-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市际面板数据,分析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通过构建SDM模型检验府际竞合指标对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府际竞合明显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结构与府际竞合的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且第三产业结构对府际竞合的调节作用影响最大。据此,本文对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官华 李静 蔡静雯
一项大型跨界基础设施的落实既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相关区域间的利益协调,两者作用的发挥都需要借助特定的机制安排。本文以港珠澳大桥项目协调机制的变迁为案例,在分析其背后中央权威和区域协调机制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央地关系不对等、中央权威适时介入和区域协调主导权趋势性变动构成了协调机制变迁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三大特征探究粤港澳地区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格局,包括中央与港澳、中央与广东这两组关系不对等的原因以及中央政府的相应对策,中央权威对区域事务介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广东在粤港澳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变迁。
关键词:
中央权威 区域协调 合作机制 港珠澳大桥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黄洁
企业跨区域成长并不是企业完全迁移到另一地区,而是表现为跨区域的网络化成长模式,即在进入地成立子公司或将企业活动的一部分从企业原生地迁移到进入地,可以加快区域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以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为动力,以产业网络构建为手段,建立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将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罗朋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区域经济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产业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以全国四大板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协调指数和区域经济协调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从产业层次上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西部地区相似程度较高,优势并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差异程度也不大,因此从产业的分工协作角度考虑,东西部之间的直接合作更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有序转移可以"跨过"中部地区实现东西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产业协调指数呈不完全正相关的区域经济协调指数在全国四大板块表现各异,中部地区最大,而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中国四大板块的产业协调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处于极高水准,说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谐一致,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要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条件,反过来,产业协调发展又受到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二者相互和谐一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密 张心贝
城市群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载体,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是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周期协调度的视角,运用2001—2020年我国12个城市群的城市对数据,量化城市群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并考察政府协同治理机制的调节效应。主要结论为:(1)城市群作为经济区划具有引领协调的作用,但总体效用低于行政区划;中心城市之间“强强联合”特征明显,但中心城市对非中心城市的带动不足。(2)单中心城市群侧重在北方地区引领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多中心城市群侧重在南方地区联动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3)在治理结构层面,省级政府“兼济全局”而市级政府“独善其身”;省级垂直传导与财政政策机制具有扶弱型特征;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强调前端梯队的引领带动。为此,要通过城市群发展与政府治理双向发力,以达到城市群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慧刚
本文从汇率超调理论模型出发分析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然后对汇率超调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我国利率汇率协调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最后提出增强我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胡宁宁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燕 吴玉鸣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关系。应用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对1996、2000和2004年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中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颉颃阶段,且东部大部分省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空间对应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②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③中国大部分省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工业化发展超前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詹新宇 王贤彬
文章通过方差分解和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发现,技术进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并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引入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投入、研发能力、经济开放度、市场化程度是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也应减少地方政府干预,打破地区条块分割。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 条件趋同 影响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影
微观组织机制主要包括了企业如何通过跨区扩张深化各区域间的联系、如何促进区域内合理的分工、如何缩小经济发展区域内差距以及如何提升经济发展区域的整体效率等。本文通过分析微观组织的内涵、动因、方式与规律,阐述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组织机制,并探讨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微观组织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微观组织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章奇 殷醒民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在实现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基于多个省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资源、劳动、资本三个生产要素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并提出顺利实现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化 协调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