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67)
2023(15287)
2022(13234)
2021(12454)
2020(10322)
2019(23860)
2018(23874)
2017(45878)
2016(25110)
2015(28436)
2014(28912)
2013(28717)
2012(26684)
2011(24484)
2010(24730)
2009(22966)
2008(22481)
2007(19976)
2006(18023)
2005(16380)
作者
(75077)
(61697)
(61630)
(58406)
(39264)
(29652)
(28090)
(24319)
(23562)
(22340)
(21052)
(20899)
(19757)
(19665)
(19062)
(18954)
(18386)
(18245)
(17708)
(17652)
(15585)
(15389)
(15009)
(14129)
(13974)
(13908)
(13766)
(13747)
(12613)
(12237)
学科
(108012)
经济(107874)
管理(70688)
(66701)
(53421)
企业(53421)
方法(44049)
数学(38087)
数学方法(37642)
中国(32728)
(29450)
地方(27933)
(24194)
业经(23829)
(22402)
(21767)
农业(19560)
(19370)
贸易(19354)
(18727)
(18680)
银行(18639)
(17979)
(17611)
金融(17609)
环境(17485)
(17132)
技术(16397)
理论(16184)
地方经济(15388)
机构
大学(365993)
学院(364041)
(145258)
经济(141918)
管理(141799)
研究(127048)
理学(121215)
理学院(119784)
管理学(117837)
管理学院(117166)
中国(95988)
(80039)
科学(78663)
(68690)
(64892)
研究所(58631)
(58361)
中心(56677)
(54419)
财经(53742)
业大(52980)
北京(51697)
(50777)
师范(50336)
(48587)
(46448)
农业(45365)
(44752)
经济学(42749)
师范大学(40795)
基金
项目(240667)
科学(188087)
研究(178340)
基金(171361)
(148974)
国家(147703)
科学基金(125425)
社会(110757)
社会科(104772)
社会科学(104746)
(94704)
基金项目(91077)
教育(81419)
自然(80249)
(80102)
自然科(78234)
自然科学(78214)
自然科学基金(76754)
编号(74072)
资助(70688)
成果(61347)
(54939)
重点(54187)
(52882)
课题(51960)
(49348)
创新(46091)
科研(45385)
项目编号(44993)
教育部(44807)
期刊
(168576)
经济(168576)
研究(112970)
中国(74839)
学报(55395)
(53544)
管理(52913)
科学(52324)
(49201)
教育(44536)
大学(41693)
学学(38842)
农业(37307)
(34969)
金融(34969)
技术(32091)
业经(28584)
经济研究(25968)
财经(25634)
问题(22526)
(21793)
图书(20046)
(18839)
理论(18484)
技术经济(18094)
科技(17788)
资源(17019)
商业(16933)
实践(16891)
(16891)
共检索到55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佰瑞  
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化研究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弱点。文章以《2006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计算了"十一.五"初期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全国和四大区域的区域协调发展系数。此外,通过社会综合发展指标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标的比较,分析了31省级区域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特征、所处的阶段及其政策调整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阮云婷  徐彬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协调度,并与2005年城乡协调程度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协调程度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协调程度逐渐上升。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提高城镇化程度,推动户籍改革,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相结合,重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阮云婷  徐彬  
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协调度,并与2005年城乡协调程度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协调程度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协调程度逐渐上升。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提高城镇化程度,推动户籍改革,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相结合,重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邵晖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长期性战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原因是:产权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区域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考核指标失衡与政府职能错位;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机制,正确处理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建立适合不同经济区特征的区域协调机制是制度改革的必要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继源  
为准确衡量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可构建包含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构等6个一级指标、增长速度等13个二级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等14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从时间序列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雯轩  
经济新常态不仅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还影响了地区间发展的速度、质量。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经济增速放缓有助于缩小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诸多不利于我国地区间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户籍政策、产业政策入手,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雯轩  
经济新常态不仅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还影响了地区间发展的速度、质量。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经济增速放缓有助于缩小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诸多不利于我国地区间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户籍政策、产业政策入手,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缺少法律规范的约束,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应在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问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薛伟贤  王强  
本文基于协同论理论基础,根据功效函数构建了协调度模型,计算了2001年至2005年我国区域保险经济协调度。以五年均值衡量,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区域保险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失调,只有江西省达到了低度协调,另有湖北、青海二省处于极度失调,这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晓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地理和政策上的得天独厚的便利,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区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就是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只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华  王青云  
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区域差距依然较大,区域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还存在一定缺陷,区域治理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十三五"时期,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重新审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两区、三带、若干点"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政策体系,健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和管理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雯轩  
经济新常态不仅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还影响了地区间发展的速度、质量。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经济增速放缓有助于缩小地区内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诸多不利于我国地区间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户籍政策、产业政策入手,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超,魏清泉  
文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梅  
制度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制度供给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快以产权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市场化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加快中西部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