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302)
2023(23391)
2022(19943)
2021(18548)
2020(15774)
2019(36162)
2018(35911)
2017(68712)
2016(37706)
2015(42772)
2014(43004)
2013(42538)
2012(39710)
2011(36020)
2010(36564)
2009(34335)
2008(34695)
2007(31417)
2006(28100)
2005(25601)
作者
(113071)
(94064)
(93762)
(89210)
(60117)
(45204)
(42698)
(36739)
(35746)
(34099)
(32044)
(31945)
(30164)
(30129)
(29316)
(28910)
(28200)
(27999)
(27182)
(27121)
(23621)
(23321)
(23118)
(21476)
(21194)
(21098)
(21088)
(21010)
(19259)
(18797)
学科
(159494)
经济(159281)
(118998)
管理(118679)
(101981)
企业(101981)
方法(69099)
数学(57504)
数学方法(56688)
(46249)
(45691)
中国(43993)
业经(39939)
(35093)
地方(34223)
(32867)
农业(30664)
(30088)
财务(29982)
财务管理(29913)
(29109)
贸易(29090)
企业财务(28373)
(28187)
理论(27882)
(26808)
银行(26738)
(26385)
技术(25778)
(25512)
机构
大学(552818)
学院(552286)
(220882)
经济(215868)
管理(211818)
研究(187589)
理学(180618)
理学院(178524)
管理学(175241)
管理学院(174229)
中国(144427)
(119892)
科学(116251)
(108072)
(96761)
(94753)
研究所(86957)
(85908)
中心(85698)
财经(84351)
业大(81724)
北京(76573)
(76299)
农业(74103)
(73246)
师范(72491)
(68734)
(67903)
经济学(66153)
财经大学(62139)
基金
项目(357836)
科学(280125)
研究(260632)
基金(257208)
(224461)
国家(222518)
科学基金(190227)
社会(162606)
社会科(153948)
社会科学(153906)
(140724)
基金项目(135170)
自然(123992)
自然科(121065)
自然科学(121031)
教育(121013)
自然科学基金(118863)
(118289)
资助(107330)
编号(106985)
成果(88346)
重点(80593)
(78863)
(77566)
课题(74797)
(74113)
创新(68973)
科研(68306)
教育部(67122)
大学(66701)
期刊
(254612)
经济(254612)
研究(166163)
中国(114043)
学报(88338)
(86887)
(86614)
管理(82550)
科学(80247)
大学(67033)
教育(64519)
学学(62920)
农业(59021)
(53660)
金融(53660)
技术(50537)
财经(42232)
业经(42030)
经济研究(38953)
(36247)
问题(33336)
(32432)
技术经济(28267)
图书(27668)
统计(26946)
(26603)
(26579)
理论(25890)
科技(25190)
现代(24969)
共检索到845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廉水  杨浩昌  刘军  
运用基于FAHP-熵权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转移政策,促进区域间制造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勇  张杨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泰文  孙林岩  何哲  
建立了评价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域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为有关地区和部门了解区域制造业发展状况,制定区域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学礼  张茜  张超  
房地产和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行业增加值占比、投资增长率和产业空间基尼系数三个指标探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区域特征,分析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这三个指标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最终依据实证结果,分析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房地产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的可能原因。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引发了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关系、"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廉水  周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运用新的理念指导中国制造业发展。本文界定了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和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了各类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特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伟  李廉水  
基于新型制造业概念构建制造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制造业经济创造、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进行评价及综合排名。通过聚类分析和雷达图分析,对区域制造业发展特征和模式进行归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治  王耀中  
文章采用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经济区1992—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Johanson面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面板误差纠正模型,检验了中国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即便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协同互动关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东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地区制造业的升级所引至的,但服务业发展对该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作用却不明显。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两地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从而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现代制造业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冯清利  郑红玲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北唐山市为例,在分析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以期为加快两业联动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蕾  王玲  
本文先从产业融合过程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又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熵权法分别测算了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市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水平,进一步地采用固定和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两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效应及其地区差异,并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伴随着两业技术、产品、业务、市场上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基于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且不同地区两业融合发展水平不同;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产生正向的产业升级效应,但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东北地区的影响效应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雪琴  文嫮  
信息制造业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1999—2007年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按照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初步划分为五大等级;(2)等级之间的差距随着等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等级上各省、市、区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3)31个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间维度变动轨迹显示,1/5以上的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1/4以上的省、市、区比较稳定,不到1/3的省、市、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喜军  魏国丹  张婷婷  
区域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对提高要素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0-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相关数据,构建要素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度评价模型,得出:区域要素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处于由中度向高度协同过渡阶段;区域间协同对要素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较显著;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驱动制造业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各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性导致制造业发展的要素驱动模式呈现多元化。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技术、高素质劳动力、以及资本等高端要素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制造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切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高要素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配置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耀群  周新生  
利用集中度指标对中国制造业20个行业,从2003年至2006年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我国制造业已呈现出较强的地区集中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普雁翔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基于19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具有重要意义,出口导向战略、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随着制造业逐步集聚,集聚经济外部性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经验证据支持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的积极影响,雅各布外部性的证据则较弱;由于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工资调整并没有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地区间市场化差异也对制造业区域转移产生了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玉琪  郭红满  
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形势,从而引出论题。接着对流通业和制造业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进而对两大产业间的竞争、协作、耦合关系的特点及关系的形成原因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对于制造业和流通业间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描述,并对两大产业在耦合发展上的四种表现形式,即规模、潜力、结构、效率的特征及意义进行了论述,最后针对如何促进流通业和制造业间的耦合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彭晖  周贞  
流通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的联系十分紧密。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竞争、合作与耦合关系,制造业对流通产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流通产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拉动作用,通过分析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以及二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表现形式及意义,并提出促进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