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5)
2023(11930)
2022(10437)
2021(9567)
2020(8350)
2019(19020)
2018(18918)
2017(36312)
2016(19978)
2015(22665)
2014(22445)
2013(22186)
2012(20915)
2011(19085)
2010(19335)
2009(18287)
2008(18289)
2007(16754)
2006(14664)
2005(13098)
作者
(59326)
(49387)
(49381)
(47080)
(31237)
(23976)
(22650)
(19391)
(18361)
(17457)
(16797)
(16731)
(15711)
(15684)
(15431)
(15309)
(15188)
(14576)
(14329)
(14239)
(12459)
(12327)
(12006)
(11231)
(11185)
(11117)
(11005)
(10948)
(10006)
(9991)
学科
(84294)
经济(84225)
管理(57923)
(56864)
(46590)
企业(46590)
方法(37711)
数学(33267)
数学方法(32921)
中国(24217)
(22484)
(20278)
地方(19751)
技术(18881)
(17940)
业经(17549)
(16684)
(15399)
贸易(15389)
(14866)
农业(14772)
(14345)
银行(14311)
(13697)
(13430)
环境(12858)
(12847)
金融(12845)
技术管理(12764)
理论(12486)
机构
大学(291440)
学院(291053)
(118504)
经济(115824)
管理(111197)
研究(99693)
理学(95269)
理学院(94099)
管理学(92447)
管理学院(91894)
中国(76086)
科学(62829)
(62275)
(55622)
(51329)
(48072)
研究所(46702)
中心(45895)
(44997)
财经(43983)
业大(42722)
(39973)
(39675)
师范(39611)
北京(39494)
农业(37923)
(36400)
经济学(35987)
(35876)
经济学院(32681)
基金
项目(191166)
科学(150974)
研究(139157)
基金(136991)
(119868)
国家(118914)
科学基金(101135)
社会(87547)
社会科(83036)
社会科学(83011)
(76794)
基金项目(73601)
自然(65201)
(64942)
教育(64426)
自然科(63629)
自然科学(63609)
自然科学基金(62450)
编号(56916)
资助(54707)
成果(46253)
重点(44025)
(43931)
(42556)
(42119)
创新(40352)
课题(40319)
科研(36694)
国家社会(35659)
教育部(35442)
期刊
(131071)
经济(131071)
研究(85848)
中国(57284)
学报(44087)
科学(42377)
(41866)
(41846)
管理(40155)
教育(32727)
大学(32638)
学学(30595)
农业(28359)
技术(26357)
(26174)
金融(26174)
业经(21752)
财经(21273)
经济研究(21047)
(18295)
问题(17942)
技术经济(16376)
(16185)
科技(15567)
统计(15083)
(14774)
(14392)
商业(14375)
资源(14316)
理论(13950)
共检索到431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雪红  
文章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基于河南省2010~2012年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任远  吕永波  刘建生  陈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进行了界定,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省级区域综合评价,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分布特征,提出了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创新极辐射的区域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宋慧林  马运来  
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蕾  王亚星  
文章在对我国30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领先型、优势型、潜力型和后进型四种区域,并对四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姜朋  梁俊娇  李羡於  郭文武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五个区域,研究了其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总税负,还是货物和劳务税或所得税税负,在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税负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三大直辖市、东部区域、东北三省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姜朋  梁俊娇  李羡於  郭文武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三省五个区域,研究了其税负水平及差异状况、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总税负,还是货物和劳务税或所得税税负,在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税负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三大直辖市、东部区域、东北三省区域、西部区域和中部区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春晓  袁潇晨  金菊良  郦建强  
以邵阳市15个雨量站逐月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适线法估计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分布函数,利用3种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了两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并比较了3种Copula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后分析了邵阳市干旱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pula理论能够为多变量干旱特征分析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中的Gumbel-Hougaard Copula和Frank Copula函数较好地描述各站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适线法避免了基于数据估计分布函数参数的不合理性,使基于Copula函数的频率分析结果更客观可靠;区域干旱具有显著的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蒋天颖  
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空间分布与聚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数量整体呈现"南少北多"的不均匀分布态势;区域创新平台核密度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总体表现为浙北地区大面积、连片的核分布与浙南地区小规模、零星的核分布并存;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环杭州湾地区为空间热点与核心区域;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财政支持、科研人员投入与教育事业投入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庆喜  张朱益  
采用我国31个省份1990—2010年的专利数据,综合利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主要分析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状况。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省际专利创新活动在规模和增长速度上差异很大,但各项指标历年的序次结构比较稳定;历年的省际专利创新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中性和空间相关性,且它们的趋势随时间递增,两个指标历年之间的相关性较强;省际专利创新活动的收敛性不明显。文章认为各省份间持续增大的空间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通过省份间的技术合作来缩小这种差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超  马民涛  于肖肖  
据华北西部区域四个主要城市2003-2012年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分析API时空分布特征以及AP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来探索区域大气环境污染形成与控制因素。结果显示:1四座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在2003-2012年呈逐步改善,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2四城市气象因子可降维为高温天气、大风天气、降水天气三个因子。3四座城市API与降维后的气象因素存在相关性:API与高温天气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天气呈现不同相关性,与降水天气无相关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