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85)
2023(15671)
2022(13539)
2021(12646)
2020(10712)
2019(24180)
2018(24138)
2017(46502)
2016(25282)
2015(28492)
2014(27870)
2013(27457)
2012(25456)
2011(23134)
2010(23466)
2009(21368)
2008(21020)
2007(18525)
2006(16437)
2005(14463)
作者
(73693)
(61333)
(60954)
(57970)
(39082)
(29345)
(27583)
(23902)
(23119)
(21796)
(21007)
(20725)
(19617)
(19403)
(18887)
(18735)
(18128)
(18105)
(17628)
(17592)
(15284)
(15173)
(14748)
(14015)
(13759)
(13680)
(13541)
(13501)
(12246)
(12154)
学科
(100554)
经济(100450)
管理(73964)
(70694)
(58858)
企业(58858)
方法(44823)
数学(38575)
数学方法(38098)
中国(28838)
(26423)
(24463)
(23294)
业经(22659)
地方(22451)
技术(20889)
(19156)
(18124)
贸易(18110)
农业(17690)
(17522)
理论(17225)
(16726)
银行(16676)
(16381)
环境(16150)
(15991)
(15406)
金融(15402)
(14725)
机构
大学(364258)
学院(361855)
管理(142494)
(141695)
经济(138540)
理学(123683)
研究(122286)
理学院(122190)
管理学(120043)
管理学院(119378)
中国(90350)
(77993)
科学(77707)
(66431)
(61664)
研究所(56481)
(56305)
中心(54400)
财经(53555)
业大(53227)
(52816)
(50071)
师范(49616)
北京(49338)
(48594)
(44963)
农业(44182)
(42983)
经济学(42577)
师范大学(40393)
基金
项目(248866)
科学(196757)
研究(181581)
基金(180577)
(158178)
国家(156891)
科学基金(134405)
社会(114076)
社会科(108061)
社会科学(108036)
(97432)
基金项目(96830)
自然(87953)
自然科(85899)
自然科学(85876)
自然科学基金(84348)
教育(83305)
(82671)
编号(73759)
资助(72794)
成果(60017)
重点(56204)
(54662)
(54659)
(53627)
课题(51355)
创新(50429)
科研(47348)
国家社会(46571)
教育部(46519)
期刊
(153989)
经济(153989)
研究(107836)
中国(66647)
学报(57652)
科学(54423)
管理(52538)
(49963)
(47105)
大学(43067)
教育(42652)
学学(40421)
农业(35004)
技术(30609)
(30339)
金融(30339)
业经(25665)
财经(25379)
经济研究(24741)
(21617)
问题(20502)
科技(19135)
图书(19028)
(18187)
技术经济(17832)
理论(17776)
资源(16750)
商业(16561)
现代(16460)
实践(16229)
共检索到523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和东  冯博涵  
本文收集1999—2016年30个省市发明授权、技术市场成交额及空间关联相关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法及QAP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特征指标、创新功能板块、空间溢出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区域创新空间关联较多、紧密度偏低、稳健性较高,溢出存在门槛效应;②区域创新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创新板块,分别为净溢出、经纪人、净受益与主受益板块;③区域创新溢出有较明显的梯度特征,第一板块为创新动力源,将创新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发挥纽带作用,将动能传递给第三、四板块;第四板块又将动能传到第三板块;④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既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又有"孔雀东南飞"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发经费、地理距离、外商直接投资是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建娟  李建华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层次的概念,成为区域发展差异的构成因素。自主创新强调创新主体为实现自益性而对创新结果的自发追求,带有创新本身强烈的功利性,由此具有不稳定性。自主创新能力表现多元创新主体对创新的主动追求意识及对创新收益的主导能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区域创新不稳定性加以过滤的介质。自主创新能力特征的识别有助于为各区域特色自主创新能力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蕾  王亚星  
文章在对我国30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领先型、优势型、潜力型和后进型四种区域,并对四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敬娟  王姣娥  程珂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或区域谋求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力等三个方面,探讨2003—2013年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滞后、误差、杜宾),分析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空间集聚态势略有降低;空间上,区域创新能力呈明显的东中西地带性;山东和陕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地位有所提升,而辽宁省地位明显降低;省域及邻近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旭光  赵雨涵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并运用QAP方法分析影响空间关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发展成为高-高集聚的良性地带,西部地区则走向低-低集聚的创新洼地;同时,东部和中部地区还表现出向同一板块内集中的趋势。中国区域创新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可达的关联特征。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受地区间地理距离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进一步还发现省份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差异有关。其中,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影响最为严重,普通小学次之,普通高等学校不显著。研究创新: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并从创新空间关联的整体特征,各板块在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以及板块之间关联机制和传导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此外,还将研究"关系"之间关系的方法用来探讨影响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价值:为协调区域创新平衡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俊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基于拓展后的Bertschek模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竞争效应、学习成本效应、区位效应和吸收扩散效应,采用2006—2016年省级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进出口、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OFDI和出口产生本地创新溢出,正向影响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强化FDI向本地创新转化,是形成FDI本地创新溢出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创新溢出更易受到空间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减弱进出口创新溢出的空间衰减;研发投入、教育和互联网普及具有本地创新溢出,研发投入正向影响邻近地区。我国应改善高技术进口依赖,培养升级品牌企业,发挥进口创新效应;缩小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实现双向国际技术溢出的兼顾和配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凯   成冠男  
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人口结构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双固定效应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人口结构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受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抑制作用。人口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还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关系。人口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人口集聚在中部地区出现抑制效应,西部地区与基准回归的结果一致。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口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其中,人均受教育水平促进周边省份区域创新效率,人口集聚则产生抑制作用;老龄化和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艳  代晶晶  张安伟  
考察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间空间关联产生的内在原因与机制。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域间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创新产出的提升,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此外,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为此,提出加大对数字经济投入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数字经济反垄断审查标准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雪红  
文章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基于河南省2010~2012年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