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1)
- 2023(13161)
- 2022(11126)
- 2021(10128)
- 2020(8538)
- 2019(18824)
- 2018(18474)
- 2017(35316)
- 2016(19066)
- 2015(20903)
- 2014(19976)
- 2013(19615)
- 2012(18241)
- 2011(16652)
- 2010(16785)
- 2009(15463)
- 2008(15375)
- 2007(13852)
- 2006(12354)
- 2005(10817)
- 学科
- 济(75426)
- 经济(75349)
- 管理(54769)
- 业(53681)
- 企(43330)
- 企业(43330)
- 方法(31640)
- 数学(27597)
- 数学方法(27296)
- 中国(22897)
- 农(20678)
- 技术(18174)
- 学(17912)
- 财(17859)
- 业经(17539)
- 地方(16905)
- 贸(15609)
- 贸易(15598)
- 制(15194)
- 易(15155)
- 农业(13908)
- 银(13598)
- 银行(13539)
- 行(13049)
- 技术管理(12739)
- 融(12268)
- 金融(12265)
- 环境(12244)
- 理论(11463)
- 和(11127)
- 机构
- 大学(278678)
- 学院(276753)
- 济(110332)
- 经济(108114)
- 管理(104089)
- 研究(96659)
- 理学(90649)
- 理学院(89458)
- 管理学(87837)
- 管理学院(87312)
- 中国(71581)
- 科学(63257)
- 京(58692)
- 农(51753)
- 财(50883)
- 所(49898)
- 研究所(46008)
- 业大(44866)
- 中心(43314)
- 江(41408)
- 农业(41295)
- 财经(41104)
- 范(37584)
- 经(37375)
- 师范(37094)
- 北京(36347)
- 院(35055)
- 经济学(34127)
- 州(32926)
- 经济学院(31052)
- 基金
- 项目(191718)
- 科学(152133)
- 基金(140722)
- 研究(133127)
- 家(126636)
- 国家(125649)
- 科学基金(106426)
- 社会(86707)
- 社会科(82335)
- 社会科学(82315)
- 基金项目(75735)
- 省(75734)
- 自然(70570)
- 自然科(69005)
- 自然科学(68978)
- 自然科学基金(67769)
- 划(65182)
- 教育(60797)
- 资助(54780)
- 编号(51424)
- 创(45058)
- 重点(44229)
- 发(42178)
- 部(41524)
- 创新(41399)
- 成果(40928)
- 计划(37483)
- 科研(37019)
- 国家社会(36733)
- 课题(36089)
- 期刊
- 济(117239)
- 经济(117239)
- 研究(78578)
- 中国(52384)
- 学报(50823)
- 科学(45919)
- 农(45235)
- 管理(38349)
- 大学(37034)
- 财(35471)
- 学学(35163)
- 农业(30837)
- 教育(28362)
- 融(24019)
- 金融(24019)
- 技术(21039)
- 业经(20092)
- 经济研究(19914)
- 财经(19796)
- 经(17031)
- 业(16624)
- 问题(16110)
- 科技(15978)
- 版(13952)
- 技术经济(13743)
- 商业(13723)
- 贸(13350)
- 业大(13044)
- 图书(12949)
- 资源(12743)
共检索到400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和东 冯博涵
本文收集1999—2016年30个省市发明授权、技术市场成交额及空间关联相关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法及QAP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特征指标、创新功能板块、空间溢出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区域创新空间关联较多、紧密度偏低、稳健性较高,溢出存在门槛效应;②区域创新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创新板块,分别为净溢出、经纪人、净受益与主受益板块;③区域创新溢出有较明显的梯度特征,第一板块为创新动力源,将创新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发挥纽带作用,将动能传递给第三、四板块;第四板块又将动能传到第三板块;④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既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又有"孔雀东南飞"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发经费、地理距离、外商直接投资是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关联 网络分析 QAP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旭光 赵雨涵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并运用QAP方法分析影响空间关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发展成为高-高集聚的良性地带,西部地区则走向低-低集聚的创新洼地;同时,东部和中部地区还表现出向同一板块内集中的趋势。中国区域创新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可达的关联特征。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结构受地区间地理距离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进一步还发现省份间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差异有关。其中,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影响最为严重,普通小学次之,普通高等学校不显著。研究创新: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并从创新空间关联的整体特征,各板块在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以及板块之间关联机制和传导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此外,还将研究"关系"之间关系的方法用来探讨影响区域创新关联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价值:为协调区域创新平衡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中瑞 樊杰 孙勇 刘汉初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网络,进而对网络结构特征及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效率增长相对平稳,中部地区增长较大,而西部地区下降较为明显。(2)中国已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关系数、网络密度波动增长,网络效率不断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小世界性。(3)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上海、北京、浙江处于中心位置,中介作用显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偏远省份处于边缘位置。(4)四大板块内部联系稀疏,板块间联系紧密,溢出效应较强。(5)相邻矩阵、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开放程度差异矩阵显著正向影响空间关联,而地理距离、知识基础差异矩阵显著负向影响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传甲 王成军
文章以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并系统分析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具有显著的联通性、稳定性和等级性,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产业结构、人均GDP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的地区相似性以及地理空间邻近性有助于关联网络的形成。加强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发挥省际关联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将有利于省际数字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巍 王婷 周世军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并借助QAP方法识别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表现为多流向、多线程的典型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数值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北京等8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江苏等7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上海等14个省份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3)各板块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由较为疏松趋于较为紧密,协同、联动效应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非均衡、逆向溢出的问题。(4)地理位置相邻、信息化水平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市场开放程度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状况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司蒙蒙 陈雅 孙宁
[目的/意义]认识和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方法/过程]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省区市间空间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联系“点、线、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结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区域配置差异性显著,呈现“两翼突出、T型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值较高,区域间互动关联频繁;我国东部区域大部分省区市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吸引力较强,中部经济欠发达省区市易受到周边虹吸效应影响,西部地区省区市民族特色显著,溢出效应明显;空间关联线形成“双核心—边缘式”区域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关联网络的4个板块内部存在集聚效应,板块间构建起要素传递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康继军 侯雪琨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蒋天颖
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空间分布与聚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数量整体呈现"南少北多"的不均匀分布态势;区域创新平台核密度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总体表现为浙北地区大面积、连片的核分布与浙南地区小规模、零星的核分布并存;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环杭州湾地区为空间热点与核心区域;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财政支持、科研人员投入与教育事业投入等。
关键词:
创新平台 空间集聚 核密度 浙江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