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5)
- 2023(11635)
- 2022(9785)
- 2021(9012)
- 2020(7269)
- 2019(16600)
- 2018(16443)
- 2017(31068)
- 2016(16715)
- 2015(18847)
- 2014(19041)
- 2013(18937)
- 2012(17960)
- 2011(16444)
- 2010(16982)
- 2009(15911)
- 2008(15473)
- 2007(14127)
- 2006(13087)
- 2005(12094)
- 学科
- 济(76478)
- 经济(76417)
- 管理(52198)
- 业(50166)
- 企(39939)
- 企业(39939)
- 中国(26718)
- 方法(25743)
- 地方(24102)
- 农(22095)
- 数学(21740)
- 数学方法(21511)
- 技术(19750)
- 业经(18590)
- 环境(16085)
- 农业(15176)
- 银(15164)
- 银行(15146)
- 财(15025)
- 制(15021)
- 行(14720)
- 学(14383)
- 融(14035)
- 金融(14034)
- 地方经济(13674)
- 技术管理(13408)
- 发(13356)
- 贸(12551)
- 贸易(12534)
- 和(12491)
- 机构
- 学院(248569)
- 大学(245114)
- 济(101996)
- 经济(99652)
- 管理(94686)
- 研究(88247)
- 理学(79698)
- 理学院(78741)
- 管理学(77549)
- 管理学院(77079)
- 中国(68761)
- 京(54139)
- 科学(53793)
- 财(47934)
- 所(44884)
- 研究所(40328)
- 中心(40208)
- 江(39767)
- 农(38295)
- 财经(36834)
- 范(35496)
- 北京(35417)
- 师范(35156)
- 业大(33932)
- 经(33108)
- 州(32491)
- 院(32381)
- 经济学(29894)
- 农业(29462)
- 师范大学(27945)
- 基金
- 项目(158241)
- 科学(125330)
- 研究(120260)
- 基金(110588)
- 家(95603)
- 国家(94762)
- 科学基金(80948)
- 社会(75739)
- 社会科(71887)
- 社会科学(71870)
- 省(65585)
- 基金项目(58898)
- 教育(54721)
- 划(54518)
- 自然(49599)
- 编号(49296)
- 自然科(48298)
- 自然科学(48285)
- 自然科学基金(47390)
- 资助(43619)
- 发(40688)
- 成果(40270)
- 创(37764)
- 重点(36405)
- 课题(36285)
- 创新(34413)
- 部(34007)
- 发展(32958)
- 展(32390)
- 国家社会(30494)
- 期刊
- 济(124918)
- 经济(124918)
- 研究(78241)
- 中国(57606)
- 管理(38381)
- 农(35460)
- 科学(33870)
- 财(33866)
- 教育(33498)
- 学报(33434)
- 融(27018)
- 金融(27018)
- 大学(25609)
- 技术(25122)
- 农业(24906)
- 学学(23666)
- 业经(22682)
- 经济研究(19106)
- 财经(17534)
- 问题(16377)
- 经(15154)
- 科技(14477)
- 技术经济(14143)
- 业(13496)
- 资源(13104)
- 商业(12785)
- 贸(12343)
- 图书(12259)
- 坛(12212)
- 论坛(12212)
共检索到393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卓 曾刚
在明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比了我国四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变化情况,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四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且地区之间的差距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可持续创新产出和可持续创新活力是制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视角的类比分析法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此理论模型,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兴元 王玮
藏北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草地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屏障安全和当地的畜牧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着藏北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藏北那曲地区为例,利用复合生态系统场方法,构建了以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对1985—2008年那曲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分析,定量评价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藏北那曲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位已超过了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发展势缺乏潜能,协调性较差,可持续发展度很低,草地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小燕 李晓娣
准确识别、判断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并推动其共生式发展,是区域创新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创新、应用生产与商业化种群互动共生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共生关系指数与共生水平指数模型,利用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相关数据,综合共生水平指数和共生关系指数,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进行分类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研发创新活动与应用生产活动间互动态势最优,应用生产活动与商业化活动间互动态势最差;②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共生性态势恶劣,除广东、上海、湖南为互惠共生外,其余省市创新生态均呈寄生与反向抗生型,且不同省市共生水平差距悬殊。基于此,提出应切实提高研发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应用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拓展商业化宽度与深度,深入推进三者同步协调与有效对接,这是弱势地区提升创新生态共生性的核心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海虎 王奇 柯强 李光明 徐竟成
文章构建了温州城市生态系统演化分析的指标体系,应用信息熵法建立了量化模型对温州生态系统演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林面积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标对温州城市系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程度影响最大,工业粉尘排放量和迹地更新指标对温州城市代谢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程度影响最大。近10年来,温州城市生态系统经历了氧化型代谢(1996~1999)—还原型代谢(2000~2002)—氧化型代谢(2003~2005)三个阶段的演变,表明温州城市代谢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程度不稳定,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程度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有待提高,系统活力有待改善,温州城市生态系统应重点...
关键词:
温州 城市生态系统 信息熵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晓波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原理,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提出了定量描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型,系统的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市生态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芬 吴建军 卢剑波 韩明春 姜宁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发展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芬 吴建军 卢剑波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李佳杰 李北伟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新发展格局质量”研究系统进行准自然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均能够显著促进新发展格局质量;(2)在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对本地区新发展格局质量具有促进效应,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对新发展格局质量的空间传导效应显著为负;(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通过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区域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佑启
本文从系统学的角度 ,探讨了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可持续性特征 ,并对我国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现状进行了评价 ,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农村生态系统 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善伦
生态系统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演变,由此推动新地球观形成。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在发展上和内涵上极为相似;新地球观可以用生态系统的机理加以解释。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庆 吕萍
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当电子商务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1.032个单位,电子商务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且通过了相关稳健性检验。从作用机制分析来看,电子商务发展可通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进而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此外,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存在差异性,电子商务发展对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中西部及内陆地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建援 李雅婷
创新已经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发展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长三角区域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和互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文章运用理论演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地图,包括管理体制、"三维一体"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路径"五步曲"。本研究将对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妮 赵晓冬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联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特征,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内涵与影响要素进行理论阐释,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结合可持续创新种群结构、可持续能力和可持续创新潜力3个维度,重点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建设路径。根据维度要素的不同组合构型,归纳出4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可持续运行的建设路径;相对于其它要素,创新种群新颖性与政府创新投入对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更重要。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生态研究视角,为不同地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可持续运行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郝英杰 潘杰义 龙昀光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知识创新环境与产业、学研知识基础发展协同程度。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知识基础与学研知识基础发展不均衡,且深圳知识创新环境和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协同度高于其与学研知识基础协同度。因此,深圳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重视学研机构知识基础积累,加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