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12)
2023(20978)
2022(18141)
2021(16870)
2020(14350)
2019(32884)
2018(32708)
2017(63137)
2016(34399)
2015(39033)
2014(38753)
2013(37997)
2012(35127)
2011(31831)
2010(32048)
2009(29906)
2008(29776)
2007(26671)
2006(23400)
2005(20896)
作者
(99973)
(83291)
(82927)
(79064)
(53041)
(40059)
(37757)
(32548)
(31500)
(29759)
(28242)
(28047)
(26521)
(26279)
(25797)
(25640)
(25156)
(24719)
(24032)
(23960)
(20575)
(20527)
(20324)
(18982)
(18600)
(18544)
(18513)
(18472)
(16915)
(16514)
学科
(137766)
经济(137588)
管理(104559)
(98571)
(82399)
企业(82399)
方法(63313)
数学(54924)
数学方法(54221)
(38817)
中国(37827)
(37321)
业经(30969)
(30023)
(29374)
地方(28337)
(25650)
贸易(25632)
(24843)
农业(24616)
(24165)
财务(24077)
技术(24042)
财务管理(24016)
(23361)
银行(23295)
理论(23081)
企业财务(22745)
(22160)
(21978)
机构
大学(495640)
学院(493687)
(197167)
经济(192782)
管理(192111)
理学(165864)
理学院(163965)
研究(163443)
管理学(160986)
管理学院(160078)
中国(123348)
(105301)
科学(101486)
(94940)
(82350)
(79420)
财经(75284)
中心(74769)
研究所(74626)
(73700)
业大(73079)
(68187)
北京(66535)
(65075)
师范(64440)
农业(62378)
经济学(60051)
(59667)
(59194)
财经大学(55857)
基金
项目(331668)
科学(260939)
研究(241398)
基金(240368)
(209497)
国家(207781)
科学基金(178397)
社会(151880)
社会科(143928)
社会科学(143892)
(130199)
基金项目(127259)
自然(116428)
自然科(113701)
自然科学(113672)
教育(112168)
自然科学基金(111646)
(109470)
资助(99106)
编号(98585)
成果(80510)
重点(74491)
(73200)
(70349)
(70080)
课题(68260)
创新(65109)
科研(63441)
教育部(62737)
国家社会(62242)
期刊
(215576)
经济(215576)
研究(144592)
中国(94876)
学报(78196)
(73969)
(71384)
科学(71250)
管理(70894)
大学(59278)
学学(55781)
教育(55357)
农业(48562)
(44122)
金融(44122)
技术(43488)
财经(36965)
业经(35597)
经济研究(34450)
(31621)
问题(28431)
(25401)
技术经济(24181)
图书(24152)
科技(23470)
理论(23442)
(23272)
统计(23174)
(22428)
商业(22329)
共检索到724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战仁  
受创新集聚互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效应影响,由集聚形成的创新互动是创新发达区域的主要优势所在,并且由于集聚的路径依赖特性,发达区域的创新发展本身还是一个循环累积过程。文章摒弃了仅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创新差异问题的研究传统。通过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的投入产出差异,及检测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循环累积特点,不仅证明了集聚互动、循环累积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形成的可能作用;同时还在说明区域创新具有空间组团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证明了空间关联因素与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可能关系。最后,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这些因素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实际贡献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战仁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确立创新空间报酬递增理念,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做了重新审视。我国省级空间尺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投入、需求、政策等传统区域差异变量未能完整解释导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全部原因;新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创新互动溢出、空间报酬递增及要素跨区域流动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也具综合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婧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1998~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结论包括:Theil熵值和MoranI值及Moran散点图表明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及其相对增长速度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区域间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别对创新的中间产出、专利和最终产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R&D经费对专利产出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产出均有显著影响,而R&D人员投入和GDP对专利产出有显著影响,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影响并不显著。考虑空间因素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改善,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婧  管莉花  
本文利用1998-2011年我国分地区研发创新数据,在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地理邻接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区域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接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对区域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邻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乃全  吴友  赵国振  
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2003-2012年30个区域的创新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2)总体而言,专业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率,而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纯技术效率;(3)分区域而言,东部西部地区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而中部地区表现为专业化集聚促进创新效率;(4)区域之间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联动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利用我国200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链式关系,探讨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会与当地人力资本形成有效互动,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也不能通过与人力资本的互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人力资本状况,在人力资本的对数值超过0.0886后,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影响为正,如果低于0.0886,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将  许泽庆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将工业多样化集聚划分为相关多样化集聚与无关多样化集聚,并使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中国2005~2016年27个区域的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利用不同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工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间的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工业的相关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无关多样化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雅青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璞  李超民  
与大多数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视角不同,文章基于高等教育集聚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与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有关。文章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等教育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明显;(2)高等教育集聚整体上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坤  朱四伟  胡斌  
本文采用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从空间关联影响区域之间创新要素流动的视阈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选取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不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两阶段的区域创新绩效及产业集聚均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产业集聚对两阶段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则与产业性质相关:工业及其细分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整体呈负向影响,而其细分的金融业集聚则对区域创新绩效呈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之间创新要素流动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知识的空间溢出,但其影响度低于直接的创新资源投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采用20012014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引入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并将各因素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基于金融集聚研究金融创新的空间效应及金融创新区域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源的地域运动产生空间关联,关联传导机制影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不同关联机制产生金融创新的效果不同,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关联机制优于基于距离的关联机制,金融集聚对金融创新有正向熊彼特效应,金融创新对周边地区存在涓滴效应,金融创新有利于区域金融合作与金融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经济密度对金融创新有正向影响,而政府管制对金融创新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采用2001~2014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引入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并将各因素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基于金融集聚研究金融创新的空间效应及金融创新区域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源的地域运动产生空间关联,关联传导机制影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不同关联机制产生金融创新的效果不同,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关联机制优于基于距离的关联机制,金融集聚对金融创新有正向熊彼特效应,金融创新对周边地区存在涓滴效应,金融创新有利于区域金融合作与金融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经济密度对金融创新有正向影响,而政府管制对金融创新有负向影响。因此,应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整合金融要素资源;强化金融创新战略合作,提升金融系统效率;优化金融资源流动模式,以促进协调发展。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萃  
本文以知识溢出的地方化(localization)特性为前提条件,从空间视点切入,首次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出的结果表明,制造业区域集聚之技术创新效应非常显著。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对高创新行业和高集聚行业拓展回归分析的支持。研究还显示,FDI对高创新行业的技术创新作用并不显著,反而出现了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逆向技术扩散的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