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7)
2023(5747)
2022(5002)
2021(4579)
2020(3764)
2019(8462)
2018(8498)
2017(17695)
2016(9291)
2015(10680)
2014(10717)
2013(10947)
2012(10619)
2011(9874)
2010(10016)
2009(9494)
2008(9414)
2007(8662)
2006(7968)
2005(7286)
作者
(28244)
(23384)
(23082)
(22194)
(14484)
(10862)
(10703)
(9048)
(8663)
(8231)
(7788)
(7660)
(7453)
(7357)
(7273)
(6975)
(6832)
(6775)
(6728)
(6640)
(5942)
(5649)
(5617)
(5304)
(5239)
(5230)
(5072)
(5017)
(4628)
(4620)
学科
(50892)
经济(50860)
(25541)
管理(23835)
方法(18634)
(18621)
企业(18621)
数学(16097)
数学方法(16040)
中国(15076)
地方(14829)
(13770)
业经(11307)
(10540)
(10338)
贸易(10333)
(10040)
地方经济(9962)
产业(9683)
农业(9139)
(8609)
银行(8593)
(8592)
(8341)
(7597)
金融(7594)
(7383)
(7350)
环境(7189)
技术(6999)
机构
学院(146832)
大学(145312)
(69154)
经济(67892)
管理(56309)
研究(52340)
理学(47999)
理学院(47432)
管理学(46940)
管理学院(46663)
中国(40415)
(31081)
(31077)
科学(29140)
(26482)
财经(24618)
研究所(23745)
中心(22781)
(22122)
经济学(21740)
(21686)
北京(20121)
经济学院(19771)
(19548)
(19385)
师范(19277)
(18919)
财经大学(18031)
(17739)
业大(17734)
基金
项目(90929)
科学(72907)
研究(69601)
基金(65725)
(56065)
国家(55636)
科学基金(47627)
社会(46125)
社会科(43996)
社会科学(43987)
(35586)
基金项目(35222)
教育(30180)
(29677)
编号(28654)
自然(27886)
自然科(27153)
自然科学(27146)
自然科学基金(26650)
资助(26130)
成果(23345)
(22585)
重点(20776)
(20439)
课题(19880)
国家社会(19238)
发展(19206)
(18952)
(18893)
创新(17789)
期刊
(81087)
经济(81087)
研究(47176)
中国(25738)
管理(21675)
(20206)
科学(18281)
(18207)
学报(17048)
(15751)
金融(15751)
业经(14233)
经济研究(13420)
大学(13275)
农业(12608)
学学(12517)
教育(12331)
技术(12283)
财经(12261)
问题(11800)
(10777)
(10312)
国际(9331)
商业(8980)
技术经济(8271)
理论(8074)
现代(7471)
统计(7359)
经济问题(7340)
经济管理(7237)
共检索到224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琪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5种类型,且竞争力布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顺应区域竞合关系的演变,探寻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可靠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胡森林  侯路瑶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任志军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出现了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产业区际转移的规模取决于产业转移的动力与阻力的对比。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阻力大于动力,产业的区际转移尚未形成规模。要加快产业转移速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产业转移的动力,降低产业转移的阻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必定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俊江  李一鸣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志能  
从作为服务业国际转移主体的跨国公司来看,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还面临竞争力方面的重大挑战。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的一些竞争优势,如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在跨国公司看来,这些优势可能并不存在。而一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罗云毅  周汉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工业经济都出现了高速发展。然而,由于区域间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工业重心(表现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在区域间的不断移动和调整。这种重心的移动和调整既反映了我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志翠  马海霞  朱琳  
本文从产业组织优化视角对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进行重新界定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如何科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新思考,认为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结合。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星  
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一大特点是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东中西部应抓住机遇,发挥不同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文龙  
由于新兴市场兴起与竞争的加剧,世界顶级航空工业厂商开始将部分生产与研发活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推动航空工业产业转移的主要是主系统集成商,转移的方式是转包生产、风险合作伙伴等。中国承接世界航空工业产业转移,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良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改善投资环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飞  管丽华  李建雄  
在新一轮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形势下,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已势不可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资源能源丰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区位优势明显,是吸引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培育丰富的人力资本是西部地区今后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煦  白永秀  薛飞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6~2019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效提升了相应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异质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推动人才集聚、引导企业集聚以及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三个渠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鉴于此,应在强化中央政策统筹力度、有序扩大试点范围的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地落实示范区政策,持续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建立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多维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新蕾  刘欢  白莹莹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超  
在沿海和内地要素禀赋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产业转移建立沿海和内地之间"营销-制造"、"研发-制造"和"高端-低端制造"等类型的区域分工模式,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分工模式。降低企业迁移和运营的成本、为企业在承接地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对促进区域合理分工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