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7)
2023(10345)
2022(8575)
2021(7652)
2020(6276)
2019(14277)
2018(14201)
2017(27718)
2016(15169)
2015(17101)
2014(17403)
2013(17671)
2012(17204)
2011(15774)
2010(16135)
2009(15199)
2008(14976)
2007(13608)
2006(12570)
2005(11700)
作者
(46967)
(39021)
(38893)
(36582)
(24689)
(18590)
(17847)
(15306)
(14784)
(14076)
(13368)
(13035)
(12579)
(12491)
(12084)
(12064)
(11623)
(11434)
(11190)
(11139)
(10062)
(9682)
(9529)
(8807)
(8804)
(8800)
(8794)
(8686)
(8004)
(7827)
学科
(79770)
经济(79707)
管理(39031)
(38077)
(27982)
企业(27982)
方法(27749)
地方(25310)
中国(25227)
数学(24360)
数学方法(24107)
(21399)
业经(17770)
地方经济(14984)
环境(14556)
(14319)
农业(14305)
(14014)
(13896)
银行(13874)
(13811)
金融(13810)
(13539)
(13412)
(13405)
贸易(13392)
(13190)
(12905)
产业(12274)
技术(12012)
机构
学院(231070)
大学(229442)
(100930)
经济(98807)
研究(85591)
管理(85203)
理学(71622)
理学院(70722)
管理学(69659)
管理学院(69221)
中国(65272)
科学(51572)
(50751)
(46260)
(44435)
研究所(39962)
中心(38074)
(37741)
(36286)
财经(35771)
北京(33276)
(32819)
师范(32513)
业大(32159)
(32097)
经济学(31158)
(31084)
(29592)
农业(29395)
经济学院(28135)
基金
项目(145618)
科学(114327)
研究(108933)
基金(102051)
(88451)
国家(87724)
科学基金(73817)
社会(69465)
社会科(66074)
社会科学(66059)
(59336)
基金项目(53676)
(49304)
教育(48126)
自然(44507)
编号(44129)
自然科(43322)
自然科学(43310)
自然科学基金(42435)
资助(42046)
(39087)
成果(36101)
重点(33608)
课题(32347)
发展(32025)
(31630)
(31488)
(30316)
创新(28562)
国家社会(28424)
期刊
(120942)
经济(120942)
研究(74424)
中国(48586)
(35282)
学报(32416)
管理(32108)
(31554)
科学(31551)
(25821)
金融(25821)
教育(25771)
农业(24697)
大学(24367)
学学(22764)
业经(21523)
技术(21000)
经济研究(19296)
财经(17146)
问题(16938)
(14917)
统计(13007)
(12999)
技术经济(12920)
(12891)
商业(12518)
(11979)
资源(11649)
理论(11620)
国际(11403)
共检索到365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琳  楚紫穗  
本文构建了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2007-2012年的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评估和多层次的动态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明显,但呈缩小之势;东部地区在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上优势较明显,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劣势较突出;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较优,但产业绿色增长度劣势较明显;中部地区三大指标优劣势不突出,整体水平中等偏后。据此,提出简要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泽  魏翔宇  丁绪辉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对提升我国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文章构建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与评价模型,对我国2011—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动态比较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产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升高且比较稳定,东、中、西部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各有特色,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优势主要为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因素,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而中部地区相对优势则比较薄弱。据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春红  马涛  
科学合理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不仅对于实现区域的经济、产业、资源与环境多赢,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可以通过对区域绿色产业政策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数据,计算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对比,体现其执行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区域绿色产业政策提供依据。鉴于此,本文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意义,对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的目标、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玉  穆璐璐  赵玉  
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评价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测算了2015年各省份绿色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位居前列,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在绿色产业发展效率上优势较明显。根据不同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率将各省份划分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玉  穆璐璐  赵玉  
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评价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测算了2015年各省份绿色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位居前列,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在绿色产业发展效率上优势较明显。根据不同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率将各省份划分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琦  张斌  金书秦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回归本色,也是发展观的变革。在系统阐释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实质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四个维度14个指标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并对近年来全国及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各地区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浙江综合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质量高效两个维度的地区差异最大,增长潜力也更为明显。建议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并及时公布基础数据,系统总结浙江等地在农业环境治理和质量效益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完善政策举措,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宁  
绿色发展能力是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所得评价结果可以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一定指示作用。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绿化率、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等方面入手,选择9个二级参数、38个三级参数建立了区域内绿色发展能力评估体系,选取中国29个省市绿色发展能力进行研究与评估结果分析。所得结果发现不同省市绿色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结构特征。结合评价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法,对29个省市的绿色发展现状进行分类,包括P_1相对均衡型、P_2单项超强型、P_3基本调和型三大类;通过对各省市的经济特征、资源环境现状、政策支持力度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各个省市的将来发展趋势,为引领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杰  
采用非径向、投入产出双角度窗口DEA模型测度出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通过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显著增大;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对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正逐渐降低;核密度曲线反映出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日趋扩大,各省份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梯度效应,部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琳  王足  
本文构建了区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1省市2000-2014年的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动态比较。结果表明,我国31省市15年间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有所提升,绿色创新驱动力不足是整体得分仍然较低的主要原因。东部发达省市的产业转移使得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分布呈现出新的格局。中部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增长势头强劲,进一步提升的短板是绿色环境支撑力。西部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发展态势良好,但西部整体仍然较为滞后的原因是绿色创新驱动力薄弱。东北地区在三大构成要素上均有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琳  王足  
本文构建了区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1省市2000-2014年的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动态比较。结果表明,我国31省市15年间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有所提升,绿色创新驱动力不足是整体得分仍然较低的主要原因。东部发达省市的产业转移使得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分布呈现出新的格局。中部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增长势头强劲,进一步提升的短板是绿色环境支撑力。西部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发展态势良好,但西部整体仍然较为滞后的原因是绿色创新驱动力薄弱。东北地区在三大构成要素上均有不足,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增速缓慢,陷入经济困局。据此,本文提出了简要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军  
基于文献综述,构建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的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据此提出提高各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江  文超祥  
运用基于跨期生产前沿的SBM-DEA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1999—2012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不高,总体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且节能减排无效率是绿色发展无效率的主要来源;东部在样本初期没有显著拉大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差距,而始于1999年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2006年以后严格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向东部集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量内迁的双重影响下,却引致东部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格局;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不存在显著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而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出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说明由于三大区域之间的绿色发展效率差异在不断增大,导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差距在逐步扩大,并没有朝完全相同的稳态水平收敛趋同,然而各个区域内的绿色发展效率差距在逐步缩小,并以不同的收敛速度向各自不同的稳态水平趋近。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郑浩昊  陈丽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区域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uzzy)法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区域绿色物流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志江  文超祥  
运用基于跨期生产前沿的SBM-DEA模型测算了中国省际1999—2012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不高,总体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且节能减排无效率是绿色发展无效率的主要来源;东部在样本初期没有显著拉大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差距,而始于1999年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2006年以后严格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向东部集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量内迁的双重影响下,却引致东部与中西部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金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亟需大力发挥绿色金融的支撑作用。文章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碳金融和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国各省区市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总结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从战略高度完善绿色金融法制和政策体系;狠抓落实好现有的绿色金融政策;强化金融机构的绿色发展理念;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