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7)
2023(6757)
2022(5787)
2021(5656)
2020(4756)
2019(10864)
2018(10839)
2017(22245)
2016(12149)
2015(13772)
2014(13672)
2013(13775)
2012(13128)
2011(12039)
2010(12419)
2009(11754)
2008(11676)
2007(10667)
2006(9920)
2005(9224)
作者
(34618)
(28723)
(28289)
(27678)
(18315)
(13412)
(13120)
(11101)
(10828)
(10508)
(9625)
(9386)
(9304)
(9241)
(9038)
(8875)
(8446)
(8446)
(8431)
(8408)
(7284)
(7082)
(7055)
(6595)
(6506)
(6488)
(6457)
(6319)
(5615)
(5591)
学科
(46902)
经济(46848)
管理(35794)
(35033)
(26301)
企业(26301)
方法(20668)
数学(18610)
数学方法(18390)
中国(17479)
(16371)
(14127)
(12836)
(11194)
贸易(11180)
(10973)
(10585)
银行(10574)
农业(10437)
(10385)
(10271)
(9602)
业经(9392)
税收(9142)
(9068)
(8577)
(8570)
金融(8570)
地方(7768)
及其(7611)
机构
学院(175528)
大学(175313)
(77006)
经济(75322)
管理(68217)
研究(59381)
理学(57710)
理学院(57105)
管理学(56247)
管理学院(55905)
中国(49414)
(40850)
(37059)
科学(33006)
财经(30999)
(29968)
(28087)
中心(27675)
(27650)
研究所(26521)
(25192)
北京(24260)
经济学(23484)
(23013)
财经大学(22855)
师范(22849)
(21939)
业大(21542)
(21322)
经济学院(21154)
基金
项目(105217)
科学(83870)
研究(79874)
基金(77260)
(65916)
国家(65335)
科学基金(55957)
社会(50731)
社会科(48072)
社会科学(48064)
基金项目(40007)
(39016)
教育(37513)
自然(35498)
自然科(34652)
自然科学(34644)
自然科学基金(34010)
(33781)
编号(33586)
资助(33303)
成果(28972)
(24941)
重点(23392)
课题(23321)
(22438)
教育部(21721)
(21242)
人文(21025)
(20797)
项目编号(20330)
期刊
(89630)
经济(89630)
研究(59145)
中国(37282)
(28969)
管理(26476)
(23109)
金融(23109)
(22531)
科学(21867)
学报(21413)
教育(19799)
大学(17107)
学学(15817)
财经(15479)
业经(15246)
经济研究(14993)
农业(14902)
技术(14222)
(13278)
问题(12122)
(11119)
理论(10129)
国际(9721)
商业(9100)
实践(9097)
(9097)
统计(8752)
现代(8529)
技术经济(8455)
共检索到281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赖德胜  孟大虎  王琦  
基于权威的统计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间呈现八大特征:虽然工时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加班现象仍然严重;"长工时低收入"与"短工时高收入"并存;过度劳动伴随工时闲置;男性"长工时"与女性"第二轮班"并存;城乡劳动者工作时间差异大;特大城市劳动者上下班时间长;雇主比雇员工作时间长;假期时间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劳动者还普遍存在过度劳动的问题,加班现象严重,这也许是"中国奇迹"的密码之一,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不可持续。为治理过度劳动,实现体面工作时间,应考虑进行如下的一些政策选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缓解过度劳动的关键;制度设计是缓解过度劳动的基础;适当的差异化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丽君  曾群峰  蔡治  
技能型劳动者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提高技能型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选取1978年以来51份相关政策文本,构建以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基质和界面为空间维度,以技能型劳动者职业生涯演进阶段为时间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运用Nvivo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40余年来我国技能型劳动者职业演进政策经历了职业构建探索、职业培养转型、现代技术融合和职业生涯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存在共生空间分布均衡性不足、终身发展时间序列连贯性不强、职业演进时空协同效应不高等问题。建议加强共生界面与单元调控,优化职业发展共生空间;加强职后发展服务,完善时间连贯性强的终身技能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演进系统时空契合度,合力建设技能型社会。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红宇  
低收入的劳动者在工资率下降时往往会增加劳动供给时间,实证分析表明这些劳动者的个体特征有:女性、已婚、农村户口、身体健康、文化程度低、工作地位低、所在工作单位规模小、职业变化频繁,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才能保障劳动保护政策做到更有针对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涂伟  王文珍  王雪玉  
平台经济的出现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平台劳动者法律身份的广泛争议。本研究借鉴了主要国际劳动统计机构对第三类劳动者的统计方法 ,对7680名外卖骑手的从属性水平进行了实证测量,并从“人格从属性”与“经济依赖性”两个维度对骑手的从属性特征进行了类型化,对不同类型下骑手的收入、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客观工作条件以及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感受进行了组间比较。研究发现,经济依赖性对骑手工作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人格从属性则对骑手的主观感受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施霞  吴真  王进  
利用自编的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由五个维度构成,即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合作技能;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各个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我国劳动者五大核心技能与劳动者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不同收入人群在五大职业核心技能得分上差异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华  许晶  
本文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角度,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劳动者素质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得到劳动者素质分数,利用1985—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一个比较客观描述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发展趋势的指数和劳动者素质增长率。最后,对高素质人才如何发挥创新作用,减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续铎  杨河清  
本文建立了工作时间的演变模型,来描述工作时间的变动规律。并利用当代英国的相关数据,探讨了工作时间变动的规律,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是决定工作时间变化的因素,而有关工作时间的一些流行观点并没有得到计量结果的支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卫民  邵伟  季晓东  
基于劳动力天然再生成与有限存储的假设,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积累与以劳动力储蓄池的再生产为目的的休息活动对生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折合为劳动成本,分别构建等分模型和拓展模型研究确定时域和不确定时域两种情形下的最佳工作时间,并基于上述模型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强度系数和疲劳成本系数与最佳工作时间负相关,敏感性相等且为最高;休息成本系数与最佳工作时间正相关,敏感性次之;必要休息时间对工作周期决策的影响则取决于各项成本系数的构成比例,且敏感性为最弱。本研究丰富了劳动科学理论体系,成果可指导工作制度的改进,对于缓解当前产业工人中普遍存在的过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续铎  王欣  
本文以企业员工的工时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员工的劳动时间特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员工处于超时工作的状态中。通过构建Logit模型对超时工作的成因从工作特征、加班制度、企业管理、个人压力、自我发展、健康意识等组变量进行探究,发现加班文化、工作时间安排、工作环境、管理效率、职业忠诚度、职业晋升、健康自觉等变量对超时工作可能性增加的边际效应较大,并从国家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丹  
国内学界尚无统一的过度劳动程度测定标准和体系,这阻碍了过度劳动研究的进展。构建评定体系,应以过度劳动的内涵及其构成要件为基础,遵循劳动者的疲劳状态和工作状态两大维度。疲劳的衡量指标、"过劳死"的病理征兆和工作状态的评定内容,为过度劳动评定体系提供了衡量指标的"内容内核",而日本的疲劳积蓄度自测量表则提供了结构框架和等级评定依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庞耀辉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闲暇时间是劳动者用于消费产品和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参见《剩余价值理论》第3分册,第281—282页)从马克思的观点中,不难发现,在闲暇时间中,劳动者要用一部分来消费生存资料,使其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和补偿。这个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田喜洲  张屿  董强  
通过同质样本和异质样本的数据调查,研究了中国文化情境下劳动者工作价值取向(WO)的结构及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劳动者整体工作满意度(OJS)及主观幸福感(SWB)为结果变量分析WO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情境下劳动者WO结构包括呼唤取向、职业取向与谋生取向三个维度,其中呼唤取向内涵与西方差异较大;对于同质样本,WO三维度对OJS和SWB的影响均为正,且呼唤取向的影响程度依次大于职业取向与谋生取向;对于异质样本,谋生取向对OJS和SWB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而呼唤取向与职业取向对它们的影响均为正,且前者的影响程度大于后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颖  
人力资本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劳动者的职业选择,但难以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劳动者就业偏好集中于风险较低行业和代际间职业流动性偏低的现实。本文在劳动者职业选择分析中引入劳动者风险偏好异质性,使用CHNS1989-2011年的数据对这种风险偏好的代际传递及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较显著的风险代际传递现象,劳动者的风险态度不仅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也存在于单一劳动者不同年龄层次上的差异。(2)这种风险的代际传递影响着子女的职业选择,是代际职业流动性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3)导致这种风险代际传递的内在原因,在于子女同家庭成员间内部行为互动,以及子女与同群者的外部行为互动。因此,中国目前社会上"二代"现象的产生,除了与子女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相关外,还与劳动者对风险的基本态度相联系。年轻一代劳动者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保守行为,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目前整体厌恶风险现实的一个具体体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颖  
人力资本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劳动者的职业选择,但难以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劳动者就业偏好集中于风险较低行业和代际间职业流动性偏低的现实。本文在劳动者职业选择分析中引入劳动者风险偏好异质性,使用CHNS1989-2011年的数据对这种风险偏好的代际传递及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较显著的风险代际传递现象,劳动者的风险态度不仅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也存在于单一劳动者不同年龄层次上的差异。(2)这种风险的代际传递影响着子女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