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1)
- 2023(10566)
- 2022(9038)
- 2021(8173)
- 2020(7186)
- 2019(16389)
- 2018(16208)
- 2017(32029)
- 2016(17808)
- 2015(20011)
- 2014(19988)
- 2013(20024)
- 2012(18784)
- 2011(17026)
- 2010(17144)
- 2009(16215)
- 2008(16225)
- 2007(14864)
- 2006(13043)
- 2005(11655)
- 学科
- 济(73810)
- 经济(73729)
- 业(49207)
- 管理(48275)
- 方法(36916)
- 企(36244)
- 企业(36244)
- 数学(33513)
- 数学方法(33276)
- 农(22910)
- 财(21570)
- 中国(21533)
- 贸(16715)
- 贸易(16711)
- 易(16313)
- 学(15608)
- 农业(15535)
- 制(14870)
- 业经(14840)
- 银(12895)
- 银行(12830)
- 行(12229)
- 地方(12069)
- 务(11603)
- 财务(11586)
- 财务管理(11553)
- 融(11465)
- 金融(11463)
- 企业财务(10889)
- 环境(10760)
- 机构
- 大学(269190)
- 学院(267043)
- 济(112867)
- 经济(110730)
- 管理(99500)
- 研究(91015)
- 理学(86494)
- 理学院(85499)
- 管理学(84090)
- 管理学院(83605)
- 中国(68107)
- 科学(58183)
- 京(56085)
- 农(55022)
- 财(52164)
- 所(48348)
- 业大(45494)
- 农业(44279)
- 研究所(44233)
- 财经(42174)
- 中心(41151)
- 江(39111)
- 经(38297)
- 经济学(35941)
- 北京(35064)
- 范(33074)
- 经济学院(33008)
- 师范(32597)
- 院(31676)
- 财经大学(31314)
- 基金
- 项目(177089)
- 科学(137371)
- 基金(128802)
- 研究(122181)
- 家(115137)
- 国家(114190)
- 科学基金(95335)
- 社会(78404)
- 社会科(74377)
- 社会科学(74349)
- 省(69040)
- 基金项目(68812)
- 自然(62943)
- 自然科(61477)
- 自然科学(61451)
- 自然科学基金(60393)
- 划(59183)
- 教育(56261)
- 资助(52696)
- 编号(48435)
- 重点(40322)
- 部(39583)
- 成果(39094)
- 发(37862)
- 创(36561)
- 科研(35112)
- 计划(34671)
- 创新(34339)
- 教育部(33223)
- 课题(33016)
- 期刊
- 济(117605)
- 经济(117605)
- 研究(74499)
- 学报(50254)
- 农(48892)
- 中国(47104)
- 科学(42595)
- 财(39079)
- 大学(36331)
- 学学(34712)
- 管理(33022)
- 农业(32688)
- 融(23875)
- 金融(23875)
- 教育(21738)
- 财经(21159)
- 经济研究(20266)
- 技术(20094)
- 业经(19833)
- 经(18140)
- 业(17117)
- 问题(17032)
- 贸(14463)
- 版(13895)
- 技术经济(13693)
- 商业(13680)
- 理论(13253)
- 统计(12970)
- 业大(12820)
- 科技(12225)
共检索到382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柏培文 吴红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要素和技术特征变量、结构调整变量、经济发展方式变量和政府政策变量。这些因素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往往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外商投资水平、资本深化、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而技术进步、失业率、国有经济占比、投资率、对外贸易水平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根据上述结论,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柏培文 吴红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要素和技术特征变量、结构调整变量、经济发展方式变量和政府政策变量。这些因素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往往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外商投资水平、资本深化、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而技术进步、失业率、国有经济占比、投资率、对外贸易水平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根据上述结论,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志民 熊唯伊 张松彪
本文基于199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本—产出比、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而金融深化和FDI则有利于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利用回归结果,对各显著影响因素的贡献度进行测算表明,经济结构转型是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贡献度达到了43.30%,但是这一贡献度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政府干预和资本—产出比的平均贡献度也分别达到了9.69%和3.24%;而金融深化和FDI的平均贡献度则分别仅为7.35%和6.24%。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经济结构转型 贡献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华 褚玲 张全红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和人力资本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认为要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趋势,根本途径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来加快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关键词:
二元经济结构 人力资本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吉超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两者又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可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工会的力量。根据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6.62%下降至2013年的50.86%。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与实际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负相关,与公有制经济占比和工会的力量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会组织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地区竞争 结构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世龙 马春燕 马尚平
本文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入手,采用大陆31个省级经济区近3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经济区城乡资源配置进行评价,并按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进而通过对各指标值的统计分析,从多方面揭示城乡资源配置状况,最后通过相关性研究及各经济区相关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揭示城乡资源配置的特点和规律。实证研究显示: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城乡资源配置产生着重大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渐显,但在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中农村仍处于不利的地位。
关键词:
城乡资源配置 因子分析 发展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顾乃华
文章基于区域与产业特征互动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因素。研究表明:制造业资本深化和技术水平提高往往都会伴随着更密集的人力资本投入,导致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市场化进程因弱化了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在短期内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下降;地方政府间围绕外资招商展开的竞争,增大了外企资本对工人博弈力量,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背景下,为扩大产品出口,需要在产品中镶嵌更多的知识投入,因此伴随一个地区的外贸扩张,其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往往会提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伟
文章引入工业部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比重、私营企业产值比重、外资企业产值比重作为衡量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变量,实证分析了1998年-2013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在稳健性检验中引入FDI占GDP中的比重作为外资企业产值比重的替代变量,具体结论为:(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与民营化的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占比持续下降,私营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同一时期持续下降;(2)引入FDI会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带来非线性影响,少量引入FDI会降低我国的劳动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志国 陈锡康 吴建新
本文编制了中国1987-2002年七张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依据该表,利用基尼系数方法分析发现我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比较平均或合理,但其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从各部门最终需求和供给角度,以农业为例分析居民消费和产品价格变动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及其差距的影响,发现居民消费变动对本部门及生产链"上游部门"和关联紧密部门有较大的正相关影响,但对关联不紧密部门影响很小;产品价格变动对本部门有较大的正相关影响,但对"下游部门"有负相关影响;居民消费增加会导致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趋于缩小;产品提价会导致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宗胜 宗振利
文章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的"U形"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各种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变动确实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使其处于"U形"曲线的左边下降段。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外贸易以及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有抑制作用,而劳均资本存量和财政支出则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二元经济结构 剩余劳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罗长远
本文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四个层次:在新古典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对新古典假设做出修正,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归于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收入占比的产业差异,在整个经济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开放条件下,探讨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它们包括: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非正规部门规模和对劳动力的保护程度等。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初步设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东波
本文借助于开放经济中的后凯恩斯对立要求模型,构建以劳资议价为特征的劳动收入占比决定方程,进而系统考察全球化等因素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Sys-GMM)估计结果显示,全球化进程中的贸易扩张显著地提高了中国劳动收入占比水平,据此验证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结论;FDI却不利于当前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这主要源于地区间为FDI而竞争,导致劳资议价发生了有利于资本的扭转;经济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中国目前仍处于下行区间,进而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总体上呈现逆周期性特征;除此之外,人民币汇率贬值、财政支出扩张以及资本深化等均有助于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上升...
关键词:
全球化 劳动收入占比 议价 系统广义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晓芳 高榴
本文提出教育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结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阐述了教育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机制,然后运用1994—2003年和2004—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教育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水平与劳动收入占比为负向关系。但近十年来二者之间呈现U型关系,且中国当前处于U型的下行区域,即教育水平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在减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晓霞 白重恩
劳动收入份额为初次国民收入分配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文献中关于劳动收入份额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讨论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标准。即使数据口径一致,劳动收入份额也很难完全符合Kaldor事实。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格局最根本的因素可归纳为经济结构转型、有偏技术进步、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三个方面,其他因素可通过它们间接地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分析倾向于认为,美国和欧洲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多由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解释,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差异还可解释国家间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同,而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趋势则更多由产业结构变化所致。对有偏技术进步的探讨中,已有研究多围绕要素替代弹性和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