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55)
- 2023(4280)
- 2022(3599)
- 2021(3349)
- 2020(3029)
- 2019(6905)
- 2018(7112)
- 2017(15641)
- 2016(8370)
- 2015(9388)
- 2014(9455)
- 2013(9780)
- 2012(9409)
- 2011(8510)
- 2010(8732)
- 2009(8358)
- 2008(8113)
- 2007(7586)
- 2006(6925)
- 2005(6416)
- 学科
- 济(42706)
- 经济(42673)
- 业(24123)
- 管理(20538)
- 方法(18773)
- 数学(17168)
- 数学方法(17100)
- 企(16679)
- 企业(16679)
- 中国(15696)
- 农(13150)
- 制(9857)
- 产业(9184)
- 财(9014)
- 业经(8975)
- 农业(8528)
- 贸(8344)
- 贸易(8339)
- 易(8161)
- 地方(7835)
- 银(7602)
- 银行(7589)
- 行(7355)
- 结构(7205)
- 体(6811)
- 融(6385)
- 金融(6385)
- 劳(6233)
- 劳动(6216)
- 技术(6066)
- 机构
- 学院(128423)
- 大学(127837)
- 济(63376)
- 经济(62373)
- 管理(49114)
- 研究(42267)
- 理学(42227)
- 理学院(41837)
- 管理学(41341)
- 管理学院(41112)
- 中国(33104)
- 财(29601)
- 京(26698)
- 财经(23824)
- 科学(22377)
- 经(21520)
- 经济学(21393)
- 所(20890)
- 经济学院(19622)
- 研究所(18560)
- 江(18516)
- 中心(18406)
- 财经大学(17707)
- 北京(17391)
- 农(16956)
- 业大(15516)
- 范(15391)
- 师范(15248)
- 院(14840)
- 州(14629)
- 基金
- 项目(77010)
- 科学(61468)
- 研究(58916)
- 基金(56660)
- 家(47502)
- 国家(47137)
- 科学基金(40472)
- 社会(39701)
- 社会科(37906)
- 社会科学(37900)
- 基金项目(29794)
- 省(29667)
- 教育(26525)
- 划(24497)
- 资助(24143)
- 编号(23921)
- 自然(23460)
- 自然科(22868)
- 自然科学(22861)
- 自然科学基金(22497)
- 成果(19683)
- 部(18252)
- 发(18107)
- 重点(17084)
- 国家社会(16601)
- 课题(16391)
- 教育部(16037)
- 人文(15916)
- 创(15860)
- 发展(15416)
共检索到192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颖君
本文利用结构偏差系数测算了我国1990-2006年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并引入相关系数矩阵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解答了"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并存的问题。本文认为,"民工荒"并不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而劳动力就业难,主要是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偏差系数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霓裳
利用1988—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是促进作用逐步增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在向着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发展;不同类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净影响绝对数量最多、比重最大,而劳动—资本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绝对数量最少、比重最小,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增长速度最快,资源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增长幅度最小。国内就业受到对外贸易的冲击程度最终取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丁子信
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的相互影响,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充分就业在一定时期内是有矛盾的,但从长远看,两者又是统一的。在我国产业结构迅速变动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背景下,应实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效率目标在先、劳动充分就业的公平目标在后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劳动就业以不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的实现为上限,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以不引起社会动荡为下限。根据这一要求,找出实现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充分就业的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明 王玉安
以人均GDP、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城市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化与产值结构相比滞后,但与就业结构相比并不滞后,城市化滞后的实质是就业结构滞后的结论。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和就业结构偏差的特点,以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形成的根源,认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偏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
城市化 就业结构 偏差 比较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庄启东 周韩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多、品位贫多富少总量大,而物质资源和资金却相对紧缺。就劳动力供求而言,存在着总量与结构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的问题,存在着分层与合成供求错位的问题,供求交叉缺口既多又大。仅就总量而言,一方面城镇劳动力数量颇大,近10年年平均供给量达760万人;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数量有增无减,不仅原始种养业终年余富上亿人,而且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也增长较快,多年保持着1500万的年均量。城乡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大超过了运行中的现实经济容量。在宏观管理上,那些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就业趋势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国勋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晶 金波
厘清数字经济优化我国产业-就业结构,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处理产业结构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区别于以往单一维度的研究,将数字经济、产业-就业结构、行业工资差距纳入同一个框架,从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的视角切入,对数字经济与行业工资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制以及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行业工资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通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纠正产业-就业结构偏差而缩小行业工资差距。同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直接证实了数字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同时缩小本地及其邻近城市的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殷宁宇
文章在评述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原因、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及产业结构转变机制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因为强调服务业的发展而忽视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特定的国际分工地位,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的产业结构偏差会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使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着力点在于制度建设和大城市的引领。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 制度 都市 中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孔祥利 汪超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的流动障碍。由于技能、地理位置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偏差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原因,劳动力在行业间或区域间的"有效供给"是缓解当前结构性失业的关键,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措施,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促进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供给 偏差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志伟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永孜
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广西的情况。就经济体制改革对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问题及其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宝文 吴若男 鞠雪楠 史珍珍
基于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宏观数据,采用泰尔指数测度行业间工资差距,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度对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行业间工资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产业与就业偏差度对行业间工资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宝文 吴若男 鞠雪楠 史珍珍
基于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宏观数据,采用泰尔指数测度行业间工资差距,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度对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行业间工资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产业与就业偏差度对行业间工资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