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37)
2023(19861)
2022(16883)
2021(15631)
2020(13280)
2019(30467)
2018(30369)
2017(58400)
2016(31853)
2015(35655)
2014(35749)
2013(35727)
2012(33037)
2011(29949)
2010(30544)
2009(28792)
2008(28678)
2007(25834)
2006(23453)
2005(21570)
作者
(93858)
(77743)
(77722)
(73714)
(49822)
(37083)
(35140)
(30383)
(29588)
(28301)
(26584)
(26237)
(25148)
(25089)
(24277)
(23755)
(23039)
(22711)
(22558)
(22321)
(19723)
(19314)
(18957)
(17961)
(17519)
(17484)
(17417)
(17375)
(15768)
(15368)
学科
(138745)
经济(138556)
(107501)
管理(103588)
(93055)
企业(93055)
方法(58433)
数学(47802)
数学方法(47125)
(40087)
(39999)
中国(39679)
业经(36772)
(30656)
地方(29162)
农业(27414)
(26429)
(26064)
财务(25974)
财务管理(25927)
企业财务(24588)
(24106)
贸易(24083)
理论(24058)
(23598)
(23354)
技术(23342)
(23103)
银行(23045)
(22115)
机构
大学(463166)
学院(462430)
(189523)
经济(185480)
管理(180956)
研究(156905)
理学(154263)
理学院(152551)
管理学(149841)
管理学院(148985)
中国(121704)
(100721)
科学(94361)
(93098)
(80044)
(76477)
财经(72305)
(71707)
研究所(71588)
中心(70412)
业大(66779)
(65436)
北京(64632)
(60087)
师范(59534)
农业(59519)
(57436)
经济学(56858)
(56614)
财经大学(53324)
基金
项目(297570)
科学(234531)
研究(219775)
基金(215457)
(186858)
国家(185206)
科学基金(159260)
社会(138730)
社会科(131500)
社会科学(131467)
(116609)
基金项目(112821)
自然(102340)
教育(100796)
自然科(99965)
自然科学(99941)
自然科学基金(98132)
(97241)
资助(89840)
编号(89809)
成果(74666)
重点(66354)
(65755)
(65446)
(62670)
课题(62456)
创新(58031)
国家社会(56786)
教育部(56546)
科研(56237)
期刊
(220844)
经济(220844)
研究(143849)
中国(97991)
(73682)
管理(73248)
(71211)
学报(70415)
科学(65278)
大学(54177)
教育(52873)
学学(50477)
农业(48542)
(46135)
金融(46135)
技术(41891)
业经(36842)
财经(36291)
经济研究(34301)
(31087)
问题(28980)
(26854)
图书(24447)
技术经济(24286)
(22531)
理论(22352)
统计(21830)
现代(21799)
科技(21246)
商业(21012)
共检索到718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万刚  
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成为困扰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围绕已有的研究文献,从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存在必要、国别比较、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不同角度系统梳理了学术观点的相关内容,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的研究空间和发展趋势,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曲玥  
在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和劳动力成本冲击的基础上,采用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测算并分析在刘易斯转折点前后,制造业以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转变,并分别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制造业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在从二元经济模式向新古典经济模式的转变,优先发展的沿海地区会更早地经历劳动供给的短缺而面临"用工荒",吸引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已然式微;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红利较东部沿海地区可能维系更长的时间,引导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要素成本效应则逐渐增强;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轶  
基于要素构成与技术进步偏向之间的关联机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近年来是否保持"劳动密集"进行了阶段评估。结合行业数据研究发现:尽管在1994年后进入加速资本深化过程,但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保持了相对的劳动要素密集特征,其技术进步也呈现显著的资本偏向,偏向程度在部分年份甚至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资本深化并非技术进步偏向的"内生"结果(GranGer),反而是"外生"因素驱动的资本深化引致了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导致该类产业在要素和技术两个方面持续偏离"劳动密集",因而要重点控制加剧资本深化的"外生"因素,并针对性调节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祥进  杨东宁  徐敏亚  雷明  
在"用工荒"已经出现并将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面临其特有的"生产力困境"。追求高度分工的运营策略虽然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但也使企业变得脆弱且反应迟钝,难以应对"用工荒"的挑战。本文尝试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寻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对大样本(N=1185)企业员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员工感知到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能有效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同时提高其工作绩效;而且当企业采用高度分工策略时,上述关系变得更强。员工离职率的降低能有效提升企业应对"用工荒"的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袁富华  
数据分析显示,立足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其出口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一致性。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比较优势策略持续到今天,其拒绝劳动力增加的趋势开始显现,中国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值得重新思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章铮  谭琴  
本文运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分析了出现“民工荒”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职工年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效率的追求,导致其职工的年轻化。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当地主要产业的地区,这种“青年型”的职工年龄结构会导致很大一部分35—55岁的民工找不到工作,从而不得不回乡。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青年型”用工年龄结构以及民工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导致“民工荒”的深层原因。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绘珍  张湘伟  张毕西  胡盛强  
研究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单元的配置和排序问题,提出单元配置和人员分配的方法。分3阶段解决此问题:单元配置、人员分配和产品排序。单元配置阶段利用产品的相似性,为单元分配产品;人员分配阶段采用加工时间最长的工序优先分配人员的策略;产品排序阶段采用经典的Palmer启发式算法。通过实例来说明此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单元配置中,与不考虑启用单元惩罚相比,考虑启用单元的惩罚,使得优化解中启用单元减少。同时,在单元配置中,3阶段方法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爱英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分析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经济贸易理论,从比较优势和赶超型、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内需增长型、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毛科君  杨映霞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约束,即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而劳动力相对富余,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的发展战略。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俊智  武友德  陈俊营  
首次尝试构建一个具有嵌套性、循环性及连续性的多主体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演化分析框架,设计出从国家层级刻画网络初始形态、行业层级识别网络变化规则及企业层级模拟网络演化路径的仿真流程,并将其运用于分析澜湄五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嵌入过程。结果发现,当前澜湄五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初始形态呈现显著的等级性,生产关联变动呈现物流、人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差异,演化进程中网络呈现层次模块属性。结合仿真结果,提出提升澜湄五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嵌入程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陆迁  
一、合乎逻辑的选择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在于合乎国情。人均耕地少,农产品短缺,农村劳动力剩余构成了我国农业乃至农村发展韵基本性制约,逐步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些矛盾就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目标,也限定了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基本方向。天赋资源约束:我国农业资源特别是人地比率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土地资源的几个强度指标都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人均土地面积是世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邓良  王亚新  
金融危机后,中国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制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学思想和经济模型的角度出发,讨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得出的结论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者可以协调发展;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加强产业转移的力度;必须提高教育和技术水平,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勇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