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95)
- 2023(19889)
- 2022(17295)
- 2021(16583)
- 2020(14007)
- 2019(32696)
- 2018(32743)
- 2017(63471)
- 2016(34735)
- 2015(39425)
- 2014(39958)
- 2013(39132)
- 2012(36407)
- 2011(32964)
- 2010(33475)
- 2009(31427)
- 2008(31633)
- 2007(28501)
- 2006(25294)
- 2005(23159)
- 学科
- 济(140540)
- 经济(140366)
- 管理(100890)
- 业(95562)
- 企(79038)
- 企业(79038)
- 方法(63637)
- 数学(54703)
- 数学方法(53848)
- 农(39707)
- 中国(39432)
- 财(38626)
- 制(31266)
- 学(30771)
- 业经(30721)
- 贸(27099)
- 贸易(27084)
- 地方(27059)
- 易(26253)
- 农业(25785)
- 理论(25090)
- 银(24671)
- 银行(24610)
- 行(23482)
- 务(23243)
- 融(23241)
- 金融(23237)
- 财务(23146)
- 财务管理(23086)
- 和(21900)
- 机构
- 大学(503875)
- 学院(500730)
- 济(201935)
- 经济(197302)
- 管理(192713)
- 研究(171120)
- 理学(164323)
- 理学院(162471)
- 管理学(159329)
- 管理学院(158406)
- 中国(131753)
- 京(108843)
- 科学(104538)
- 财(98753)
- 所(88077)
- 农(82584)
- 研究所(79033)
- 中心(77905)
- 江(77097)
- 财经(76889)
- 业大(73111)
- 北京(69955)
- 经(69523)
- 范(67552)
- 师范(66934)
- 农业(64444)
- 州(61744)
- 院(61658)
- 经济学(60438)
- 财经大学(56724)
- 基金
- 项目(322695)
- 科学(251830)
- 研究(236865)
- 基金(231721)
- 家(201292)
- 国家(199599)
- 科学基金(170165)
- 社会(146357)
- 社会科(138477)
- 社会科学(138437)
- 省(125476)
- 基金项目(121490)
- 自然(110805)
- 教育(110601)
- 自然科(108169)
- 自然科学(108136)
- 自然科学基金(106151)
- 划(106001)
- 编号(98265)
- 资助(97563)
- 成果(82442)
- 重点(72343)
- 部(71705)
- 课题(68311)
- 发(68141)
- 创(65485)
- 科研(61438)
- 教育部(61374)
- 创新(61121)
- 大学(60708)
- 期刊
- 济(230222)
- 经济(230222)
- 研究(154914)
- 中国(101957)
- 学报(79230)
- 财(77668)
- 农(75161)
- 管理(72847)
- 科学(71644)
- 教育(60923)
- 大学(60272)
- 学学(56159)
- 农业(50652)
- 融(50203)
- 金融(50203)
- 技术(45040)
- 财经(38637)
- 业经(37002)
- 经济研究(36049)
- 经(33120)
- 问题(30339)
- 图书(26539)
- 业(26315)
- 贸(25334)
- 理论(24874)
- 技术经济(24690)
- 统计(23920)
- 版(23720)
- 实践(22371)
- 践(22371)
共检索到767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韩丽娜
建立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过度安全到过度灵活的变革历程,但由此带来了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的保护不公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寻求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点,在制度安排上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等问题,真正建立一个城乡统筹、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灵活性 安全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阳
文章分析了丹麦与荷兰两国差异的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模式的经验启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建设劳动力市场的政策作为,以及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改革与就业、发展与分配、灵活与保护等三个挑战,认为转型期我国有必要借鉴欧洲国家经验,运用各种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政策致力于以下三项顶层战略设计,即顺应全球化趋势、提升国家竞争力,弥合制度性分野、增强社会凝聚力,发展合作式机制、培育环境适应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原 沈琴琴
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是保障就业水平、劳动者权益和企业绩效的重要选择,本文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灵活安全性与宏观、微观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局部灵活性偏高和安全性不足的现象,并且体制内外、产业、地区和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灵活安全性与绩效之间的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与"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交易曲线模型"所描述的情况基本相符,但同时也存在政策含义较复杂的非代偿关系。对此,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的政策选择需要协调劳资双方绩效目标和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艳华
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是各国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所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主要回顾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制度性决定因素、灵活性与安全性所产生的市场绩效、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文献的总结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于劳动力市场政策利弊的认识,为我国就业保护立法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和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灵活性 安全性 平衡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阳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理论出发,分析了欧盟国家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模式的四种基本类型,梳理了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模式的变迁路径,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安全性表现进行了系统描述和评估,并围绕实现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保护的灵活化"提出了四点优化模式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以丹麦、荷兰为代表的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模式的出现,"灵活安全性"理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已成为欧洲就业战略的一个核心目标。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灵活性方面包括就业、工作、功能、工资和外部化等五个维度;在安全性方面包括工作、就业、收入和组合等四个维度。灵活安全性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政策战略,强调以周全的方式同时增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态,它以实现降低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绩效为目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何二毛
构建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过度安全到过度灵活的变革过程,但由此引发了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结构性排斥就业等问题。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政府在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上应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等问题,真正建立一个城乡统筹、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灵活性 安全性 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云彦 徐映梅 向书坚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就业 人口普查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乾之 权衡
该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并存悖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同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演变成为地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体化水平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非农产业区域集中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而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与此同时,经济集聚也抬升了城市发展的拥挤成本,随着运输、非贸易品价格等变量的内生调整,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将逐步增大并将大...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交相互动的当今,空间组织问题更加凸显出其时代重要性。文章认为,对于空间组织经济学分析而言,除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之外,劳动空间分工也理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文章结合分工经济思想和空间组织思想,初步构建了劳动空间分工的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并指出其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转移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齐
基于劳动力由R&D企业转向其他企业或建立新企业从而引致技术扩散,而新企业的建立势必涉及到融资这一事实,本文认为金融市场效率变动在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引起技术扩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指出:融资效率的提高将增强资本的可获得性,会促进R&D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学习水平上升,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由R&D企业流出转而建立自己的企业。从而加速技术扩散。这意味着融资效率的提高使得R&D投资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同时增加了R&D企业和非R&D企业的产出,即增加整个社会的边际产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技术扩散效应将放大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展开了一定层次的论证。
关键词:
技术扩散 融资效率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姜泽林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资源存量和劳动力结构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探索劳动力结构是否是引起"资源诅咒"或"资源福音"的一个原因。理论研究发现,在不同限制条件下,自然资源开发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缓解"资源诅咒"效应而言始终是一个有利因素。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从总体上讲,我国省域层面的"资源诅咒"现象是存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没有逆转的可能,避免"资源诅咒"问题的发生,使丰裕的自然资源成为地区发展的"福音",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为资源开发部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有限;分地区讲,"资源诅咒"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而劳动力结构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家庭搬迁 外出打工 迁移成本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洪海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逐步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组织模式。这种以分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形式给会计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促进会计组织结构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IT 治理 会计组织结构 COBIT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