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7)
2023(10098)
2022(8872)
2021(8270)
2020(7231)
2019(16618)
2018(16660)
2017(32633)
2016(17559)
2015(20163)
2014(20030)
2013(19926)
2012(18828)
2011(17219)
2010(17739)
2009(16839)
2008(16959)
2007(15536)
2006(13679)
2005(12302)
作者
(51791)
(43059)
(42894)
(40960)
(27504)
(20542)
(19689)
(16771)
(16014)
(15269)
(14430)
(14333)
(13626)
(13570)
(13488)
(13177)
(13123)
(12664)
(12454)
(12414)
(10612)
(10585)
(10426)
(9765)
(9753)
(9732)
(9577)
(9515)
(8651)
(8618)
学科
(75821)
经济(75756)
(55559)
管理(54935)
(45950)
企业(45950)
方法(34393)
数学(29885)
数学方法(29646)
中国(25484)
(20156)
技术(19453)
(18971)
业经(16211)
(16087)
地方(15827)
(15003)
贸易(14994)
(14555)
(13928)
银行(13900)
(13793)
(13305)
农业(13140)
技术管理(13008)
(12085)
金融(12083)
理论(11925)
(11870)
(10906)
机构
大学(261988)
学院(261295)
(111269)
经济(108784)
管理(102928)
理学(87997)
理学院(87029)
研究(86681)
管理学(85810)
管理学院(85297)
中国(66617)
(55711)
(52133)
科学(51671)
(43575)
财经(41307)
(40155)
(39967)
中心(39831)
研究所(39165)
(37263)
业大(36323)
北京(35497)
经济学(34289)
(33579)
师范(33282)
(32067)
农业(31625)
经济学院(31162)
(31027)
基金
项目(165839)
科学(131376)
研究(123537)
基金(119013)
(102329)
国家(101473)
科学基金(87330)
社会(78602)
社会科(74567)
社会科学(74545)
(66024)
基金项目(63867)
教育(56910)
(55297)
自然(54894)
自然科(53662)
自然科学(53644)
自然科学基金(52690)
编号(50561)
资助(47426)
成果(41389)
(39705)
重点(37120)
(37082)
(36579)
创新(36262)
课题(35189)
国家社会(32042)
教育部(31938)
人文(31183)
期刊
(123067)
经济(123067)
研究(80267)
中国(51994)
(39651)
管理(38741)
学报(35658)
(35448)
科学(35244)
教育(28246)
大学(27046)
(25351)
金融(25351)
学学(25291)
技术(23762)
农业(23595)
财经(20596)
业经(20561)
经济研究(19821)
问题(18600)
(17748)
技术经济(15300)
科技(15022)
(14013)
理论(13615)
商业(13517)
(13225)
现代(12826)
(12634)
统计(12497)
共检索到392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希男  褚德海  贾建锋  
基于我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面向层次结构的竞优分析方法,对12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在识别各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个性优势特征基础上,分别进行了个体代理评析和民主代理评析。评析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各具特色,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综合排名已不再十分重要;竞优分析结果同时指出了各个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宝英  李军军  
副省级城市在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其创新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和发展经验的复制推广对我国城市群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系统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副省级城市创新竞争力的特征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各城市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崔婷婷  陈宪  
以2006—2018年中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研究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流动的增加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看,人口流动可以通过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从异质性结果看,人口流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凸显。丰富了人口流动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相关文献,对城市制定人口流动政策、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昊  侯景新  
创新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城市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从城市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视角,选取了6个层面9个指标作为创新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中国16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了聚类分析和基于非导向的SE-SBM模型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14—2016年的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通过Tobit面板回归对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北京的创新能力最高,1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效率差异正在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效率,需要完善相应的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城市内生的创新动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增林  郭建科  杨大海  
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创新要素和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这些城市创新状况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对大连的重点剖析,分析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其创新能力成长与提升的关键,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荣  郑毅敏  
文章在对城市利用外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利用外资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各个城市利用外资能力的约束变量和制约瓶颈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春光  于成学  
本文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基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出了知识生产系统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特点,然后运用DEA模型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及苏州、无锡和温州的知识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最后基于Tobit回归统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孙玉涛  
在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通过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产业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了大连的产业结构情况。结果显示,大连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全国效应,经济中第二产业的优势最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成效不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芝青  林晔  楼菁华  
本文根据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遵循科学性、均衡性、可操作性、规范化原则,构建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结合各城市科技竞争力增长指数测算分析,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2006—2010年科技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加强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余文涛  
集聚式发展已成为现今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但是在理论层面上,目前对创意产业集聚经济和外部性的讨论还比较浅显:或是浮在对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研究佐证;或是陷入创意产业集聚增长效应的单一线性逻辑视角,忽视从中观产业层面或者微观企业层面来探讨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本研究从中观产业层面,以中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为样本,借助DEA分析工具,测度中国创意产业的生产效率,并构建实证研究模型,探讨创意产业集聚对创意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式发展能显著促进创意产业综合生产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在控制创意企业规模、城市数字化水平、FDI水平等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本研究为分析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冀新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水平具有波浪式变化特征,2010年极化效应开始加剧;发达区8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化的极化水平呈倒W型减弱趋势。指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弱化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蔺顺锋  易丹辉  肖宏伟  
文章针对我国副省级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差异性,从函数型数据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利用函数型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15个副省级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曲线和变化速度曲线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地理位置相近的副省级城市年平均工资的增幅具有一定的趋同现象,而工资曲线导数的函数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工资涨速的变化,地理位置趋同性不是很明显。基于职工平均工资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以副省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的工资水平协同调整;努力缩小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工资差距。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毕红毅  刘斌  
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或者中性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初步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这些城市的国内投资,对国内企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提供了我国企业的一些反挤出对策。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