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6)
- 2023(12921)
- 2022(10749)
- 2021(9802)
- 2020(8472)
- 2019(18626)
- 2018(18872)
- 2017(36072)
- 2016(19797)
- 2015(22271)
- 2014(22360)
- 2013(22127)
- 2012(20560)
- 2011(18328)
- 2010(19006)
- 2009(18228)
- 2008(18842)
- 2007(17314)
- 2006(15596)
- 2005(14555)
- 学科
- 业(85187)
- 济(84342)
- 经济(84191)
- 企(77344)
- 企业(77344)
- 管理(75711)
- 方法(37343)
- 财(30988)
- 业经(28600)
- 数学(28520)
- 数学方法(28020)
- 农(27499)
- 制(23436)
- 中国(22138)
- 务(22016)
- 财务(21982)
- 财务管理(21948)
- 企业财务(20745)
- 农业(19151)
- 技术(18248)
- 体(16674)
- 理论(16338)
- 和(16088)
- 策(15993)
- 划(15714)
- 学(15430)
- 银(14976)
- 银行(14948)
- 贸(14498)
- 贸易(14485)
- 机构
- 学院(299867)
- 大学(298102)
- 济(123669)
- 经济(121075)
- 管理(116725)
- 理学(99320)
- 理学院(98226)
- 研究(97569)
- 管理学(96503)
- 管理学院(95948)
- 中国(78706)
- 财(64669)
- 京(63850)
- 科学(58404)
- 财经(50078)
- 所(50070)
- 农(49900)
- 江(47717)
- 经(45107)
- 研究所(44663)
- 中心(44390)
- 业大(41998)
- 北京(40588)
- 农业(39301)
- 经济学(37522)
- 范(37110)
- 州(37014)
- 师范(36762)
- 财经大学(36694)
- 院(35234)
- 基金
- 项目(187117)
- 科学(148993)
- 研究(137700)
- 基金(137061)
- 家(118670)
- 国家(117641)
- 科学基金(101981)
- 社会(88032)
- 社会科(83479)
- 社会科学(83460)
- 省(72985)
- 基金项目(71778)
- 自然(65791)
- 自然科(64305)
- 自然科学(64287)
- 教育(63338)
- 自然科学基金(63162)
- 划(61199)
- 资助(56470)
- 编号(55118)
- 成果(45850)
- 重点(42401)
- 部(42052)
- 创(41353)
- 发(39712)
- 业(39343)
- 制(38862)
- 课题(38589)
- 创新(37900)
- 国家社会(36488)
- 期刊
- 济(144686)
- 经济(144686)
- 研究(91706)
- 中国(60755)
- 财(53613)
- 管理(49257)
- 农(46602)
- 学报(42781)
- 科学(41815)
- 大学(33429)
- 农业(31766)
- 学学(31735)
- 教育(31255)
- 融(29922)
- 金融(29922)
- 技术(27614)
- 财经(25330)
- 业经(24795)
- 经济研究(22256)
- 经(21769)
- 问题(19255)
- 业(18363)
- 技术经济(17116)
- 统计(15938)
- 贸(15387)
- 财会(15107)
- 现代(14956)
- 策(14702)
- 商业(14175)
- 理论(14062)
共检索到462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可云 仲艾芬
结对集聚是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应用并改进机器学习方法,测度了中国城市的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从时序变化、空间格局方面分析结对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制造业结对集聚指数整体上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2)2013年劳动与劳动、劳动与资本、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显著结对集聚组合明显上升。(3)中国四大区域板块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对集聚指数低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4)2013年城市产业空间网络呈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特征。最后,提出了加强产业链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引导城市制造业差异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谭清美 陆菲菲
基于Ellison-Glaeser指数和Maurel-Sédillot指数,构建了用于测度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程度的γa指数,将之与EG指数比较。利用γa指数测度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和三位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并在省级层面阐明了其应用宽度。结果显示:在数据稳定性上,γa指数优于EG指数;除烟草制品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外,1998—2013年中国其他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重污染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先升后降,表
关键词:
EG指数 制造业 产业集聚
[期刊] 改革
[作者]
巩前胜 仲伟周
利用200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其区域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集聚水平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促使产业向集聚程度较低的中西部省份有序转移。同时,中西部省市也应尽快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 装备制造业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玲 李悦晴
在城市群视域下,科学准确测度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双向共聚及结构特征,探索两业共聚的发展方向与治理机制,是两业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天眼查获取中国19个城市群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全部企业的微观地理信息,引入图像检索领域的推土机距离(EMD)结合改进的Sinkhorn算法,运用蒙特卡洛模拟获取模拟产业集,构建不同方向的产业共聚指数,测度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31个二位数行业间的双向共聚水平,并分析其总体特征、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双向共聚现象较为显著,制造业向物流业方向集聚趋势更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共聚水平明显高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双向共聚呈现行业差异性;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两业共聚的显著性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向物流业方向。为此,应统筹空间规划,加强两业协同布局;强化适配协同,提高两业共聚的质量与效率;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两业共聚的城市群治理机制;深化两业共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厚双 盛新宇
中日两国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既存在着共性特征,又有显著差别。样本期内的共性可总结为3点:中日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有所下降,产业结构、服务化类型结构明显相似,同时国内服务化水平显著高于进口服务化水平。差异性也体现为3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日本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要显著高于中国,但两国服务化水平差距正逐步缩小;第二,日本服务化水平领先的行业相对较为稳定,进口服务化相对国内服务化的程度也要略高于中国;第三,中国服务化发展虽然在总体上落后于日本,但在部分类型的服务化领域,少数行业的服务化水平已实现超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蔚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制造业 集聚 共同集聚 福建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固有特征,也是产业集群识别和分析的核心。采用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的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重点对江苏省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通过比较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特征,发现,各集群空间集聚范围有一定差异,钢铁、机械装备制造集群、石油、化学加工集群和汽车制造集群的空间集聚范围明显超越县域在市域,电子、通讯制造集群集聚范围在县域和市域尺度同时存在,而棉毛纺织服装制造集群集聚范围主要在县域。还发现,各集群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差异,电子、通讯制造集群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集聚程度最高,达高集聚水平,表明电子、通讯制造集群内外部性很高,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汽车制造集群集聚程度较低,其他集群集聚程度为中等水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玲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利用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测度长江经济带11省份制造业服务化率以及细分制造业国内服务化率、进口服务化率,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与中上游区域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反而表现出比较劣势。其具体特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中游区域制造业批发零售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上游区域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化,金融服务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化比较优势突出。制造业进口服务化率总体较低,主要仍以制造业国内服务化为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俞路
制造业是产业集聚表现最为显著的产业。本文利用Maurel和Sedilot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中国2007年四位数编码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公用事业产业。产业集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沿海省份,而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地理集中指数 制造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染 杜红梅
文章通过搜集2007—2018年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U”型影响,但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有负效应,技术型产业的负效应强度大于传统型产业。从行业角度看,行业的区域性集聚对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有正效应。行业的区域性集聚与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关系存在技术型与传统型行业的异质性。结论表明在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应选择产业的区域性集聚而非区域的产业聚集。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全球价值链水平 制造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青 茹少峰
制造业虚拟集聚已成为助力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动能。文章依据物质资料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生产阶段的划分,从虚拟集聚主体、虚拟集聚平台与物流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虚拟集聚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业虚拟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维熵值-TOPSIS”法测度了2012—2021年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业的虚拟集聚水平及细分维度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细分行业的虚拟集聚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虚拟集聚水平排序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不同细分维度中虚拟集聚平台水平最低。最后,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了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虚拟集聚水平的差异来源,发现主要差异来源于组间净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智君 张雅晴
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与5类细分行业集聚水平,采用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集聚中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方向移动,集聚范围不断扩展,集聚水平呈下降态势,但高技术制造业集聚水平始终高于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主要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始终呈"沿海型"集聚分布;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水平呈著提高;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明显下降。最后,提出应从加强对高技术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的引导、积极促进中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 齐军明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出供需两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贡献率,并基于不同技术部门、中间品和最终品结构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呈“U”型结构特征,国际循环贡献率呈“倒U”型结构特征,其中,国内循环贡献率以初始投入为主,其次是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国际循环贡献率主要以出口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投入为主,其次是国外消费、国外投资。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率具有异质性。国内循环贡献率最高的是中低技术制造业,其次是中高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国际循环则相反。中低技术、中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贡献率大于进口,中高技术、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贡献率大于出口。高技术制造业的最终品贡献率最高,中低技术制造业最低,中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基本持平。
关键词:
双循环 贡献率 制造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东 高洪玮
基于2007—2017年的地级城市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视角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河南省和江西省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优势城市群,并且我国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工业规模和房价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工业规模还对邻近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存在"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从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分解来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特征,工业规模、房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直接效应大于短期直接效应,工业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间接效应呈"倒U型"曲线,短期间接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敏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指数 演进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