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77)
- 2023(19010)
- 2022(15724)
- 2021(14755)
- 2020(12586)
- 2019(28750)
- 2018(28981)
- 2017(55414)
- 2016(30158)
- 2015(34210)
- 2014(34318)
- 2013(33743)
- 2012(31055)
- 2011(27872)
- 2010(28061)
- 2009(26359)
- 2008(26274)
- 2007(23855)
- 2006(20935)
- 2005(19046)
- 学科
- 济(124318)
- 经济(124142)
- 业(106447)
- 管理(100991)
- 企(93450)
- 企业(93450)
- 方法(55901)
- 数学(45942)
- 数学方法(45369)
- 财(39592)
- 农(38859)
- 业经(35417)
- 中国(32780)
- 制(29784)
- 务(26743)
- 财务(26673)
- 财务管理(26622)
- 农业(26210)
- 企业财务(25202)
- 技术(24451)
- 理论(22642)
- 贸(22511)
- 贸易(22500)
- 地方(22432)
- 学(21986)
- 易(21882)
- 体(21577)
- 和(21490)
- 银(20689)
- 银行(20645)
- 机构
- 学院(435908)
- 大学(433098)
- 济(177662)
- 经济(173756)
- 管理(170502)
- 理学(145687)
- 理学院(144146)
- 管理学(141742)
- 管理学院(140927)
- 研究(139936)
- 中国(109670)
- 京(91751)
- 财(87410)
- 科学(83853)
- 农(72752)
- 所(70154)
- 财经(68377)
- 江(67999)
- 中心(66291)
- 业大(63167)
- 研究所(62835)
- 经(61775)
- 北京(57417)
- 农业(57200)
- 范(55620)
- 师范(55037)
- 经济学(53716)
- 州(53624)
- 院(50694)
- 财经大学(50296)
- 基金
- 项目(282771)
- 科学(223260)
- 研究(210174)
- 基金(204253)
- 家(176462)
- 国家(174877)
- 科学基金(151095)
- 社会(132767)
- 社会科(125685)
- 社会科学(125654)
- 省(112145)
- 基金项目(107927)
- 教育(98191)
- 自然(96779)
- 自然科(94508)
- 自然科学(94483)
- 划(93514)
- 自然科学基金(92823)
- 编号(86848)
- 资助(83032)
- 成果(70918)
- 重点(63374)
- 部(63180)
- 创(60851)
- 发(60417)
- 课题(60029)
- 创新(56338)
- 制(54942)
- 国家社会(54472)
- 教育部(54422)
- 期刊
- 济(201338)
- 经济(201338)
- 研究(127416)
- 中国(88244)
- 财(72526)
- 农(67207)
- 管理(67110)
- 学报(63767)
- 科学(59864)
- 教育(49376)
- 大学(49329)
- 学学(46467)
- 农业(45644)
- 技术(42673)
- 融(41193)
- 金融(41193)
- 业经(34587)
- 财经(34491)
- 经济研究(30748)
- 经(29670)
- 问题(27137)
- 业(26110)
- 技术经济(23546)
- 贸(21327)
- 版(20700)
- 财会(20593)
- 现代(20497)
- 统计(20494)
- 理论(20444)
- 商业(19902)
共检索到657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燕
从技术学习与追赶的视角,对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及汽车四个产业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学习与追赶中呈现出四个特点,即制造工艺先于研发能力进步、本土市场竞争"有控制"但部分"失控"、"制度型市场"提供重要的学习追赶空间、新型举国体制取向。这些特点背后的逻辑遵循有: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动态博弈、部分协调失败与短期绩效目标对战略的叠加性侵蚀、分散的行政决策模式和地方分权体制等几重制度安排。研究结果对我国推进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再造优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制造业 技术学习与追赶 新型举国体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燕
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包括策略制定、路径选择和研发努力等,其具体行为选择由内部、外部环境及偶发事件交织形成的国别情景和时代背景决定,其实践成效则是环境条件和行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及其三个支柱性企业(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和东方电气)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行为同质化与异质性并存: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优势资源换技术+技贸结合"的学习追赶策略、"从引进成熟产品技术切入+二次创新"的学习追赶路径和"基于本土市场和国产化率优先考虑制造工艺提升"的研发努力,异质性主要在于技术引进方式和学习追赶节奏及成效等具有差异性。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学习追赶的同质化源于共同的中国情景和时代背景,异质性则主要是受企业高层远见和企业家精神、引进技术的属性以及偶发事件的影响。新时代的中国情景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从技术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进而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技术升级,再造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从学习追赶到再造优势,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以系统协调的创新体系引领技术进步,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供给,并建立和完善有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企业要消除"市场换技术等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认识误区,避免侧重于短期绩效目标而忽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罗泰晔 张振刚
数据赋能是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对数据赋能的内涵进行阐述;从数据感知、智能认知、动态决策、精准执行4个维度构建了数据赋能的逻辑框架;从数据赋能的逻辑框架、制造业企业创新的5个模块、企业创新能力提升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数据赋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过程机理。
关键词:
数据赋能 制造业企业 创新 过程机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勇 林旭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产业,其腾飞是我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工业4.0对制造业发展有四个根本性影响,即工作模式信息化、人社交互显著化、生产方式个性化及制造业服务化。工业4.0触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将引起我国人才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即需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需对其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及培养模式主动调适,同制造业新要求相协同,这催生我国职业教育发生本质性变化,即建立纵横交错、融创联动、同频共振的职业教育核心框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强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变迁的路径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产品空间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趋势与原有行业的竞争优势相符合,但是在促进现有新兴产业升级方面相关度较差,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度较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偏离明显;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偏离程度,比不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产品空间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强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变迁的路径对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产品空间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趋势与原有行业的竞争优势相符合,但是在促进现有新兴产业升级方面相关度较差,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度较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偏离明显;从国家间的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偏离程度,比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都要明显。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产品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庄西真
职业院校和企业是平等的治理主体。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历史使命、利益诉求与文化特征上具有不同的组织属性,这成为阻碍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结构形成的因素。但是双方以职业人才为共同的发展基石,以社会责任为共同的组织愿景,以创新驱动为共同的进步方式,为二者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治理结构提供了逻辑基础。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权利义务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与架构安排以规范校企双方在办学过程中的行为,并为双方持续参与治理提供灵活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企业 双主体办学 治理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方皓 郑厚天
跨境电商是利用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壮大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驱动农业产业数字转型的动力载体。智慧农业时代,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需要依托跨境电商的平台优势、载体优势,不断集聚先进技术、乡村数字人才和金融力量等优质要素,通过培育新业态,拓宽农业产业边界,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振声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了位置,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不断寻找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前方兴未艾的企业公司制改革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企业改革处于两难的境地。为此,企业在进行公司制改革中就有必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以便更有成效地推进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敬勇 王盛丹 薛丽达
数据资产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在对其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数据泄露、歧视性分析、数据质量低下等问题。为了保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被引入数字治理研究领域。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数据资产审计的本质、目标、原则、要素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逻辑框架,以推动理论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地,围绕企业数据资产审计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企业数据资产审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审计价值,提升数据资产质量。
关键词:
数据资产 审计 审计目标 审计本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鹏 徐向艺
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产物,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会改变企业内部运作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为企业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变革机遇。本文结合人工智能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从管理对象、管理属性、管理决策和管理伦理四个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管理变革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推论:第一,人工智能时代,被管理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员工",以"社会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的适用性降低,如何管理"人工智能员工"以及协调人类员工与智能机器人的关系将对管理者提出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时代,管理属性不仅包括管理理论的科学性、管理实践的艺术性,还包括管理过程的技术性;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技术管理者,此时,技术管理者指的不是管理技术的人,而是掌握智能技术的管理者;第四,人工智能时代,管理者的决策环境得到优化,管理活动中的决策准则将由"满意决策"过渡为"最优决策";第五,人工智能时代,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发展可能会加剧管理效率和管理伦理的冲突,管理者必须提升管理道德,经营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第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政府、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有必要从政策、法律与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发展伦理的多层次约束机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清杰
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演化经济学采取与众不同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的行为。本文探讨了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包括基本假设、理论要点),并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对该理论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简要评价。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化尧
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制造网络的深度参与,本土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技术能力升级成了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全球制造网络中的后向技术传播路径分析入手,首先对技术传播的影响机制进行介绍,然后在当前企业技术能力构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分析框架,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
全球制造网络 技术传播路径 技术能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查平 胡琴芳
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重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但对于以生产制造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应如何成功构建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企业在竞争优势构建中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资源或能力等问题,现有研究鲜有涉及。鉴于此,以我国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制造业企业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构建的内外部关键因素,构建以"企业关键资源—企业独特能力—企业竞争优势"为框架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支持制造业服务化提供物开发与提供的内外软性无形关键资源是成功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基于企业这些内外部关键资源衍生的能够支持客户特定情境服务需求的企业独特能力是成功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即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储备和培植以具有路径依赖、因果关系模糊的软性无形资源为主的内外部关键资源,而且要强化基于关键资源的企业独特能力的开发和培育。此外,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员工层两个不同组成部分服务导向价值观的秉持对作用于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竞争优势构建的企业独特能力有正向调节影响作用,即管理层和员工层秉持的服务导向价值观正向调节影响企业独特能力的强弱。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耀一
工业互联网革命不断重塑国际制造业格局,推动制造业变革,提高制造的价值创造能力,同时其会促使描述价值链环节经济特征的"微笑曲线"陆续丧失存在依据。为有效应对工业互联网革命、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更低要素成本的挑战,中国工业发展就其重点而言,在企业层面,应以陆续增强持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为基础,在全球市场上不断发展针对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治理能力,且推动企业向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政府层面,应对已有产业政策进行重新审视与转型,政策目标应由之前的"创新推动"逐渐转向"可持续创新能力构建与推动"转变,加快发展绿色制造、ICT智能制造、高效能制造以及基于新材料的制造,且尝试建立国家高效能运算研发中心与高效能运算服务中心,陆续突破高效能运算前沿技术。
关键词:
工业革命 价值链 制造业 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