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6)
- 2023(13083)
- 2022(10984)
- 2021(10017)
- 2020(8799)
- 2019(20028)
- 2018(20109)
- 2017(39930)
- 2016(21782)
- 2015(24676)
- 2014(25011)
- 2013(25045)
- 2012(23323)
- 2011(21105)
- 2010(21591)
- 2009(20923)
- 2008(21281)
- 2007(19689)
- 2006(17506)
- 2005(16296)
- 学科
- 济(97495)
- 经济(97345)
- 业(90644)
- 管理(80592)
- 企(80017)
- 企业(80017)
- 方法(43451)
- 数学(34552)
- 数学方法(34299)
- 财(33849)
- 农(32051)
- 业经(30092)
- 中国(26016)
- 制(25534)
- 务(23340)
- 财务(23308)
- 财务管理(23265)
- 企业财务(22029)
- 农业(21979)
- 贸(18859)
- 贸易(18851)
- 技术(18668)
- 易(18343)
- 体(17781)
- 和(17532)
- 银(16794)
- 银行(16765)
- 划(16526)
- 策(16504)
- 理论(16036)
- 机构
- 学院(329748)
- 大学(326606)
- 济(143306)
- 经济(140424)
- 管理(129777)
- 理学(110397)
- 理学院(109279)
- 管理学(107881)
- 管理学院(107260)
- 研究(107027)
- 中国(85800)
- 财(71968)
- 京(68692)
- 科学(61236)
- 财经(55980)
- 农(55569)
- 所(54810)
- 江(51879)
- 经(50440)
- 中心(49327)
- 研究所(48564)
- 业大(45732)
- 经济学(43782)
- 农业(43679)
- 北京(43642)
- 财经大学(40952)
- 州(40534)
- 经济学院(39708)
- 范(39060)
- 师范(38722)
- 基金
- 项目(202302)
- 科学(160321)
- 研究(151501)
- 基金(147490)
- 家(126054)
- 国家(124911)
- 科学基金(108055)
- 社会(97644)
- 社会科(92497)
- 社会科学(92473)
- 省(79398)
- 基金项目(78142)
- 教育(69153)
- 自然(67872)
- 自然科(66240)
- 自然科学(66220)
- 划(65507)
- 自然科学基金(65111)
- 编号(61979)
- 资助(59958)
- 成果(51125)
- 部(46215)
- 重点(45160)
- 创(44662)
- 发(43517)
- 制(42522)
- 课题(42277)
- 业(42230)
- 创新(40964)
- 国家社会(40029)
- 期刊
- 济(167141)
- 经济(167141)
- 研究(100748)
- 中国(64310)
- 财(60081)
- 农(52492)
- 管理(52185)
- 学报(44620)
- 科学(43275)
- 农业(35207)
- 大学(34767)
- 融(34534)
- 金融(34534)
- 学学(32866)
- 教育(29764)
- 技术(29245)
- 财经(28923)
- 业经(28722)
- 经济研究(25826)
- 经(24911)
- 问题(22745)
- 业(20590)
- 贸(18991)
- 技术经济(18951)
- 商业(16613)
- 财会(16500)
- 现代(16379)
- 理论(16235)
- 国际(16138)
- 世界(16064)
共检索到505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史瑞祯 桑百川
自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回流战略以来,国际投资开启了新一轮全球布局,美国在华制造业投资也显现出了新特征和新走向。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美国对华制造业投资整体上缓慢回温,但仍受其政策因素及经济波动不确定性的影响,投资增速乏力,低端制造撤资转移和中高端制造撤资回流的动力较大,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企业经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要保持定力、顺势而为,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未来变局,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加大制造业创新力度,在与美国竞争合作中巩固全球制造中心地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鹏飞
深入理解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演变及未来趋势,有助于把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生产格局已变为"一核两翼",制成品贸易格局呈"三足鼎立"态势,技术水平构成有所"退化",制造业创业创新环境改善速度放缓。展望未来,制造业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进一步强化;在较长一段时期亚洲都是驱动全球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区域;高技术制成品本地化生产程度提高的趋势很可能会持续;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将会持续推进。
关键词:
制造业 发展格局 未来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叶广宇 冯惠平
在高薪技术发展、世界制造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经营方式开始向服务增值的方向转变,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研究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表现和原因,从而描述制造业的服务化现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服务化 服务增值 企业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 孙林岩 杨洪焦
介绍了区域极化研究常用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系数方法对1987-2003年我国制造业的极化发展趋势进行刻画;同时,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需要,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分析四大板块的极化状况。结果表明,省际极化不断增长,四大板块之间的极化现象十分明显,而四大板块内部的极化状况各异,本文采用增长极理论对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极化 增长极理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钢 金碚 董敏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迪 丁守海
本文试图考察在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增加情况下,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增长的反向作用。鉴于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要素偏向性,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加入有偏技术进步假设,发现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资本深化会加深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并利用wind数据库公布的中国制造业2383家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验证了这点,结果发现:(1)在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要素投入时,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提高会降低整个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技术进步吞噬就业。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增长作用呈反向趋势。(2)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该反向变动趋势加强。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劳动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配合提供培训支持,防止工人由于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震 魏天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出现巨大起伏,在前期10余年持续快速增长之后,1995至2000年出现了明显下降,本世纪初开始呈现平缓微升趋势,且对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呈现快速变动。本文对就业增长空间进行探讨,对是否已经出现制造业峰值提出了讨论;对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就业素质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制造业就业 就业总量 就业结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自去年下半年中央采取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失衡的矛盾逐步缓解,总体经济景气状态已由高峰回降区进入稳定回降区。当前宜保持现有宏观调控力度,既要避免任何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政策因素,又要防止经济增长幅度下降过多,以使经济景气平稳地渡过回落阶段。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毛艳华 易中俊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持续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为该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配套产业跟进的重要动因。本文在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率指数等分析工具,详细研究了广东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集聚规模、地理集聚程度与变化动态以及空间分布水平与转移趋势,对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结论对于当前制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亚平
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变动趋势从总体上说,符合马克思关于利润率变动趋势的预测,遵循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利润率进行计量和实证分析,发现从1980~2006年中国制造业利润率总体上趋于下降并呈现出阶段性波动的特点。
关键词:
制造业 利润率 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保全 周玲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我国提出要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显然,制造业隐形冠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优势,是增强我国产业安全的着力点。本文从研究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构建我国制造业隐形冠军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2012~2019年125家隐形冠军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隐形冠军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实力不强,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珠三角经济带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长,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带技术创新能力呈下降趋势,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异质性呈缓慢缩小现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文东伟 冼国明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从省、市、县三个层面,分别测算了中国30个两位数制造业、163个三位数制造业和430个四位数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即γ指数,描述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聚模式。研究表明:受地理环境和财政分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却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地理上高度集聚的行业,并不能用显著的单一原因进行解释。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与自然资源优势有关,而另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可能与集聚经济、空间外部性或运输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指数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