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48)
- 2023(17411)
- 2022(14608)
- 2021(13493)
- 2020(11791)
- 2019(26853)
- 2018(26851)
- 2017(52070)
- 2016(28276)
- 2015(31993)
- 2014(32107)
- 2013(31847)
- 2012(29288)
- 2011(26445)
- 2010(26525)
- 2009(25218)
- 2008(25322)
- 2007(22914)
- 2006(20186)
- 2005(18439)
- 学科
- 济(121511)
- 经济(121337)
- 业(102595)
- 管理(96366)
- 企(89627)
- 企业(89627)
- 方法(56602)
- 数学(47046)
- 数学方法(46470)
- 财(39236)
- 农(36879)
- 业经(33531)
- 中国(31006)
- 制(28383)
- 务(26318)
- 财务(26258)
- 财务管理(26204)
- 农业(25069)
- 企业财务(24841)
- 贸(22296)
- 贸易(22283)
- 地方(21826)
- 易(21689)
- 技术(21613)
- 理论(21041)
- 和(20610)
- 学(20538)
- 银(19778)
- 银行(19731)
- 体(19642)
- 机构
- 学院(415631)
- 大学(412836)
- 济(174298)
- 经济(170765)
- 管理(165008)
- 理学(141485)
- 理学院(140040)
- 管理学(137832)
- 管理学院(137050)
- 研究(132600)
- 中国(103839)
- 京(86529)
- 财(85689)
- 科学(79095)
- 农(68781)
- 财经(67398)
- 所(66566)
- 江(64113)
- 中心(62135)
- 经(60948)
- 业大(59886)
- 研究所(59678)
- 北京(54109)
- 农业(54050)
- 经济学(53353)
- 范(50496)
- 州(50105)
- 师范(49964)
- 财经大学(49767)
- 经济学院(48408)
- 基金
- 项目(269566)
- 科学(213390)
- 研究(197884)
- 基金(196212)
- 家(169726)
- 国家(168278)
- 科学基金(145825)
- 社会(126537)
- 社会科(120071)
- 社会科学(120038)
- 省(106467)
- 基金项目(103799)
- 自然(93954)
- 自然科(91808)
- 教育(91782)
- 自然科学(91782)
- 自然科学基金(90160)
- 划(88617)
- 资助(80791)
- 编号(80187)
- 成果(64558)
- 部(60681)
- 重点(60610)
- 创(58139)
- 发(57452)
- 课题(55365)
- 创新(53847)
- 制(52568)
- 国家社会(52301)
- 教育部(52297)
- 期刊
- 济(194441)
- 经济(194441)
- 研究(121062)
- 中国(79546)
- 财(70416)
- 管理(64758)
- 农(62941)
- 学报(59320)
- 科学(56449)
- 大学(46097)
- 学学(43628)
- 农业(42691)
- 教育(40489)
- 融(39547)
- 金融(39547)
- 技术(39161)
- 财经(33968)
- 业经(33120)
- 经济研究(30066)
- 经(29186)
- 问题(26376)
- 业(25011)
- 技术经济(22867)
- 统计(21414)
- 贸(20863)
- 策(19953)
- 财会(19796)
- 商业(19650)
- 现代(19570)
- 理论(19544)
共检索到619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同全 王乐杰
本文建立了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各市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市人才集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苏州、广州、青岛、南京、杭州、无锡等市人才集聚效应较强。
关键词:
制造业基地 人才集聚效应 评价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乐杰
本文建立了制造业集群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个制造业基地23市制造业集群的人才吸引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制造业集群人才吸引力有较大差异,经济因素是影响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区域生活环境和创新环境也是影响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制造业集群 人才吸引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万田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中国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应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为此提供系统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安排。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三大基地 比较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彦
黑龙江、辽宁和河南三省都是我国轴承生产的工业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大轴承工业基地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严重失衡。本文比较了三省轴承制造业的竞争力。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黑龙江轴承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强,辽宁次之;三省的轴承产品类存在明显的同构现象,但三省的轴承生产在结构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轴承制造业 三大基地 竞争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帅 孙浦阳 张诚
根据马歇尔集聚效应理论,使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个行业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了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对工资的影响;之后,通过引入教育指标,进一步验证集聚对教育的工资回报的影响,这样区分了马歇尔集聚中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对工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对教育回报无显著影响,但是却显著提高了本行业的工资水平,体现了马歇尔集聚中的技术外溢效应;相反,制造业集聚会压低本行业工资水平,但却显著提高了该行业教育回报,体现了劳动力市场共享效应。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工资的提高作用更加明显。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工资水平 行业比较 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兴梅 贾伟
改革30年来,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点,为更好地分析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空间效应,本文将1980—2011年制造业集聚过程与城市化地域变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三阶段两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集中度与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增长的不同环境背景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东部沿海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制造业集聚度开始下降,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正转负,而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的制造业,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由负转正。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化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儒煜 包明齐
在空间经济学中,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是学界的经典论题。现有的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流通环节经济现象为考察流通产业提供了微观建模思想。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融合"双边市场"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以1996-2014年数据,分析了流通成本变动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通过计量检验,认为我国省域间的流通成本差距正不断拉大,流通成本指数和空间溢出指标在控制了物价变量和运输条件变量后对地区制造业集聚仍保持正影响,地区流通成本和工业集聚水平具有倒U型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并减少对经济事务干预,调整产业结构,营建适合私营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积极营造流通产业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汉青 袁文 马明清 袁武
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传统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多以行政区划为空间统计单位,难以体现产业的空间连续性。数据开放平台上企业数据集的出现,使得基于微观层面的产业集聚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收集了2008-2014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工商登记数据,采用基于距离的指数体系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珠三角制造业集聚特征及2008-2014年基于增量的制造业聚集演变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①珠三角区域制造业沿西北—东南向集中分布于深圳、佛山、广州、东莞、中山5市,周边各市制造业密度相对较低;②集聚程度与行业属性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最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分散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微弱集聚水平,而资源密集型行业无明显集聚或呈分散特征;③2008-2014年新增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城市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深圳市新增制造业企业逐年减少,东莞、中山等市新增制造业企业上升趋势明显,其余各市维持平稳或缓慢增长。新增制造业企业重心存在从深圳逐渐向东莞、中山等市转移的现象。新增制造业企业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量有所上升,集聚指数亦表现出相同趋势,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发生结构和空间演变。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制造业 时空演变 珠三角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地理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策因素在制造业集聚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各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寻找这种差异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包括经济开放因素;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积聚的显著因素有地理因素和内部规模经济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三大经济圈 报酬递增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强 刘伯凡 曹建华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强 刘伯凡 曹建华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进一步鼓励高技术产业集聚,完成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的有效举措;对中西部一般制造业密集的省份,通过短期内持续鼓励一般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最终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条件,是长期内实现调结构目标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曾春九 蒋兆龙
本文认为,在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苏南,现代物流尤其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却相当滞后,严重影响了苏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制约着先进制造业基地各种重要功能的发挥。全面提升苏南地区制造业产业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一要根除陈旧观念,确立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二要加快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物流业技术进步;四要以文明竞争心态,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和谐运行机制;五要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强物流业发展的协调管理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爱霞 潘晓赟
近两年来,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这主要得益于迅猛发展的制造业。新世纪初,"中国制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首先分析在新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在哪些行业具备优势,然后根据不同行业的现状提出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潜力和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中心。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宁军明 樊兰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布局呈现出良好的集聚性,大多数的产业都存在集聚状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程度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在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论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生产率效应,并采用空间俱乐部模型区分了各种效应的地区差别。结果表明,1988-1997年和1998-2009年两个时期,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静态专业化效应,并且在后期东部的静态专业化效应强于中西部;在整个研究期间,东部和中西部均不存在显著的动态或静态的多样化效应;规模效应在两个时期有所差异,前期在东、中西部均不显著,后期东部存在显著的负向规模效应,而中西部存在正向规模效应,显示出过度集聚开始在东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塞效应。
关键词:
集聚效应 生产率 专业化 多样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