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14)
2023(16951)
2022(14521)
2021(13328)
2020(11355)
2019(25822)
2018(25713)
2017(49946)
2016(27224)
2015(30529)
2014(30590)
2013(30536)
2012(27990)
2011(25195)
2010(25359)
2009(23983)
2008(23869)
2007(21487)
2006(19326)
2005(17525)
作者
(80243)
(66330)
(66319)
(62952)
(42327)
(31758)
(30066)
(25908)
(25132)
(23895)
(22625)
(22602)
(21173)
(21162)
(20427)
(20238)
(19794)
(19761)
(19092)
(18913)
(16493)
(16418)
(16001)
(15157)
(14885)
(14875)
(14837)
(14689)
(13287)
(13050)
学科
(116289)
经济(116121)
(99566)
管理(93992)
(87774)
企业(87774)
方法(51037)
数学(41234)
数学方法(40837)
(35842)
(35228)
业经(33570)
中国(30013)
(26916)
(24517)
财务(24448)
财务管理(24412)
农业(24164)
企业财务(23136)
地方(23101)
技术(21290)
(20848)
(20565)
理论(20333)
(20141)
贸易(20129)
(19557)
(19202)
(19071)
(18385)
机构
学院(401012)
大学(399680)
(163376)
管理(160935)
经济(159920)
理学(138509)
理学院(137009)
管理学(134982)
管理学院(134238)
研究(130078)
中国(100171)
(85580)
(79667)
科学(79024)
(65608)
(65353)
财经(62891)
(60279)
业大(58806)
研究所(58796)
中心(58395)
(56932)
北京(54025)
农业(51456)
(50483)
师范(50051)
经济学(48729)
(48133)
(46943)
财经大学(46436)
基金
项目(263686)
科学(208618)
研究(195356)
基金(191731)
(165831)
国家(164378)
科学基金(142158)
社会(123979)
社会科(117506)
社会科学(117477)
(103356)
基金项目(102091)
自然(91543)
自然科(89338)
自然科学(89318)
教育(88688)
自然科学基金(87742)
(86025)
编号(80024)
资助(78158)
成果(65034)
重点(58611)
(58416)
(56486)
(56346)
课题(54598)
创新(52048)
(51197)
国家社会(50668)
教育部(50160)
期刊
(186467)
经济(186467)
研究(120910)
中国(75128)
管理(63085)
(62940)
(60848)
学报(59275)
科学(56047)
大学(45570)
学学(43034)
农业(41934)
教育(41226)
(36525)
金融(36525)
技术(34983)
业经(32307)
财经(31316)
经济研究(28454)
(26759)
问题(24820)
(22854)
技术经济(21147)
理论(19609)
现代(19574)
科技(18871)
商业(18774)
(18382)
图书(18096)
(17810)
共检索到595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路江涌  陶志刚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年来(1998—2003)制造业行业集聚的趋势以及影响行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呈上升态势。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和动态估计过程模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缺陷。我们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正  杨素  刘瑾瑜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与税收竞争对二者的协同融合具有抑制效应。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制造业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而产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个层面的集聚影响二者的协同融合。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影响周期比较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效果在减弱,税收竞争与交易成本影响效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最后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安波  孙林岩  李刚  杨洪焦  
本文考察我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重点研究产业聚集度的决定因素。利用调整后EG系数对我国聚集度水平进行测定,发现行业间聚集度差异水平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综合作用。发现制造业产业聚集十分明显;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开放制度对产业聚集有明显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对产业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内部规模效应逐渐减弱,外部规模效应逐渐增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地理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策因素在制造业集聚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各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寻找这种差异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包括经济开放因素;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积聚的显著因素有地理因素和内部规模经济因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伟凯  
该文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与产业创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金投入对产业创新始终存在积极影响;而企业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新增资本投入对产业创新的影响长短期不同,综合看企业的科技投入效果并不确定;国内市场竞争对产业创新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抑制了产业创新;国外竞争短期内刺激了产业创新,但长期中仍对国内创新产生了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耀群  周新生  
利用集中度指标对中国制造业20个行业,从2003年至2006年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我国制造业已呈现出较强的地区集中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学昌  
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中国2000-2009年间29个省份的加工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技术,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发现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对其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而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备状况、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等也对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延兵  
本文运用中国四位数制造产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因素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与创新强度之间存在着倒U型函数关系,但在绝大多数制造产业中,二者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对几乎所有的制造业而言,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之间也主要呈现为一种非线性递增关系。关于不同性质产权结构对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权明晰的法人资本对创新有促进作用,而产权模糊的集体资本对创新有阻碍作用。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宁军明  樊兰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布局呈现出良好的集聚性,大多数的产业都存在集聚状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程度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在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本文利用中国21个制造业行业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考察区域互动中的学习和竞争机制如何影响制造业集聚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区域互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区域互动减弱制造业集聚效应;区域互动减缓产业集聚在技术进步中的效果,但对集聚改善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竞争机制增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提升行业效率;学习机制中的科研人员流动提升行业效率,而研发经费强度和研发效率减缓效率改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勇  曹丽莉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罗勇,曹丽莉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of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paper measures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China's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93,1997,2002 and 2003 by means of the index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constructed by Ellison and Glaeser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regions whose manufacture sales incomes rank the top five.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descended from 1993~1997 and ascended from 1997~2002~2003.The raise of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The industries ale sorted 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by the descending agglomeration degree.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sharply unbalanced and polarization is serious.As a whole,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dustry growth.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但也存在着区域间的失衡,而产业转移是平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以2000-2011年为年限,以我国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相应模型,探究了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态势及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好地推进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彪  张杰  
利用对江苏省342家本土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本文试图揭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这一研究是判断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来源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本研究表明,产品供应链关系是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与出口密集度之间呈现出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所体现的企业区位因素对出口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经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资本密集度因素,并未成为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本文发现不同规模企业的出口决定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提醒人们,中国本土企业有可能被国际大买家"俘获"或"锁定"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从而造成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