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39)
2023(17100)
2022(14347)
2021(13212)
2020(11091)
2019(25049)
2018(24886)
2017(48494)
2016(25805)
2015(28898)
2014(28535)
2013(28141)
2012(26219)
2011(23653)
2010(23753)
2009(21961)
2008(21415)
2007(19057)
2006(17058)
2005(15620)
作者
(72798)
(60756)
(60192)
(57272)
(38452)
(28613)
(27483)
(23499)
(23009)
(21484)
(20613)
(20410)
(19431)
(19056)
(18717)
(18591)
(17996)
(17582)
(17419)
(17367)
(15246)
(14638)
(14520)
(13911)
(13605)
(13603)
(13289)
(13219)
(12092)
(11952)
学科
(114067)
经济(113921)
管理(76075)
(72616)
(57724)
企业(57724)
方法(45042)
数学(39329)
数学方法(38843)
中国(34375)
(31917)
(29048)
地方(28489)
业经(27014)
(25466)
农业(21409)
(20454)
银行(20423)
(20354)
贸易(20339)
(19733)
(19705)
(19675)
(19471)
金融(19465)
环境(17734)
技术(17600)
(17276)
(16563)
财务(16506)
机构
大学(366339)
学院(366075)
(157667)
经济(154573)
管理(142217)
研究(124886)
理学(121837)
理学院(120479)
管理学(118554)
管理学院(117845)
中国(96460)
(77547)
(76100)
科学(72216)
(61391)
财经(59465)
中心(57991)
(55673)
(55230)
研究所(55026)
(53974)
业大(49887)
经济学(49190)
北京(49186)
(48258)
师范(47787)
(45710)
经济学院(44355)
财经大学(44222)
(44184)
基金
项目(242173)
科学(193178)
研究(181386)
基金(176567)
(152586)
国家(151327)
科学基金(130857)
社会(117832)
社会科(111975)
社会科学(111952)
(94312)
基金项目(92844)
教育(82739)
自然(81636)
自然科(79714)
自然科学(79695)
(79378)
自然科学基金(78242)
编号(73597)
资助(71555)
成果(59969)
(56657)
重点(54872)
(54332)
(51121)
课题(50767)
国家社会(49416)
(48484)
创新(47893)
教育部(47152)
期刊
(177570)
经济(177570)
研究(112461)
中国(74890)
(57889)
管理(54998)
(50782)
学报(50444)
科学(48868)
大学(39988)
教育(39316)
(38345)
金融(38345)
学学(37476)
农业(34548)
技术(32961)
业经(30231)
财经(29585)
经济研究(28295)
(25545)
问题(24186)
(18947)
理论(17972)
技术经济(17943)
(17811)
统计(17768)
商业(17237)
图书(16998)
现代(16470)
科技(16355)
共检索到559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国胜  杨怡爽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戴宏伟  
在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在积极、合理承接国外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主动加快向国外的产业转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水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于泳波  周子为  易子涵  王利军  
本文以2005—2018年的省级数据为样本,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的关键作用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技术流入与输出双向视角检验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业集群显著促进了区域间技术转移,对技术流入与输出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别;产业结构升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区域间技术转移的过程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作用仍有待提升;市场潜能仅对后半段中介路径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潜能越大越能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且对技术流入的调节效应更强。基于此,本文提出政策启示如下:鼓励各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差异化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垂直关联,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以及在低集群地区充分挖掘区域市场潜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友国  
本文从梯度转移理论出发,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提出了产业转移模式的判别方法,识别了集聚、扩散、承接、回流、替代等五种产业转移模式。应用上述分析框架对长江经济带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2002年至2015年优势产业转移在江苏、浙江、江西、四川以集聚型模式为主,在上海、安徽、湖北以扩散型模式为主,在其余省市主导模式不明显。劣势产业转移在多数省市都以回流型模式为主,但安徽和江西约有一半劣势行业的转移表现为承接型模式。各省市绝大多数行业的转移模式与其优势产业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产业转移模式渐进性地对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优势的重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晓菊  刘祥东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蕊  熊必琳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熊必琳  陈蕊  杨善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金杰  王庆芳  刘建国  李博  
利用2006—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数据,对京津冀27个制造业行业转移和集聚状态以及区域合作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京津冀制造业地理分工格局整体上呈现出"由北京向津冀转移"、"由北部向中南部转移"的变动趋势;(2)虽然北京制造业行业多处于转移状态,但仍在大部分行业中占有较高份额,能够在区域制造业转移和合作中发挥中心带动作用;(3)津冀各城市在各个行业都具有承接和发展优势,从而为区域制造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4)河北各城市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弱,需要京津两地提供更多的外在动力。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加快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合作,需要构建以北京制造业转移为中心,以天津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河北中南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主体的多层次区域制造业合作体系,推动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于春海  
在外向型增长战略之下,我国制造业的增长在生产层面依赖于国际分工体系下的全球和地区性价值链条,在需求层面依赖于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需求状况。近年来,次贷金融和经济危机不断冲击既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市场环境,由此引发对我国制造业增长前景的普遍担忧。为此,我们需要首先厘清我国制造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的具体实现机制,也就是说,全球和区域价值链条以及国际市场条件是如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影响我国制造业增长动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振中  
近年来,如何推进产业向东西部地区转移、避免过快过多向外转移,进而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围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供应链协同组织关系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吸引力的路径机制,对中西部地区8个地级市、11个大行业、24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缩短产品或原材料空间距离、提供专业平台服务、增强服务可获性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通过提升服务效率、集聚服务配套、深度融合制造业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提升制造业效率;通过发挥关键环节供应链核心带动作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配合区域互济互补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增强制造业粘性;这三种方式都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还有较大短板和困难,如存在重转入制造企业要素配套而轻生产性服务配套供给、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环境有缺陷、生产性服务业与转移制造业不适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转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和加大政策支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兴中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满平  
一、导论 近10年来,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发展动向除了呈现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方式多样化外,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产业转移呈现区域内部化。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进,而且还存在着区域内、区域外之间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转移。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哲  刘峰  陈志  高太山  
本文建立了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变动情况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分析认为,虽然近年在一些领域发生了外商(计划)投资向本土转移的现象,但不能认为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规模外资"回流"。从短期来看,美欧等国对华直接投资力度可能减小;从长期来看,中国在吸引制造业投资方面仍具竞争力。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回流未来也不会大规模发生,但高端制造业将是投资竞争的焦点。由于该现象涉及的"高端制造"、"生产率水平"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入跟踪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曌  欧国立  
不同区域由于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细分制造业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不同类型的制造业根据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集聚发展,通过区域间制造业产品的交换实现区域的分工和协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制造业分工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等相关理论,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间制造业分工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利用中国2011年省级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促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铁路与水运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域比较优势制造业人均产出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则有利于促进区域非比较优势制造业的发展。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安增军  刘琳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会促进彼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又会反过来推动它们之间的产业转移。为此,文章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阶段性特征来考察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基础,进而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机理及其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推动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