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98)
2023(14217)
2022(12080)
2021(11032)
2020(9639)
2019(21866)
2018(21832)
2017(42832)
2016(23424)
2015(26610)
2014(26819)
2013(26819)
2012(24939)
2011(22413)
2010(22904)
2009(21913)
2008(22275)
2007(20517)
2006(18331)
2005(17074)
作者
(68900)
(57656)
(57427)
(54932)
(36846)
(27443)
(26254)
(22366)
(21456)
(20824)
(19634)
(19207)
(18625)
(18295)
(18005)
(17701)
(17389)
(17090)
(16782)
(16475)
(14522)
(14249)
(14121)
(13050)
(13025)
(12947)
(12932)
(12884)
(11584)
(11511)
学科
(102854)
经济(102700)
(96657)
管理(86309)
(86111)
企业(86111)
方法(46349)
数学(37189)
(37108)
数学方法(36904)
(33197)
业经(31692)
中国(26591)
(26436)
(24535)
财务(24491)
财务管理(24445)
企业财务(23134)
技术(22768)
农业(22681)
(21899)
贸易(21891)
(21395)
(18533)
(18377)
理论(17456)
(17450)
(17303)
(17216)
银行(17180)
机构
学院(351038)
大学(347160)
(151131)
经济(148085)
管理(138490)
理学(117770)
理学院(116640)
管理学(115090)
管理学院(114448)
研究(112500)
中国(90060)
(76845)
(72878)
科学(65094)
财经(59536)
(59515)
(57419)
(55530)
(53736)
中心(52105)
研究所(50928)
业大(49434)
农业(46770)
经济学(46268)
北京(46191)
财经大学(43630)
(43336)
经济学院(42095)
(40875)
师范(40461)
基金
项目(217698)
科学(172088)
研究(162763)
基金(158090)
(135945)
国家(134737)
科学基金(116210)
社会(104275)
社会科(98893)
社会科学(98865)
(85939)
基金项目(83471)
教育(74779)
自然(73146)
自然科(71408)
自然科学(71388)
(71061)
自然科学基金(70189)
编号(66525)
资助(64485)
成果(54163)
(49692)
重点(48732)
(48537)
(46705)
课题(45525)
(45409)
(45027)
创新(44693)
国家社会(43106)
期刊
(173996)
经济(173996)
研究(107226)
中国(70212)
(64192)
(55813)
管理(55744)
学报(49100)
科学(46690)
大学(38016)
农业(37637)
学学(35973)
(35451)
金融(35451)
技术(34170)
教育(33768)
财经(30589)
业经(29580)
经济研究(27139)
(26286)
问题(23572)
(22133)
技术经济(21038)
(20635)
财会(17569)
国际(17406)
商业(17080)
现代(17050)
理论(16987)
世界(16534)
共检索到540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解茹玉  王海民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我国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溢出与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中扮演技术创新扩散源泉的角色,制造业各部门间相对技术溢出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有较大的技术溢出,能够为制造业其他部门提供较多的技术创新量,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变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解茹玉  王海民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我国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溢出与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中扮演技术创新扩散源泉的角色,制造业各部门间相对技术溢出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有较大的技术溢出,能够为制造业其他部门提供较多的技术创新量,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变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亚平  
笔者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溢出对供应商技术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即供应商的吸收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技术创新,而且强化知识溢出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隐性知识溢出在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明显。此外,笔者对国内市场导向和出口导向型供应商进行了分组检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莉  胡逸群  
选取2008—2016年中国制造业1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验证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并建立基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FDI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 FDI对我国制造业存在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2)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吸收能力在FDI技术溢出影响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亚平  温勉  
本文基于2001-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Levinsohn-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了吸收能力对本土企业TFP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溢出效应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生产率提升有显著正向作用;吸收能力通过后向关联渠道对溢出效应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在水平方向和前向关联渠道上,调节效应呈现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吸收能力的这种作用对私营企业尤其明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增耀  
国际直接投资可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包括行业内的竞争、示范效应,行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效益。这些效应对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即选择、获取、吸收学习和改进国外技术,经过模仿、跟随进而达到创新或超越。然而,溢出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又受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学习、研发和行业内外资企业间能力差距的影响。在市场换技术的行业或地区,如果内资企业学习和研发强度大,行业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适中,外资的溢出效应就可能大,在此状态下,内资企业就可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加速其技术发展,反之,就会形成技术依赖甚至被逐出市场。汽车行业以...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植璟涵  张光宇  
在综合考虑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两方面因素情形下,研究两家寡头企业之间的研发投入量、产量随时间变化的瞬时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博弈过程,以期获得竞争企业的R&D最优竞争战略。通过将传统AJ模型拓展为动态微分博弈模型,该新模型所蕴涵的丰富动力学内涵有利于对寡头企业R&D竞合机理的探索。借鉴微分对策的思想,结合最优控制理论中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分析给出了新微分博弈模型的均衡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对均衡解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了知识溢出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对R&D竞争策略的影响。为竞争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R&D竞合战略来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实现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增耀  王喜  
本文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从产业及其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业两个层面,着重探讨吸收能力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汽车行业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带来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在产销量、技术水平、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带来显著变化,并对自主开发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它们通过对吸收能力起关键作用的研发活动大力投资,通过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够有效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建丽  孟令杰  王琴  
本文以中国高技术产业13个细分行业1997~2011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FDI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以及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在FDI技术溢出过程中的门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FDI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存在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内资企业研发资金强度和研发人员强度对FDI技术溢出有非线性影响,并存在显著的单门限效应,当超过各自的门限值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均有显著提高。另外,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都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企业规模对生产率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世生  张诚  
从众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看,FDI 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不确定的,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可能与当地企业的各种特征相关,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利用天津市 103 家企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一问题作了实证分析,分析模型是Haddad 和 Aitken 模型的扩展,在该模型中加入了吸收能力变量,该变量用 R&D 投入与行业 FDI总量的交互项表示。根据相关理论,本文把 R&D 的作用分为创新和提高吸收能力两种。回归结果表明,提高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 R&D 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创新性 R&D;同时本文还发现当地企业 R&D 投入越高,与 FDI 企业的技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崔敏  魏修建  
运用因素变量与技术无效联合估计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根据2003~2013年中国服务业省级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倾向、研发能力以及不同国际溢出渠道单独影响下国际溢出作用于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效用;其次研究了吸收能力与技术结构的交互式影响下各国际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能够提升区域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政府干预倾向对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提升影响不大,国内研发资本存量需在国际溢出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提升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各吸收效应对不同渠道的国际溢出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技术结构效用的发挥需根据不同国际溢出渠道和吸收能力内容进行差异性匹配和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锋  
以OEM和ODM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代工联盟,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机制。在全球化开放创新的背景下,代工制造业的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行为受到当地知识产权保护和融资约束等制度环境的影响。文章利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代工制造业的企业调查数据和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融资便利的经济环境中,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相对更重要,政府在配套资金、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融资支持和服务对代工制造业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基于现有的样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知识吸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尚不确定。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范如国  孟雨兴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尹东东  张建清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积极的逆向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了表征吸收能力的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金融发展规模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分区域检验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国内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中部地区能够促进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的因素则限于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而西部地区只有金融发展规模和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